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恒星纪元前-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T诟慕ㄕ飧鍪笛槭业谝淮蜗碌秸饫锸保」芑顾慵嗍豆悖故潜徽飧鼍薮蟮牡叵氯斯そㄖ帕艘惶:敛黄鹧鄣陌旃ハ旅婢尤换挂亓苏飧龅叵率澜纭J导噬习凑盏缙砍敌薪木嗬胪扑悖颐且丫挥赟所外面那条主干道对面一座公园的正下方。上世纪末在修这条主干道时,由于需要采用下沉式设计,有关方面考虑到对地下设施的影响,一度叫停了道路施工,当时这条北京交通主动脉的大环线,就是这几公里的路无法贯通,几年中成为城市交通的大梗阻。后来经过各方协调,经过对设计方案的调整和反复的测试试验后,才得以放行,单伯镛老所长作为声学方面的权威参与了新方案的试验和评审工作,因此对地下的情况很熟悉。后来又在他的争取下, S所正式成为了该地下设施的托管单位。当初大家都认为这是费力不讨好的行为,但为我们后来冷聚变试验室的建设打下了伏笔。了解这段经过后,我不由得感叹单伯镛老所长当初的深谋远虑。
巨大的地下世界为江波他们提供了充足的施展空间。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实验室已初具规模,实验所需要的溶液制备车间、金属加工车间、电装操作室、样机装配测试车间、以及数据分析试验室等一一具备。试验所需的绝大部分材料和设备都可在实验室中完成。为北斗卫星生产的30台“羲和1号…S”设备也全部在这里完成生产和测试。
我走进实验室的样机装配测试车间,看见江波和项目组的全体人员都围坐在一起等我的到来。针对目前试验工作遇到的困难,我两天前提议今天下午召开项目组全体人员参加的头脑风暴会。在众人的旁边就是一台有五米多高,体形庞大的设备,这就是“羲和1号…C” (地面型)设备的原型机。这是C组这大半年时间以来的工作成果,与羲和1号…S”(空间型)小巧的外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组这边试验的方向是在地面构建一个人工的失重工作环境来达到功率扩增的目的。实际就是个微型微重力试验塔,核心是一个活塞式的工作室。冷聚变反应装置被置于其中,通过超导磁悬浮装置提升到顶部后释放下落,在自由落体阶段进行超声波激发聚变反应释放能量,然后通过磁悬浮装置减速再重新提升,完成一个反应循环。通过四个并行的装置进行周而复始的“提升…跌落”获得连续的能量输出。但核聚变反应装置在自由落体运动时,为保证足够的反应时间,整个活塞式工作室至少要超过5米,四台并行装置才达到了单台装置在太空中的输出功率,除去维持超导磁悬浮装置的工作能量,这个高达5米的庞然大物实际净输出功率只有500瓦,只够点亮几盏大灯泡,显然还不具有任何的实用价值。
S组的工作同样也陷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中。原来设想扩大聚变反应体体积来扩增输出功率的方案根本行不通。试验发现,超声波能量在“晶格陷阱”溶液中衰减得很快,增大反应体的体积根本达不到扩增反应效率的目的,单个装置做到3万瓦的输出功率就已经到极限了。
江波向我汇报了目前遇到的困难。这段时间以来两个小组,穷尽了各种常规的方法,但反应装置的输出功率并没有显著的提升。试验陷入停滞时,理论工作也陷入了困境。大家似乎都陷入了一个看不见的陷阱中,项目组中负责理论计算的人甚至沮丧地提出,冷聚变这种非常规的聚变方式,似乎已经走到了物理理论的极限了,能够取代太阳能电池板作为空间飞行器的常备电源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本来头脑风暴会应该是你一言我一语的,思想互相激发,火花四溅的会议。但江波讲完后,会场却陷入了一片沉寂,这段时间连续的失败让大家的情绪跌落到了低点,思路似乎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我安慰大家说:“任何结论都还为时尚早,也许需要打破常规思路的限制,寻找一些突破性的方法。”
江波接过我的话说:“是啊,去年试验陷入困境后,单所长也是这样跟我说的,后来在你的帮助下发现了失重环境效应,让反应装置功率扩增的工作迈进了一大步。”
江波的话好像突然让我想起了点什么,但又抓不住。我忙问江波:“你重复一下刚才说的话?”
江波奇怪地看着我说:“刚才说的是失重环境效应啊。”
我摇摇头说:“不对,上一句。”
江波说:“说到单所长了啊。”
“对,就是跟单所长说的话有关。”我心里在快速地活动着。我记起那次在单所长家喝酒结束后,他送我出来时拉着我手说的话:“你是爆炸方面的大家。核聚变本质上就是最高级别的爆炸,你一定比我有办法。”突然脑中电石火花一刹那,我突然有了想法,说: “大家知道于敏构型吗?”
江波问:“你说的是氢弹的结构吗?”其他人还茫然地看着我。
“对,就是对我国氢弹研制成功至关重要的于敏构型。”我说:“氢弹是目前人类掌握的最高级别的爆炸形式。现在掌握核弹技术的国家很多,但掌握了氢弹的秘密的目前只有联合国安理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原子弹到氢弹是巨大的跨越,在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就决心要打破美苏的核垄断,而氢弹是建立有效核威慑的必要手段。当时在研制氢弹时面临的困难是我们现在所不能想象的。但我们从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只用了2年多的时间,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中速度最快的。而且起点非常高,美国第一颗氢弹重达62吨,而我们的第一颗氢弹只有不到1吨的重量,一上手就是采取空投的实战标准。这简直是让人不可思议的成绩。而这一切都归功一位当时只有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我国的氢弹之父于敏”。
我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沉闷的会场气氛一下被打破了,尽管大家还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都津津有味地听着我娓娓道来的共和国往事。我喝了口水接着说:“这个世界上,独立参透了氢弹结构天机的只有两个人,一位是美国的泰勒,一位就是这位于敏。另外三家常任理事国基本可以确定是靠‘传、帮、带加偷’来的。因此世界上原创的氢弹结构只有‘泰勒构型’和我们的‘于敏构型’两种。
我接着说:“原子弹之于氢弹只不过相当于一个小小的起爆雷管,有了起爆雷管仍然是远远不够的。氢弹爆炸的关键是核聚变材料获得充分的反应时间,尽管原子弹爆炸引起的高温高压能引起核聚变反应,但冲击波的破坏瞬间就失去了反应的条件,没有足够的反应时间,氢弹的爆炸当量就上不去,实际上于敏他们在研制氢弹时就面临着我们今天类似的困局。”
我话音一转说:“我在部队学习爆炸学时,内部材料介绍过,‘泰勒构型’和‘于敏构型’,实际是异曲同工。都是分级结构,都是利用核爆产生的高能辐射压缩核聚变材料,高温高压点燃聚变反应。区别在于“泰勒构型”是利用氢弹壳体的特殊材料反射辐射能作用于聚变材料上,而‘于敏构型’是利用透镜原理聚集辐射能作用于聚变材料上。氢弹成功的关键就是‘逐级放大’,因此理论上氢弹的当量没有限制。当年前苏联就做了一个匪夷所思的1亿五千万吨的氢弹,实在找不到试验地点,最后减少装药搞了个疯狂的五千万吨的氢弹试验,直接后果是,方圆8万平方公里土地被夷为平地,苏军整个通讯失去联系的时间长达一个多小时,并波及到了美军在阿拉斯加的通信系统。我想我们也能利用这一原理来逐级放大冷聚变装置的功率。”说着在身后的黑板上写下了“逐级放大”四个大字,和氢弹的逐级放大示意图:雷管→高爆炸药→核裂变(原子弹)→核聚变(氢弹)
江波一点就透,他对新的设想非常兴奋,他思索了片刻后,认为从理论上利用氢弹的构型原理来逐级放大冷聚变装置功率是可行的,说着在我写的示意图下面写下了下面一行字:超声波→隧道效应偶发聚变→晶格陷阱聚变→逐级放大大家经过讨论后,都认为这条思路在原理上应该没有问题,一个个兴奋得只搓手。江波马上安排理论组的成员进行理论计算和模型设计。一个星期后计算有了结果。江波和理论组的成员到办公室一起向我汇报进展情况。
江波说:“理论计算的结果非常有效,采用该方案至少能够将“羲和”的反应功率提高6个数量级,但要工程实现起来却是异常复杂。这涉及到非常复杂的模型设计,各种构型计算和选型对比,以及大量的试验和验证工作,而且我们对辐射透镜材料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