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人窒息的消息传到指挥中心,演习总指挥当机立断,立即下达了停止演习的命令,后面几个波次的导弹发射任务被迫取消。针对突发的情况,为防备不测,数架“轰9”战略隐形轰炸机立即紧急升空执行战略巡航任务;战略导弹机动发射车立即驶出驻地进行预防性机动;全军海陆空部队进入紧急战备状态。我军的异常动作,立刻引起了其他核大国的连锁反应,一时间全世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风声鹤唳紧张状态。经过各国之间热线电话联系和安理会紧急磋商才让局势缓和下来。当天的国外媒体就报道了我国演习出现重大失败的消息,导弹凌空爆炸跌落的画面频繁出现在国外的电视屏幕上,成为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
这是完全超出所有人想象的严重异常事故,我国的“二次核反击体系”出现了巨大的漏洞,从上世纪建立起来的对其他主要核大国的有效核威慑,一瞬间崩塌了大半,国防安全被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场严重的国家危机。在中央的指示下,有关方面立即成立了联合事故调查组。很快,参演航母舰队携带的“深龙号”深海作业器,将跌落洋底的六枚导弹全部打捞上来,各部门立刻成立了事故技术分析小组。经过紧张的拆解,检测和对各个环节的隔离分析,很快定位出了导致发射失败的直接原因。
在打捞出的六枚导弹中取出的“北斗”卫星定位芯片中,读出的卫星信号和位置信息无一例外都出现了空白,更诡异的是导弹中另外两块备份定位芯片也出现同样的空白状态。“龙吟2”型潜射弹道导弹采用的是先进的水下点火发射技术,与过去冷弹射方式相比,优点是发射速度快,而且发射深度可变,对提高潜艇的生存能力和反击速度至关重要。但水下点火发射方式在弹体出水瞬间的姿态控制和初始位置定位非常关键,需要卫星定位信号的辅助。由于卫星定位信号的丢失导致了导弹出水后的姿态控制和初始位置定位方面出现问题,这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六枚导弹上的18块北斗定位芯片同时出现问题,这样的概率几乎为零,而且重复试验后发现这些芯片都能正常工作。难道是“北斗”卫星系统的问题?在同一海域参加演习的水面舰艇确实发现船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出现了信号盲区,导致定位功能完全失效的情况,但是经过与北斗系统运营部门的确认,该时段全系统35颗卫星并未发现任何信号故障,事故分析出现了僵局。最后在国家卫星测控网络中心的帮助下发现了问题的端倪。
根据国家卫星测控网络中心分布在全球的卫星轨位监测站的监测数据分析发现,在演习准备期间,A国的GNSS卫星导航系统中的十颗卫星进行了原因不明的异常机动,经过轨迹回放分析,发现在导弹发射期间,该十颗卫星与运行到潜艇海域上空的十颗“北斗”卫星同时出现了“掩星”现象。所谓“掩星”是指两颗卫星的的视位置几乎重叠,导致在一定区域内的观测者看到一颗卫星几乎掩盖了另一颗卫星。不寻常的现象一定隐含着重大秘密。一定是A国做了手脚,原来“鬼”就出在这里!
老杜告诉我,五年前A国的GNSS系统的卫星突然将其军用定位信号,搬迁到与“北斗”系统的军用信号相同的频点上。由于卫星军用频率的冲突无法通过国际电联的协调机制解决,只能通过双方的直接交涉来协调。经过与对方的多轮谈判,在对方寸步不让的情况下一直没能解决频率冲突的问题。但由于频率冲突只有在“掩星”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信号干扰,而“北斗系统”与“GNSS”系统的星座轨道平面、运行周期都完全不同,正常情况下出现“掩星”的机会很小,同时“北斗”系统有足够的冗余设计并考虑了安全的抗干扰措施,经过模拟分析后认为对正常使用的影响很小,因此,我们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警惕。然而我们恰恰没有考虑到人为的因素可以让偶然变成必然,麻痹思想让我们吃了大亏。
由于各大国之间为防止战略误判,建立了战略导弹发射通报机制,按照规定,我们在发射前对A国事先通报了我们大致的发射区域和发射时间,利用这样的信息,A国实施了早就精心策划好的行动,在我们发射前人为制造了“掩星”现象,同时瞬间放大了卫星信号的发射功率,将我们在该区域上空的“北斗”导航卫星信号全部压制,导弹上的所有卫星定位芯片无法接收到卫星信号,定位功能全部失效,发射出水后的导弹无法确定自己的初始位置,全都偏离了预定轨道。造成了这次导弹发射演习的失败。
故障原因查明之后,中央领导非常震怒,严令必须限期解决问题。层层立下了军令状。最后解决问题的压力都集中到了卫星制造单位老杜那里。能不能在期限内解决问题,杜院长成了首长们关注的焦点。
老杜告诉我:“其实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推高卫星信号发射的功率,压制住A国的卫星信号,这样不仅能保证在“掩星”时我方系统的正常使用,反而还能使对方信号失效。但问题是星上的供电全部靠太阳能电池板和蓄电池,重量体积都受到很多限制。我方的卫星技术与A国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不仅星上太阳能电池板输出功率就输了一筹,而且星上维持系统环境的功耗比A国卫星要高,能为信号转发器提供的总功率就更要吃亏。更雪上加霜的是,对方轨道位置还比我们低,信号的空间衰减比我们小。看来对方是早就瞄准了我们这个弱点,让我们吃了一个大大的哑巴亏。”
我说:“你们为什么不整颗大卫星上去,什么都比对方的大一号,他嗓门大,你嗓门比他更大,不就能解决了吗?”
老杜摇摇头说:“不行啊,不光是成本增加的问题。卫星要换到新的平台上去,谈何容易啊,没有三、五年的测试验证工作,卫星状态根本稳定不下来,等这么长时间我老杜的头早就被拿掉多少次了。”
我点点头说:“工业基础水平的差距不是哪么容易赶上的。”
老杜深有同感地说:“是啊,我们是有切肤之痛的感受。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国内所有的配套协作单位都请来研究解决方案。太阳能电池板厂家说已经是国内最高水平了,提升空间很小;蓄电池厂家说要大幅度提高蓄电量只能大幅度增加电池重量,远远超出了我们能承受的重量限制;星上原子钟研制部门说,工作环境温度不能再高了,否则精度将大幅下降。研究了一圈只挖出了10%左右不到的潜力,也就三百瓦的功率,远远达不到要求。最后还是你们科学院的王贲俫院士出了个主意,利用三十公斤的剩余载荷,安装放射性同位素电池,作为应急电源,在紧急情况下为信号转发器提供额外的电力保证。”
“其实这是个馊主意。”老杜摇着头说:“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你也知道同位素电池具有很强的放射性,不仅有安全隐患,更要命的是对星上原子钟的寿命大有影响,原来卫星的设计寿命是15年,经过这么一折腾,理论计算星上原子钟大概最多只能稳定工作1年时间,原子钟精度下降,这颗星就算整体报废了。真是‘欲练神功,必先自宫’。我们到这里来就是想测试一下看看有没有能提高星上原子钟寿命的方法。”
听到这里,我突然有了一个绝妙的想法:“老杜,你先别急着自宫,要不练练我们这门‘九阳神功’试试。”
第十一章 倚天一出,孰与争锋?
老杜一听来精神了:“什么‘九阳神功’?说来听听。”
我笑着说:“我这‘神功’还从来没有人练过,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管用,你要练走火入魔了可千万不要怪我啊。”
“我现在已经是走投无路了,什么救命稻草都要拼命去捞啊,快说说吧,别卖关子了。”老杜有点迫不及待了。
我开始认真地问他:“你们卫星供电系统总功率有多大要求?”
老杜说:“达到五千瓦就可以自保了,要彻底压制住对方需要8千瓦左右。”
“嗯,很好。”我又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拿掉蓄电池能省出多少重量。”
“二百公斤,加上给同位素电池的三十公斤剩余载荷,应该差不多是二百三十公斤。”老杜回答道。
我一合计,心里说:妥了。然后高兴地说:“那这事咱可以试一试了。我可以给你提供大概有1万5千瓦功率的电源设备。”
老杜不放心地反问道:“你那个电源寿命有多长?有辐射吗?”
我说:“还没实际用过,理论上讲应该超过几百年,差不多算是永久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