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网友们在看。
王亮也在看。
听听这个曾经的基层军官的心声。
网友们原本不了解,但现在已经有些体会到军官的不易了。
“我至今还记得当时工作的地方离家整整有一千八百公里,每年有一次休假的机会,三十天,杯水车薪,陪伴和照顾父母的时间太少太少了,对象自然而然的分了。”
“部队深处大山,周边是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屯,常年就在一个院子里,过着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的日子。”
“我好歹也是重点大学毕业的,工作后每天重复单调枯燥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慢慢的专业知识荒废完了。我从小到大都是同龄人学习的榜样,那会儿休假回家见到亲戚根本就抬不起头,‘怎么工资才那么点啊?’‘你怎么还不买房买车?’‘怎么还没结婚?’‘你那小学同学景春人家没上大学,开大车一年都挣二十多万咧’‘你姨家的小子开个小店也挣不少,去年过年换了辆别摸我。’”
“到了军官的最低服役年限我就退了,我承认我是当了逃兵,但我坚守在边防一线整整六年,我觉得自己问心无愧!”
静了一会儿,网友们开始刷起了评论。
现在,他们彻底理解了!
“好辛苦,向基层军官们致敬!”
“你不是逃兵,你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国家,你是最棒的!”
“国家和人民必须对他们的青春负责。”
“同为基层军官,一句话:‘只要走进这个门,就准备奉献吧!’”
“认认真真看完了,很真实很感人,向你致敬!更向中国军人致敬!”
“男儿仗剑酬祖国,未肯徒然过一生!”
王亮看了之后也是感慨颇多。
是啊,不管是战士还是军官,不管是士兵还是将军,都不容易。
基层军官,一年到头留营在岗,随叫随到,时刻保持待命状态。
他们同样也是有血有肉有业的普通人,他们上有老下有小。
从热血校园到铁血军营,从父母身边到僻远疆野,从繁华都市到茫茫戈壁,从激情彭拜到心如止水。
他们带着一颗忠诚的心走来,这颗心时而热情似火,时而温柔似水,对未来充满希望,又不时被现实搞得伤心。
“这位同志讲得很好。基层干部,是战斗在第一线的,是融洽官兵关系、和谐内部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为了战士们的成长,为了部队的建设,他们受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这就是我们的军人,军人的汗和血是身份的荣光,流的畅快的光荣;军人的泪和痛,却是午夜一杯酒,无人看见无人知晓的时候,才敢放纵醉一次哭一场。”王亮做了下总结,也算是一些感慨吧。
突然出现的这位基层干部让王亮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个人,一个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的人。
“这个时代进步太快,我们拼尽全力依旧难以追赶。这个世界欲求太满,我们拥有越多越难以满足。所以又会有谁,谁能有时间有心情对一个陌生人的离去,感到哀痛伤怀?时间可以冲淡一切。”
王亮问道:“有人愿意听我这个老头子再絮叨一个故事吗?一个基层干部的故事。”
评论区。
“老首长,您讲可以,但是我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请您到屋里去,外面太冷!注意身体!”
“我们愿意!”
“当然愿意!”
“是啊,到屋里去暖和暖和吧。我就是宁省的,刚刚出去试了一下,寒风刺骨啊!您快回宿舍,我们都等着您!”
王亮笑着摇了摇头,回应道:“这个故事,只适合在寒风里讲,冷得锥心刺骨才好,这样我的心不至于太痛。”
正文 0105 用生命诠释北疆卫士的赤诚
0105 用生命诠释北疆卫士的赤诚
在网友们的期待中,在瑟瑟寒风之中,王亮开始了故事的讲述。
那是二零零二年的冬天,年仅十八岁的杜宏参军入伍了,从家乡蒙省鄂市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北疆边防,成为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新兵下连队的时候时,因为表现突出,各训练科目成绩优异,杜宏被各个连队抢着争抢着要。
就在大家伙以为杜宏会选择一个条件最好的岗位的时候,他的选择却让人大跌眼镜。
杜宏主动申请去了最偏远、最艰苦的伊木河边防一连。
就这样,杜宏在伊木河埋头一干就是五年的时间。
后来,因为在部队工作成绩优越,二零零七年,他被保送到了石市的机械化步兵学院学习深造。
毕业前,他又做了一个选择,那便是选择回到自己曾经战斗过的伊木河边防一连。
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
边防一连的驻地伊木河位于大兴安岭的深处,在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南岸。
那里冷,极寒天气下气温能达到零下六十摄氏度,全年无霜期仅有八十天。
那里苦,每年大雪封山长达四个月。
那里荒,方圆百公里荒无人烟。
那里险,要时时刻刻面对复杂的边情。
但杜宏还是毅然决然选择了这里。
只因为这里有熟悉的营房、有熟悉的战友、有熟悉的边境线、有熟悉的孤独、寂寞和寒冷。
当杜宏再次回到连队见到战友们时,他说的第一句话是:“终于回到家了!”
对,他把这里当了家。
二零一零年,边防一连被京城军区授予“伊木河模范边防连荣誉称号”。
第二年,团党委在为连队选配新任连长时首先征求了杜宏的意见。
杜宏的同学、朋友们都建议他离开伊木河,借着这个机会选择个离家近点的岗位。
此刻杜宏的心里也是七上八下,他知道远离父母,没法照顾的辛酸。
他知道远离爱人、让她一人守家的艰难。
他更清楚自己年龄大、学历低、发展进步空间受限的现实。
但是杜宏的心里还是那个坚定的信念:“我是伊木河的兵,不把这个连队带好,我就是千古罪人。”
就这样,他第三次选择了伊木河。
王亮讲到这里,评论区热闹了起来。
“这个干部不孬!”
“好样的!”
“后来呢?”
“接着讲啊,老首长。”
“这么好的人怎么从来没有报道过呢?”
“我知道杜宏,他是。。。。。。哎,算了,还是继续听老爷子讲吧。”
“我怎么隐隐约约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呢?杜连长他?最后?”
王亮稍微顿了顿,组织了下语言,继续自己的讲述。
伊木河边防连管段一百多公里,山高林密、地势险峻、情况复杂,执勤控边任务十分繁重。
从一名普通战士到一个连的指挥员,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信念早已融入杜宏的血脉。
他带领连队官兵苦练军事技能、提高实战本领,在边关哨卡锤炼雪域精兵的血性担当。
杜宏深知,要想捍卫祖国领土的尊严,就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
刚入伍的时候,他的身体条件并不突出,凭着不服输的一股劲,他给自己开起了小灶。
每次跑步都要系上沙绑腿、穿上沙背心;做俯卧撑,他在背上绑了几块砖头;练单双杠,别人做十个,他坚持做二十个,实在做不动了就在杠上撑一会儿;手榴弹投掷,每天至少甩上七八十枚教练弹。
经过一番苦练,新训结业考核时,杜宏获得了三项第一、一项第二。
打那时起,他逐渐成了团里的训练尖子,成了各级比武场上的一员猛将。
二零一一年全团建制连军事技能比武,授称不久的边防一连第一次与其他连队正面交锋,杜宏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他带着战友们连续一个多月摸爬滚打,泡在训练场。
比武期间,杜宏一个人参加了全部二十项比武中的十三项,最终勇夺七项第一,将团体总分第一名的红旗扛回了连队。
四年后的二零一五年,三十岁的杜宏已经是全团年龄最大的连长。
又是在比武场上,杜宏的表现再一次让全团官兵深受震撼。
由于长期高强度的训练,杜宏的左臂有习惯性脱臼的毛病,在进行400米障碍比武时,旧伤复发,攀爬云梯到一半时重重地摔下了障碍。
连队官兵劝他:“连长你别上了,我们照样能拿第一!”
在现场的团长也看着心疼不已:“就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