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完“梆梆梆。。。。。。”,一口气连磕九个响头,也不怕疼。
这认父的规矩,是志文专门带着大柱请教的八千,毕竟这帮小孩中,读书最多的就是他了。
八千虽对自家亲爹要收大柱为义子有点不解,却也没有反对,教了大柱这套最简单的礼仪,按他的说法,这逃难路上,就一切从简了。
“呵呵呵,”孙大夫摸着胡子笑了,“好孩子,快起来。”
至此就算礼毕了,就这么简单。
“大柱啊,本来呢,为父今天应该送你一个礼物的。”孙大夫沉吟着说。
“我还有东西拿啊?”大柱高兴了。
“只是现在这情况,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孙大夫不理大柱,接着说道,“所以,为父决定,送你一份特殊的礼。”
“你今年多大了,大柱?”
大柱掰着指头算了半天,不太确定地回答:“十四,应该十四了吧。”
孙大夫笑笑,他知道大柱的底,自是不会在意,“那就按十四算,不小了,个头呢,也快赶上我了。”
“不再是小孩了,还没个正式点儿的名字,成天大柱大柱的,不合适,今天为父就送你一个响亮的大名。”
大柱闻言,惊喜莫名,又磕了几个头,“谢义父,谢义父。”
刚才听孙大夫话里这意思,他还觉得大礼没戏了,没想到孙大夫要帮他取名,在他心里,这可是比钱粮还要贵重的大礼啊。
“你呢,不是读书人,咱们也就不玩那些虚的,为父就送你一个正名,字号什么的就用不上了,你看可好?”
“孩儿全凭义父做主。”有个响亮的大名,大柱就很满意了,字号是什么,他不懂,也不放在心上。
“听好了,可。。。旺。。。”孙大夫一字一顿地说。
啥玩意儿?渴望?
孙大夫这是渴望什么?还是希望大柱渴望什么?
啧啧,孙大夫这给儿子取名的水平,还真是没谁了。
尽管这时候志文已经从八千那里知道了“大椿”与“八千”的真正含意,可还是忍不住吐槽孙大夫。
“可以的可,兴旺的旺。”孙大夫见志文一脸似笑非笑的样子,就知道他又听岔了,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接着解释,“为父希望你,还有你今后的子孙,可以兴旺发达。”
原来是可旺,这还差不多,听上去像那么回事儿。
把大柱的姓加上去,连起来念念?
对了,大柱姓什么?
志文已经完全忘记了。
“囡囡,大柱姓什么?”志文捅了捅囡囡,轻声问道。
囡囡朝他翻了个白眼,不解他哥怎会如此健忘,没好气地说:“姓胡。”
胡可旺!
这姓配这名不太顺口啊。
要是用孙大夫的姓呢?按道理大柱认孙大夫为义父后应该改姓,只是孙大夫早已说好不用的。
孙可旺!
不错,这名字念起来就顺溜多了。
全然不知孙可旺在明末清初也是名人,算得上一个小咖。
正文 第110章 安邦?定国!
“谢义父赐名。”大柱,不对,可旺又重重磕了个头。
人还跪在地上,头却转了过来向大家笑道:“志文,小捷,。。。。。。”,直到把所有人都喊了个遍。
才接着说,“我有大名了,哈哈,我有大名了,可旺,我叫可旺。”
“行了,起来吧,别跪着了。”孙大夫见他开心,自然也高兴。
可旺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接着说道:“以后都叫我可旺,听见没?哈哈哈。。。”
“切!”小林等人眼里明明满是羡慕和渴望,却偏偏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大柱,我还叫你大柱,怎样?”
“我揍你哦!”大柱眼睛一瞪,想吓唬小林。
“怕你啊,”小林说完撒腿就溜,“有本事追上我再说。”
打闹声中,一群人跑远了。
此时场中只剩志文、大绶和孙大夫,其他人有事儿的忙活事儿去了,没事儿的都跟着可旺玩闹去了。
“志哥,”大绶见左右无人,急忙低声对志文说道,“你能不能帮我向孙伯求求情,请他也给我取个名?”
大绶的眼里有光芒闪动,看得出对可旺很是羡慕,对正名充满了渴望。
志文无语地看着他,大柱这是给人当儿子,孙大夫身为义父,给儿子取名那是责无旁贷的。
可给你大绶取名算怎么回事儿,难不成你也认孙大夫为义父?
大绶见志文不说话,脑子一转,瞬间明白了志文的想法,“对不起,志哥,是我唐突了。”
刚才实在是太羡慕了,脑子一热,话就冲口而出,认义父这事儿,大绶还没想过呢。
志文一把拉住了转身欲走的大绶,“我又没说不帮忙,一起去问问孙伯吧。”
孙大夫无奈地看着志文和大绶,本来取个名没什么,可作为送给大柱的礼,现在是义子的待遇,又给大绶取一个名儿,那不是显得这份礼不贵重了嘛。
可大绶这孩子也挺不错的,那天要不是他当机立断下重手,局面会糟糕到什么样子都不好说呢。
要不再收大绶做义子?不妥,看大绶现在这模样,就知道他不一定乐意。
再说孙大夫自己也不是到处认干儿子的人,收大柱一是确实喜欢他,二是感念那天他为自己挡刀,自从知道他孤苦伶仃一个人,才动了这个念头的。
志文和大绶也满心忐忑地看着孙大夫,特别是大绶,都明白这个时候请孙大夫帮这个忙,有些不妥。
沉吟良久,孙大夫才开口说道:“大绶啊,那天的局势实在凶险,要不是可旺舍身相救,我这条老命也许就没了。”
“说的是,孙伯,大柱,不,可旺我是很佩服的。”大绶连连点头,一时不明白孙大夫的意思。
“当然,接下来要不是你当机立断,以重手震慑宵小,咱们不但保不住志文留下的那点口粮,就连大家的身家性命,也未必能保得周全。”
“不敢当,不敢当,孙伯,您这话说得太重了。”
这时不仅大绶,就连志文也疑惑起来,请你帮忙取个名儿而已,能不能帮忙一句话的功夫,现在这东扯西拉的是干嘛呢。
“当得,当得,”孙大夫笑吟吟地接着说道,“大绶,我看你啊,临事有决断,不慌乱,有大将之才。”
边说边站了起来,拍拍大绶的肩膀,“以后定然能安邦定国。”
说完两手往身后一背,就这么施施然地走了。
这。。。,待孙大夫走远,志文和大绶呆呆地对视了一眼,电光火石间,却都明白了他的潜台词。
“哈哈,”大绶笑道,“安邦定国,那我就叫安邦好了,安邦,李安邦。”
原来孙大夫进退两难之际,却是想出了这么个点子,明面上将大绶大大夸奖了一番,并效仿三国许劭,给大绶作了一番点评。
实际上,却是将大绶的名字,藏在了“安邦定国”这四个字里,任其自选。
老狐狸!志文暗骂。
但却不得不佩服,孙大夫这一手玩得妙,他并没有像对大柱那样送大绶一个名儿,只是夸了大绶一番。
大绶从这四字评语中选两个字做自己的大名,那是大绶自己的事儿,与孙大夫无关。
当然,要是大绶愚笨,没有明白孙大夫的用心,那也怪不得孙大夫。
“李…安…邦。”志文跟着念了一遍,摇头道,“不顺嘴,不好听!”
“那。。。?李定国?”大绶也还没有拿定主意,听志文说不好听,又把“安邦定国”的后两个字用上了。
“李定国!”志文点头赞同,“不错,这名字念起来顺溜,好听。”嗯,还有些耳熟。
志文不知道,就是他一个无心的小小反对,才没有让原本历史上颇负盛名的南明永历政权的晋王李定国变成李安邦。
这里介绍一下李定国,张献忠四大义子之一,清军入关后,尊崇义父张献忠死前遗愿(“明朝三百年正统,天意必不绝亡,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这是张献忠死前对几个义子说的),归顺南明,一心抗清。
曾在桂林击败大汉奸孔有德,骇得其自杀身亡,后又在湘南衡州阵斩清廷定远大将军谨亲王尼堪。
此两役之后,明末大家黄宗羲赞道:“逮夫李定国桂林、衡阳之战,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只是受时局所限,又被一心自立的孙可望所坑,生前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