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还不如孔子说的狗马呢!
还有的人,虽然也尊敬父母,可是他的敬,却是“敬而远之”的敬。表面上对父母恭恭敬敬,说什么都答应,可是连着多少天不跟父母打个照面,逢年过节礼节性地探望一下,自己的心事不跟父母说,父母的心事自己也懒得打听。这样的“敬”,只是疏远的面具,根本不是孔子所说的敬。
《中庸不平庸》 第二部分 孝不是没有原则的顺从
《诗经》上说:“哀叹我的父母,生我的时候是多么的辛苦啊!”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母亲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所付出之多,只有亲身当过母亲才能体会得到。我们古人把生日叫做“母难日”,意思是生自己的那一天就是母亲受难之日。所以每逢生日,大家都会伤感一番,缅怀父母辛勤抚育自己的辛劳,哪像现在这样推杯换盏,吃喝玩乐!
但是,儒家的孝绝对不是愚孝,不是没有原则的顺从。孔子说,“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说,父亲去世后的三年之内,如果还按照父亲为人处世的原则行事,就可以称作是孝了啊。为什么呢?因为父亲去世之后,哀思要保持三年,三年之中,不管父亲的做法对与不对,都不忍心改变父亲的做法,另起炉灶。可是三年的时间也足以称作是孝了,三年之后改不改,就得看当时的时势了。
“孝”和“顺”也经常连称,好像要想做到孝就一定要顺从父母的意愿。但是中庸之道并不这样简单地看问题。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最能说明儒家孝的方式。
曾子名叫曾参,是孔子最著名的弟子之一。有一次他在自家的地里锄瓜,一不小心锄掉了一棵瓜苗的根。曾子的父亲曾皙大怒,抄起一根大棒就打,一下子就把曾子打倒在地,半天才苏醒过来。醒过来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跑到父亲的面前请罪,说:“刚才我做了错事,得罪了父亲,您用那么大的力气教育我,没什么事吧?”然后又去后面弹琴唱歌,还故意让曾皙听到,表示自己决没有生父亲的气。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告诉自己的弟子说,“下次曾参再来,别让他进我的门!”曾子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央求师兄弟向孔子打听,孔子说:“当年舜帝的父亲瞽叟很糊涂,脾气也非常暴躁,续娶了之后对舜又非常不好。要使唤舜的时候,舜总是在旁边伺候着,可是想要杀舜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他。小小的责罚,舜就乖乖地承受,要是发了大怒,要拿大棒棰他,舜就远远地躲开。为什么呢?怕自己的父亲背上杀害亲生儿子的名声啊!现在你呢?父亲正在气头上,下手不知轻重,要是真为了一件小事把你打死了,你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不孝之地吗?再说,平白杀伤人命,官府不还得治他的罪吗?”
像故事中曾子那样的孝,就是“愚孝”。他一心想着怎样服从父亲的教导,不违背父亲的意思,可是就不动脑筋想一想,父亲这样做对不对,会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这个后果最终会落到谁的身上。他的出发点是维护父亲的权威,结果却险些造成大麻烦:如果曾皙把曾子打死,曾皙自己又被治罪,这不是曾家的大悲剧吗?这个家庭不从此分崩离析了吗?
这当然不是曾子的本意,但由于方式不对头,一味讲求孝,就出现这样的差错。所以西汉末年的政治家、思想家刘向评论说,“以曾子那样的才华,又身处圣人的门下,尚且犯了罪过而不自知,可见把握好孝的限度是多么的重要啊!”
《中庸不平庸》 第二部分 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中庸之道的孝,要求我们从自己天生的爱戴父母的心出发,同时考虑到各种行为的后果,全面权衡利弊,采取最合适的方法,并不是越顺从越好,也不是包办父母的一切事务就算作是孝。
有一个中产之家,家庭条件不错,家里有一个九十多岁的老母亲。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按照常理来说,一个孝顺的儿子应该把老母亲像神仙一样供起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事不用老人操心。可是不然。他们家还让老母亲每天洗碗,特别是来了客人,吃完饭之后杯盘狼藉,锅碗瓢盆一大堆,还喊老母亲来洗碗。一位客人非常不解,简直有点愤怒,就质问这家的儿子,老人这么大年纪,行动不便,为什么还让老人家洗碗?
儿子解释说,老人一生生活在农村,闲不住,如果一天什么事也不做,就会觉得浑身没力气,看什么都不顺眼。而且她也会觉得是在儿子家里白吃白住,心理上感到人老什么用处也没有,产生厌世情绪。老人洗了碗,就会认为自己现在还能做事,也不觉得已经老到不中用的地步了。说着他把客人领到灶台前,指着老人刚洗过的碗小声说,“你看,我妈眼神不好,行动也不方便,这些碗她根本就没洗干净。每次她洗过碗,我们都悄悄地再洗一遍。”
让九十多岁的老母亲洗碗,是不是就算不孝呢?那可不一定。像这个故事里的儿子,就是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自己尽孝的方式,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于父母的吩咐,也要讲究策略。如果要求合情合理,自己又力所能及,那就不折不扣地坚决完成。可是,如果父母的要求违背了情理,那又怎么办呢?
春秋时候,晋国的大夫魏武子有一位没有生下子女的爱妾。魏武子生病的时候嘱咐自己的儿子魏颗:“我死之后,你一定记着,把她嫁出去,别让她在咱家受苦了。”可是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儿子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记着把她杀了给我殉葬啊!”说完就死了。可是魏颗并没有把父亲的爱妾殉葬,而是把她嫁了出去。魏颗说:“老人病重的时候,神智昏迷不清,那时候的命令是乱命,不符合道理。我所根据的,是父亲在清醒时候给我的命令。”
后来,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不分胜负。正在千钧一发之际,一位老人把地上的杂草打成结,绊倒了杜回,使这位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受到了国君的赏赐。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那女子的父亲。我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大德啊!
这就是成语“结草衔环”中“结草”的典故。在中庸者看来,魏颗不从乱命,执行了父亲合乎情理的命令,拒绝了父亲不合情理的要求,才是真正的大孝。
《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什么叫做孝呢?就是善于继承父辈的志向,善于传述父辈的事迹。
这里关键在一个“善”字。父母想当艺术家,是不是子女也要去当一个艺术家才算是孝呢?父母有着辉煌的经历,是不是子女逢人便说自己的父母如何如何才算是孝呢?显然不是。善于继承父母的志向,说的是要继承父母追求志向、努力前进的精神,要抛弃父母性格中的缺点、弱点,发扬父母的长处、优点;善于传述父母的事迹,说的是要记住先辈创业的艰难,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教育下一代人理解先人的奋斗历程。
中庸之道就是这样,反对任何形式的“一根筋”,反对简单处理问题。孝是人类天生的情感,具有无可争议的正当性。即使是在这样的问题上,中庸之道也提醒我们,注意方式方法,多考虑别人的感受,多考虑说话做事的后果,不走极端,不意气用事,结合具体情况选择最佳办法。
《中庸不平庸》 第二部分 肠不可冷,腹不可热
肠不可冷,腹不可热
肠冷腹热,皆不可取
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教育子女的《颜氏家训》说:“墨翟之徒,世谓热腹,杨朱之侣,世谓冷肠。肠不可冷,腹不可热,当以仁义为节文尔。”
墨翟就是墨子,先秦时期的大思想家。墨子的思想,主张“兼爱”,无论对什么人,与自己的关系不管亲疏,都要一概施之以爱,热心救世。墨子的弟子们组成一个学派,行游天下,不但在理论上宣传自己的主张,而且从事实际的政治,试图阻止各国之间的常见征战,电影《墨攻》就是对墨家学派这种特征的形象再现。所以孟子说他们“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从头顶到脚跟都磨伤了,不怕劳苦,不顾个人的身体,一心为别人考虑。
杨朱,也是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他的主张和墨子正相反。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