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位朋友打电话约定后天下午来公司面谈。
我问他:“后天下午什么时间?”
他好像从没有想到会有人问他这个问题一样,愣了几秒钟才答道:“反正就是下午了。”
我说:“下午时间很长的,说个具体的时间吧。”
他想了想说:“那就两三点、四五点吧!”
“……”
这是说我得整个下午等他吗?
另一种约定的方式更加没有时间观念。
“后天一起吃个饭吧!”
“好啊,后天中饭还是晚饭?在哪里?”
“到时候我打电话给你。”
说真的,我出门得要一小时以上的准备时间,到时候再说,这、这、这真的很为难我呢!
这种约会让我极其困扰,后天一整天势必不能再安排其他事情,还要在这两天里为之分神,因为时间的不确定,很有可能会改到明天或者是今晚。
到时候再说的后果往往是,提前一个小时告诉你。在这一个小时内,要抓紧时间化妆、换衣服、叫出租车,待到上了车,时间已经过去一半多,路上再小堵一会,于是就迟到了。
经过这几年,我也逐渐变成个迟到大王啦(有些为自己找理由)!
模糊的时间观念、缓慢的生活步调,这绝对绝对就是农村的重要特征!
第三个特征是,用语不精确。
从2004年第一次来北京到现在已经有几年了,各位肯定无法想象,有句话对我直到目前都还是一种困扰,这句话就是“那可不好说”。
我是真心觉得,这句话是世界上最高深莫测、最具有神秘感的一句话。总结了五年,才算初步有了一些心得。它可以用在任何场合,用来回答任何问题。这句话里有时的意思是,对方不便于说出口,需要你自己去揣摩。有时候又变得很简单,纯粹就是使用者自己对某些情况不了解而做出的回答。有时候,这句话又象征了某些潜规则,成了区分“敌我”的一句切口,你要是愣住了没反应过来,那就不是自己人了,因为自己人都知道!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一次采访前,我问对方说可不可以去采访,对方就回了一句:“那可不好说!”
我就问道:“这话的意思是我得去向台办申请?还是……”
对方答:“那也不好说!”
我继续问:“您的意思是,我采访不了?”
对方答:“那也不见得。”
喔,天哪,这是什么意思?我无奈地再问:“那我是该办什么样的手续,或是找什么人,或是我到底怎样能够采访咧?”
这时对方终于说出他真正的答案:“主要是我们这里不曾有过台湾媒体采访,所以我得问问领导。”
早说嘛,害我猜了这么久!
总而言之,在这以后的日子里,我总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状况下听到这句话,每回当我好不容易为这句话的含义找到一种解释后,又往往在下一次遇到另一种状况而产生另一种解释,所以前阵子我跟从台湾来的唐圣瀚大哥说:“您来大陆做生意,一定会遇到这句‘那可不好说’,这句话直到现在我这个翻译还翻不准,是我对大陆进一步了解的障碍。”唐大哥用一种不可思议的表情看着我说:“连你都不懂,这句话很高很深呀!”可不是!更有意思的是,我还曾经问过我大陆的朋友们,什么叫做“那可不好说”,他们的回答竟然是“那可不好说”!
过年时我回到台湾,一位朋友的妻子也跟我说,先前陪着老公去北京演讲,她就跟老公说:“为什么这里的人说话要这么含糊,不把话说清楚?让我无所适从。”听完我的分析,这位太太也终于知道这是一种生活上惯用的表达了。
虽然我理解,这是北京人一种比较温情、委婉的表达方式,但这种模棱两可就是一种农村思维,肯定会给别人带来困扰。我真不知道老外用英文要怎么翻译这句话,我只期望,看过本书的朋友们,以后遇见胡同台妹乃至其他台湾人,请一定一定要贴心地把情况说清楚,千万不要再“那可不好说”了!
除了这句话,其他像是:大约有个两三站地吧、三五百米吧、大概就是几十斤吧、大概三五天一星期能好吧、那人是我哥们儿(其实这句话充其量只能说明那人是个男的)……
这里我再说一个小故事。
有回我在上海驻点,临时被调来北京支持,到北京时是下午三点,我身上没有人民币仅有美金,但我又没吃饭,于是要求采访车李师傅载我去吃饭【wWw。WRsHu。cOm】。到了餐馆,一摸口袋空空如也,我又不好意思跟师傅说,于是托词上洗手间,问了服务员这附近是否有可换汇的银行,服务员是这么跟我说的:“很近,一出店门右转。”于是我很安心地照着他的指示去找。过程的曲折且不赘述,总而言之这一来一回大约花了30分钟,等我回到餐馆,李师傅很忧心地跟我说:“我以为你在厕所出了什么意外。”
我必须承认这种概述的用语听来很帅气、很爷们儿,但我也必须强调,常用语汇就可反映这个城市的人是否够商业、够精准、够职业,曾经有份报告,是以亚洲各大城市人走路的速度来衡量一个城市的进步程度,我记得那年报告中显示,走路最快的是日本东京!走路速度跟城市发展有何关联呢?当然,当每个人都把时间当做金钱时,走路就必须快,而这也会带动整个城市发展的步调,以此类推,精准的用语带动的就是精准的思维,而这个思维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个特征,用句北京话来说,就是套近乎!什么都喜欢拉关系,就如同平常拉客的小商家都喜欢用“姐”,而这个特征不但农村,更反映了这是个关系为王的社会状态!
也因此,从这种套近乎的逻辑,又衍生出各种各样的不规范思维!例如,有了关系所以可以不用排队、不用守规矩、不用承担责任,因为“我有人,不用担这些心”,“放心好了,我有办法,我可以搞定”。
说起规范,我忽然想起来,北京人不爱签合同,不愿意按照合同办事。因为有了合同,在深层心态来说,那表示我跟你之间没有“关系”,所以只能靠合同来维系。又譬如说,在北京,你找别人帮忙,经常能听到的一句话是:“放心吧,那人是我哥们儿。”
我只能说这大概是“那可不好说”之后我第二害怕听到的话!每次我只要听到这句话,后面的话我会自动屏蔽。其实这句话仔细分析,也是够农村了。农村里,大家自小在一起,谁都认识谁,靠的就是关系的亲疏远近,在那个环境里,哥们儿是靠谱的,台湾说法就是很可靠的好兄弟,但到了这个大城市里,谁都有几个哥们儿,哥们儿还有哥们儿,谁又能天天自己事不干,帮哥们儿办事呢?
类似的一句话还有“咱俩谁跟谁啊”。这是一句大陆普遍用来表达亲切的说法。台湾人会怎么说这句话呢?台湾人会这么说:就凭我俩的关系,其他的就不用多说了!先不要觉得台湾人说话怎么这么复杂,抛却价值的判断,这两句话除了字数的长短不同外,其实还有在文字运用上的直接与否。我必须承认,台湾人说话比较繁复,但这不是坏事,可以把意思表达明白;然而大陆的说法也没什么问题,这样多爷们儿嘛!如果认知到这一点,也就不难解释,何以台湾人会觉得大陆人说话没有礼貌、好直接,也可以解释大陆人总觉得台湾人娘、啰唆!这中间我用的都是负面的形容词,对照我先前的说法,其实换个角度想,并且理解这中间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动机,这样说来,其实只要彼此理解,那么我们就不会为了某些用语的不同而产生误解了!
当然,现在我非常清楚“咱俩谁跟谁”是为了套近乎,有阵子对这句话我可是极其反感的。如果彼此真是老相识、好朋友,这么讲绝对没问题,不过如果是个陌生人猛然这么说,我心里所产生的图像就是,你肯定有什么意图才要跟我装熟!
我曾经碰过这样的事,有一个报纸业务员来拜访我,希望我能给点广告预算给他!我跟他之间是第一次见面,对方滔滔不绝地谈着他们的媒体优势、价格有多优惠等等,然后他忽然这么说:
“姐,我看您的样子也是很有经验的,对我们媒体的状况肯定也是很了解,这样,我给您一个很棒的折扣,另外再加送您一周,您看这样如何?”
我问:“这样你不是吃亏了吗?价格这么低!”
他:“嗨,咱俩谁跟谁,您就是我姐,给您个好价格也是应该的嘛!”
……
我沉默了许久,当时我心里想的是,这个人做生意不老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