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尤哲学-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根(佛教修行所依据的内在条件,分信、勤、念、定、慧五种)

    、五力(由五根增长所生的五种导致解脱的力量)

    、七觉支(达到佛教觉悟的次第或组成部分,分念、择法、精进、喜、猗、定、舍七种)

    、八正道。

    ③指六种从生死轮回的此岸达到涅槃解脱之彼岸的方法或途径,即:布施、持戒、忍、精进、定、智慧。

…… 51

    44印度哲学

    题,众说不一①。

    最早的般若类经的出现时间不会早于公元前1世纪,很可能是在公元后1世纪左右。般若类经为数众多,但从内容上看,各经的核心思想也很集中,即都重点论述“一切皆空”

    ,认为诸法均为“假名”

    ,没有实体或无自性。这种观点与小乘佛教中的一些派别对宇宙万有的分析就有了重要的差别②。在宗教修行方面,般若类经把小乘有部的“四波罗蜜”改造成“六波罗蜜”

    ③,倡导普渡众生的“利他”思想。

    般若类经中已提出了初期大乘佛教的主要派别中观派的一些最基本的观点。

    法华类经是继早期般若类经之后出现的又一重要大乘经,出现时间约在1或2世纪左右。法华类经亦有梵本、汉译本和藏译本三类。汉译本中最早和最为流行的是鸠摩罗什译的《妙法莲华经》④(简称《法华经》,共七卷)。与《妙法莲华经》合称“法华三部经”的另两部经为昙摩伽陀耶舍(北齐)译的《无量义经》(一卷)和昙摩密多(南朝宋)译的《观普贤经》(一卷)。法华类经的主旨是要进行所谓“开三显一”或“开权显实”

    ,即认为佛教中对声闻、缘觉和菩萨这三乘⑤的区分仅是佛的权宜方便之法,而真正实在的仅是一乘——菩萨乘或佛乘。法华类经提出这种思想一方面是要缓和大乘与小乘之间的矛盾,肯定小乘亦是一种佛说,但主

    ①现一些人认为金刚般若出现的时间较早。

    ②“空”的概念在小乘佛教中主要被用来说明“我”的不实和某些“法”的不实。亦有一些派别主张绝对虚无的“空”。

    ③“四波罗蜜”指布施、持戒、精进、智慧。

    “六波罗蜜”即前述“六度”。

    ④此经的异译本有西晋竺法护译的《正法华经》(十卷)

    、隋阇那崛多和达摩笈多译的《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

    ⑤“声闻”指依靠听闻佛陀说法而觉悟者,这种觉悟者仅求自身解脱,最高果位为阿罗汉;“缘觉”指自觉不从闻或因先世因缘凭自己智慧得道者,与声闻合称“二乘”

    ;“菩萨”是通过修菩萨行而得道者。

…… 52

    印度哲学54

    要的方面还是要抬高大乘的地位,以表明只有通过大乘才能真正达到解脱。

    此外,法华类经还宣传一切众生都能成佛,激发所有信徒都努力修行,努力上求菩提,下化众生,归于真实一乘,最终修得佛果。

    华严类经亦是较重要的大乘经。此类经的原本佚失了许多①,较全的是汉译本。汉译本华严经主要有三种:一为东晋佛陀跋陀罗译的六十卷本②;二为唐实叉难陀译的八十卷本③;三为唐般若译的四十卷本④。此外,中国历代还有一些该经各品的异译本。梵本所保存的是相当于汉译本中“十地品”和“入法界品”的部分。除梵、汉本外,此经亦有藏译本,内容与八十卷本类似。华严类经与法华类经同样提出了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的思想,并且对菩萨修行的阶段作了详细的描述,认为有所谓“十地”

    ,即:欢喜、离垢、明、焰、难胜、现前、远行、不动、善慧、法云。与此十地的修行阶段相应,华严类经还提出了十波罗密的具体修行内容,即在般若类经中的六波罗蜜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方便、愿、力和智四波罗蜜。华严类经在对世界分析时亦提出了重要的思想,认为无论是作为外部世界的“三界”还是作为人生现象的“十二因缘”均依赖于“心”

    ,或是“心”的变作⑤。奇Qīsūu。сom书

    除上述三类经外,其余较重要的早期大乘经还有《宝积

    ①关于此经原本的产地等情况,学界看法不一。

    ②经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共三十四品,由七处八会组成,称为“旧译华严经”或“六十华严”。

    ③经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为六十及八十卷本中的“入法界品”的异译本。

    ④经名同六十卷本,共三十九品,由七处九会组成,称为“新译华严经”或“八十华严”。

    ⑤如实叉难陀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七中说:“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十二有支,皆依一心。“

…… 53

    64印度哲学

    经》、《维摩经》①、《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等。这些经典有的从各个角度论述“空观”

    ,阐明诸法“实相”

    ,初步提出大乘的“中道”思想;有的极力倡导大乘佛教的“菩萨行”

    ,显示大乘解脱法门的优越;有的则描绘其设想的佛国净土或极乐世界,吸引教徒。它们与前述三类经对大乘佛教系统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中观派及其学说。

    大乘佛教最初形成的主要派别是中观派(Mādhyamika)。这一派别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在印度出现了一批论述大乘思想的“论”。

    这些论在总结归纳先前流行的大乘经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系统、更为深入的大乘学说。较早制作这些论并对中观派学说形成作出重要贡献的是龙树(Nāgārjuna,约2至3世约)

    ,他因而被人们看作是中观派的创始人。龙树的著作为数众多,主要的有:《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七十空性论》、《十住毗婆沙论》等。龙树的弟子提婆(Deva,约2至3世纪)亦是中观派的重要论师,主要著作有:《百论》、《四百论》等。提婆之后,此派的重要人物还有罗瑯罗跋陀罗(Rāhulabhadra,约3世纪,提婆的弟子)

    ,相传《赞般若偈》是他的著作。罗瑯罗跋陀罗之后的几百年,中观派论师的传承关系现存资料记述不清。

    至5世纪末左右,出现了佛护(Budhapālita)和清辨(Bhāvaviveka)

    两位论师,进一步发展了中观派的学说。

    佛护的主要著作有《根本中论注》等;清辨的主要著作有《大乘

    ①全称《维摩诘所说经》。

…… 54

    印度哲学74

    掌珍论》、《般若灯论释》、《中观宝灯论》等。此二人在中观派内又成两派。佛护一派称为“随应破派”

    (Prāsan。

    gika,意为归谬派)

    ,清辨一派称为“自立量派”

    (S′vātantrika,意为积极阐明自己的相反主张的派别)。

    两派又有许多后继者。

    属佛护一系的重要人物有月称(Candrakīrti,约7世纪)

    、寂天(S′āntideva,约8世纪)等。属清辨一系的重要人物有寂护(S′āntaraksita,约8世纪,后成为瑜伽中观派的创始人)

    等人。

    根据龙树的《中论》等著作,中观派的主要学说有缘起性空、二谛、八不中道、实相涅嗞等。

    (1)缘起性空。如上所述,“空”的概念在小乘佛教中即已出现,但对“空”的解释大小乘有很大差别(小乘各派间和大乘各派间对“空”的解释出有不同)。中观派主要是从缘起的角度来论证“空”。他们认为,既然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要依条件(缘)而产生(起)

    ,那么,就不能说它们在本质上是实有,而只能说它们是“空”

    (S′ūnya)。

    《中论》中这样概括这一观点:“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中观派虽然认为世间一切现象的本质是“空”

    ,但却反对把“空”解释为“空无”

    、“虚无”或“没有”。在他们看来,“空”是事物的“实相”

    ,是不能用世间一般的概念、范畴来描述的。他们借鉴了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哲学所采用的以否定方式来表述最高实在的手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