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是遏制战略。但美国对华战略中确实有防范、制约中国的因素或一面。只要美国
今后不放弃对华战略中制约、防范中国的一面,美国就必然会利用台湾问题制约和
防范中国。
3 .导致美国必定要介入台湾问题的另一重要因素是美国的亚太战略。美国更
多的是把对中国的战略放在其亚太地区战略的范畴内。只要美国还想成为亚洲的大
国和地区的主要力量,且不说要控制或主导地区事务,那么,美国要维护自己在亚
太地区的地位和信誉,就不能不对亚洲地区内的重大问题有所介入。对美国来说,
美国不介入亚洲重大事务的那一天,就是美国决定在战略上撤出亚洲的时刻。至少
在可预见的将来,看不出这一天会到来。
4 .美国国内政治体制、政治运作和外交决策模式决定着美国极有可能在政治
上、军事上直接介入台湾问题。在美国近百年,特别是近几十年的对外干涉、介入
史中,起主导作用的倒不是当时的政府是否在战略和意志上想介入,而是新闻媒体
的密集报道和舆论引起公众对某一问题的关注,引起国会的注意和要求有所行动的
动议,导致当时的总统不得不采取“适当的行动”。
5 .只有在一种情况下美国不会直接介入台湾问题,那就是中国不但成为美国
的盟国,而且是听从于美国、服务于美国战略的小伙计、小兄弟。在这种情况下美
国可能做出“要大陆、不要台湾”的选择。这种情况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也是不会
出现的。
第十一章 张卓元
巨笔如山,参与起草国家“十五”计划
张卓元(1)
张卓元,男,1933年7 月生。1983年7 月起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财贸经济》主编、博士生导师。1995年9 月至1998年10月任《经济研究》主编。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1990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7 月被评为获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著作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
多强调“制度建设”,少谈点“大胆探索”。
——张卓元
愈老愈辣的经济学者
2003年10月14日,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刚刚落下帷幕,老牌
经济学家张卓元就成为海内外各路媒体追逐采访的对象。这不仅因为张卓元是一位
在决策层及社会大众中均具影响力的学者,还因为他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
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起草专家之一。
局外人似乎很难想像,当许多老牌经济学家因年事和身体原因纷纷从学术界隐
退,渐离政府智囊圈,而已愈古稀的张卓元却依然风头正健,又一次被推到经济改
革的前台,为中国的发展出谋划策,成为高层的核心经济智囊。
张卓元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已经5 年了。在此之
前,他一直作为中国权威的经济专家之一,被中国三代领导人看好,长期从事经济
发展的战略研究。
他早期的理论研究主要是政治经济学、价格学和市场学。20世纪70年代末,他
参与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较早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也是
一种商品经济的观点,呼吁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引入竞争机制。1987年,时任国家经
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的李铁映组织了8 家高等学府及研究机构专家,讨论中国经
济体制中期改革方案,张卓元和刘国光在会议上提出“稳中求进”的“渐进式”改
革思路,与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厉以宁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吴敬琏等“激进改
革派”产生分歧,使经济学界分化出“激进”与“保守”两种学术阵营,继而引发
全国范围的经济发展大讨论。张卓元由此成为“稳健改革派”的代表人物。
正是因为张卓元的“渐进式”改革思路比较贴近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他的
“稳中求进”的宏观经济观一直在中国经济政策中发挥着影响,他的许多观点和建
议大多能被高层采纳。海外经济观察家私下里把他称做中国高层“经济智囊团的红
人”。
这样的说法也不为过,从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起草组成员的组成可以看出,
张卓元在经济界“闯荡”40多年,继赢得邓小平、朱基等领导人的赏识之后,在新
一代领导集体中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这些年来,张卓元多次参加了党和国家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1993年,他参加
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的起草工作,1996
年又参与了党的十五大报告的起草。
十六届三中全会被认为是中共第四代领导集体政策调整的风向标。也许是历史
的巧合,中共20年来的历次三中全会注定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都是一个转折
点,都是权力调整、新领导层定型、确立重大改革方案的会议。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方针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转移,将中国经济推入改革开放时代;1984年的十二届三
中全会突破传统思想的禁锢,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
品经济”的论断,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尝试;1988年的中共十三届三中全
会作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国的市场经济
改革又前进了一步;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明确
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而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
的决定》,确立经济体制变革方向,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深层
次矛盾,明确了未来的改革任务和措施。
张卓元认为,十六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将进入关键时期。由于未
来的3 到5 年,是中国加入WTO 最后兑现承诺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全面对外开放由此走向不可逆转的格局。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如何以开放促改革
促发展,建立一个开放型的经济,将对中国未来改革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意味
着我国全面对外开放进入关键时期。而我国要保持经济的快速持续稳定的增长,不
仅取决于经济的发展,还取决于经济社会能否协调发展。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也进入关键时期。
但是他也看到,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还有几个方面的任
务没有完成。第一类是原来设想、规划的改革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比如国企改
革,1993年已经确定国企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类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以前没有暴露,或者不够突出的问题,现在显得突出了,最主要的是“三农”问题
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全面发展的问题。第三类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和中国加
入WTO ,要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中显露出的问题。
作为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起草人之一,张卓元也深感到中国的问题不可
能通过一次大会就全部解决,方方面面,错综复杂。但他看到,十六届三中全会的
历史意义是巨大的,这次会议研究和讨论的主题,不仅正好与十四届三中全会遥相
呼应,而且也呼应十六大提出的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目标,回答了从哪些方面努力,并给出明确的方向、原则。从这个意义
上讲,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将成为中国改革进程中又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外界普遍认为,从种种迹象可以看出,张卓元尽管年逾古稀,但新的中央领导
集体并没有让他告老还乡的打算。这位老牌的经济学家还会在今后的政治经济领域
中对中国的经济决策施加影响。或许正因为如此,张卓元对十六届三中全会解读中
定调的“历史意义 说”,颇具公信力和传播力。
价值规律的深刻解说者
张卓元1933年7 月出生于广东省梅县。还是在高中时代,他偶然读到苏联经济
学家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一书,尽管书中对资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