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往显得疲软无力,因为这类文化商品经营者的目的是为了赚钱;既然驱动力是金钱,
那么就应该相应地采取经济手段对症下药,至少使其无大利可图,这样便可起到釜
底抽薪的作用。
解思忠在研究报告中分析比较了价格、财政、信贷、税收等几种经济手段后认
为,用税收调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一是国家可以依据文化商品的社会效益直
接调节经营收入利润,对第一类文化商品实行减免税,对第二类文化商品则课以重
税;二是税收可以覆盖所有的文化商品,并贯穿整个生产、流通领域;三是税收虽
属经济手段,在执行上却带有强制性;四是税收只在国家和经营者之间进行,没有
消费者介入,不会引发群众情绪波动和社会不安定。
在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类似做法的基础上,解思忠在研究报告中提出了用实行
差别税率调控文化市场的方案构想:一是税务部门应对文化产业的税种、税率进行
调整,可以新增一项特别税种,也可以利用现有的营业税、增值税等税种,还可以
二者结合;二是各级各类文化管理部门应建立专门组织,对申请减免税的文化商品
进行社会效益评估,并按税率标准,分为若干等级;三是国家财政应从文化产业上
缴的税收中,再返还一部分资金,用于扶持一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代表国家整
体艺术水平的院团,以及需要给予特别资助的项目和单位;四是考虑到目前税务部
门任务繁重,可由各级文化市场主管部门在税务、财政部门的指导、监督下具体实
施;五是有关部门应加强调查研究,根据出版业、影视业、表演业、娱乐业等各类
文化产业的特点,分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税收调控政策。
解思忠的研究报告很快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和肯定。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以《
简报》形式分送中央领导;中宣部主持召开的全国文化工作理论研讨会邀请他到会
介绍了这项建议,并将其收入研讨会的论文集出版;《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
等报刊也给予转载或对他本人进行了专访;1993年,该研究报告荣获“中国改革建
议大奖”二等奖。
国务院领导对该研究报告也给予重视,指示由国务院研究室牵头,会同中宣部、
文化部、广电部、新闻出版署和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共同组成“完善文化事业
有关经济政策”课题组,由解思忠任课题组负责人,对文化经济政策全面进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起草国务院文件。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调研,完成了研究报告;除分送
国务院领导外,还在《光明日报》头版刊登,并与相关研究成果汇集为《完善文化
经济政策》一书出版,国务院领导为此书题词:“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繁荣社会主
义文化事业”。
课题组在上述报告的基础上,紧接着又着手起草国务院文件。在文件起草过程
中,经争取,当时分管财税的朱基副总理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大会上表示:原则上
同意国家财政部分返还文化产业上缴利税,由有关部门具体落实——这不仅使得整
个文化产业将得到国家财政支持,而且也给实行差别税率创造了条件。然而,由于
宣传文化系统个别部门的原因,在最终下发的国务院文件中未能落实上述内容,也
未能就差别税率做出规定。时过10年,2003年初,一位文化部门的领导同志还向解
思忠做过咨询,计划重新启动差别税率这项政策;提及往事,他虽然感慨良深,却
还是应其要求,向他提供了保存的有关资料。
1993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决定》。我国社会发展领域的各项事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直依靠国家拨款;《
决定》发布之后,该领域的市场蓬勃兴起,迫切要求加强管理,一些经济方面的政
策也亟待完善。解思忠此前曾自学过经济知识,面对这种形势,他脱产进入国家行
政学院,进一步学习了经济理论;结业后,便开始主持对教育、科技、卫生、体育、
文物等项事业的整体或局部经济政策研究,并起草制定了一些有关文件;在此期间,
还结合课题研究主编出版了《中国科技系统结构调整研究》《完善卫生经济政策》
和《体育经济政策研究》等著作。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领域的经济政策一直是经济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
社会发展领域的经济政策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其结果,不仅影响了各项社会事业
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影响着整个现代化的进程。解思忠在国务院研究室工作期间,
用长达6 年的时间致力于社会发展领域经济政策的研究与制定;他不仅是社会发展
领域经济政策的研究者与制定者,而且也是用经济手段促进、调控各项社会事业健
康发展的先行者。
1998年,国务院新一届政府决定从有关部门选拔一批副部级国务院稽察特派员,
以实施对国有大型企业的外部监管。解思忠继1987年在建设部民主推荐之后,在此
次国务院研究室民主推荐国务院稽察特派员人选时,得票数再度遥遥领先;经过组
织考察后,由国务院正式任命。1998年12月25日,朱基总理在与包括解思忠在内的
十几位新任国务院稽察特派员座谈时,曾说过这样一番话:“国务院稽察特派员都
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你们不敢说是百里挑一,可以说是十里挑一,由我和邦国同志
把关审查。有些是我的老战友,是我的‘亲点’;有些我不熟悉,但都认真听取过
各方面反映,履历表我都至少看了两遍。这是一支政治上可靠、战斗力强、能办实
事、可以信赖的队伍。”
解思忠(5)
国民素质的“思想者”与“实践者”
“解思忠是一个思想者,也是一个实践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
会副主席、著名作家王蒙,读过解思忠的《国民素质忧思录》和《观念枷锁》后,
曾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书评《实行者的勇敢思考》;文章中的这句话,可
以用来概括解思忠作为一 名人文学者的特点。
进入国务院后,解思忠在治学道路上开始了一个转变,即由文学创作向学术研
究的转变;与此同时,他本人也经历了一个由作家向学者的转变。在实现这种转变
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作家与学者之间既有矛盾之处,也有相通之处,正如他在《素
质与命运》一书中所说的:
学者追求的是理性与逻辑,必须观点鲜明、逻辑严密地表述自己的见解。作家,
尤其是进行纯文学创作的作家,最好能保持一种朦胧状态;若像哲学家一样思维过
于周密,表述过于准确,就会丢掉文学中最感性、最形象,也是最生动活泼的东西。
正如有人所说,作家不可太聪明,太聪明就成不了大作家;太聪明的作家往往自我
扼杀最宝贵的感情,或者十分愚蠢地使这种感情庸俗化。我甚至认为,文学是傻子
写给傻子看的东西。
作家与学者也有相通之处。作家要想在一个很高的层次上存在,没有深厚的理
论功底是不行的。前些年一位作家有感于许多同行的学术水平低,其作品缺乏思想
深度,曾提出过‘作家学者化’;后来,又有一位学者有感于许多同行知识丰富而
才思枯竭,论文的表达方式常常是知识的堆积和形式逻辑的推理思考,使得多数学
术圈外的读者往往因缺乏兴味而不能卒读,其研究成果难以在人民大众之中传播,
所以也曾提出了‘学者作家化’。‘化’,诚然是很难做到的,但这并不妨碍作家
向学者的方向发展,使得自己的作品更具思想深度;也不妨碍学者向作家的方向发
展,使得自己的成果能插上文学的翅膀。
解思忠到国务院后不久,在一次全国扫盲工作会议上得知:我国上世纪八十年
代,每年平均约有400 万名中小学学生失学,其中约有百分之三四十是因家庭贫困
而付不起每年几十元的书杂费;为了救助失学儿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正在实
施一项“希望工程”。当时,他的心情异常沉重;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促
使他拿起笔来,创作了中篇报告文学《希望之光》。作品在1991年1 月5 日的《中
国青年报》上刚一发表,就在境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最早引发了全社会向“希望工
程”捐款的热潮;该报曾先后于3 月9 日与4 月14日以《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