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国务卿的克里斯托弗起初对调查结果深表怀疑,他不相信中国人,特别是青年
人会对美国有如此消极的看法。因为1989年以后,美国政界和学界流行的普遍看法
是中国青年一代会变得日益亲美。但事与愿违,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改变了原来对美
国的看法。中国青年中间,特别是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当中,大学校园中的爱国主义、
民族主义的情绪与意识出乎意料地复苏和发展起来,这种趋势显然不利于美国的利
益,是与美国所追求的国际战略目标背道而驰的。
在迟疑中,克里斯托弗把电话打到美国驻华大使馆,要求确认调查结果的真实
性。美国驻华大使馆官员无奈地告诉他,调查结果完全真实。美国政府不安起来。
克林顿政府不得不承认政府对中国的最大失误是低估和没能抑制住中国青年一代民
族主义意识成长。美国政府开始有意识地检讨在对华政策上的缺漏,明白对中国进
行遏制是不可取的,应该变遏制为接触。后来克林顿在国会发表的一次阐述美国政
府对华政策变化的重要讲话中,援引了这次调查的数据作为其政策变动的论据之一。
他援引的第二个例子就是在民意调查之后一年热销全球的政治时评奇书《中国可以
说不》。“中国青年看世界”、《中国可以说不》,让美国人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
中国当代的民族主义思潮。对于中国,美国人在内心里多少带几分藐视,但美国的
政治家们对蕴藏和崛起于中国民间的民族主义风潮却不敢小视。
民意调查冲击波把房宁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作为一个政治学研究者,他感受到
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为了更深刻地了解中国青年的政治情感取向,他于1997年再次
与《中国青年报》合作,发起“中国青年对日本的认识”的调查,再次引起轰动。
外交部人士对房宁等人的极具现实意义的调查给予高度评价,称之为“人民外交”。
房宁(3)
不要迷信全球化,冷酷的国际关系没有改变
细心的读者或许还能回忆起,当1999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政府签署中国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协议后,媒体收敛了自5 月8 日以来对美国挞伐的声势,转向憧憬未来
中美关系的乐观前景。但这场有关中国入世的爆炒很快便冷却下来。就在这时,市
场上出现了一本被称为继《中国可以说不》《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之后,第三本对
美国和西方“说不”的政论性书籍——《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
《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是房宁与友人王小东等人精诚合作的结果,也使
他们扬名天下。这本书,从各个角度来看,都可谓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经典之作。
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这本书推进了大陆民族意识新高潮。
房宁、王小东等人与中国的“说不”思潮有着密切的渊源。《全球化阴影下的
中国之路》的作者中,除房宁和王小东是“中国青年看世界”民意调查的策划者外,
宋强和乔边则是《中国可以说不》的作者。而这本书正是和《中国可以说不》《妖
魔化中国的背后》的思想一脉相承的。有人这样评价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说《中
国可以说不》及随后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是对中国生存状态的即溶式反思和民
族主义理想的情绪化的宣泻,那么《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则将这方兴未艾的
“中国民族主义”事态引向更为本质和理性的轨道。
在国人对中国入世兴奋得忘乎所以的时候,《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的出
笼无疑是给如火如荼的世贸热降了温。这种颇为尴尬的现象令海外的记者猜测这是
中国高层的有意安排,因为这样一种不合时宜的“冷面孔”能在中美签订入世协议
的敏感时刻出版,是中国高层在经历了80年代和90年代末两次“失误”后,对调整
舆论导向进行探索的一个信号。他们的理由是:80年代当中国向西方资本开放时,
中间虽然有“清除精神污染”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两次舆论调整,但由于逻
辑起点的模糊和方式的过时与僵化,最终不得不在1989年进行更大的调整。1997年
至1998年舆论对中美关系的过分看好,也造成了大使馆遭到美国轰炸后舆论较大幅
度的调整。
但房宁和王小东都坦陈,这本书的出版与中美达成中国加入世贸协议纯属巧合。
如果有人非要认为这本书与中国加入世贸有关,那么这本书就是给那些认为加入世
贸是包治中国百病的人泼一泼冷水,提醒一下老百姓别因为加入了世贸组织就忘了
美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房宁进一步说,加入世贸并不意味着中国能回避西方对
发展中国家的军事控制、政治代理和经济接管的意图,只有认清这一点,中国才能
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争得更多的利益。
说起来,写作《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的直接原因是发生在当年5 月8 日
的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使馆事件。房宁称5 月8 日这一天“是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又
一次被西方欺负而遭受奇耻大辱的日子”。他告诫人们,西方列强的本质并没有变,
西方独霸世界、奴役世界的野心没有变,因而他要在这本书中把冷酷的国际关系的
本质剖析给国人看。
房宁认为,依照黑格尔的说法,任何事物都依“正、反、合”三个阶段发展。
数百年来,西方的殖民主义看来也正应这一规律,走向它的合题。20世纪90年代中
期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导致全球分裂化的形势下,西方的新殖民主义战略、策
略日显疲态,难以维持危机四伏的世界经济秩序,难以满足西方不断增长的要求。
西方对世界战略做出了新调整,使殖民主义向其三段式的合题转化——西方国家及
其军事组织更加公开和直接地干涉第三世界国家的内部事物,甚至进行旨在推翻第
三世界国家政权的大规模军事侵略。科索沃危机最深刻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以美国
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后殖民主义战略的实验场。科索沃的隆隆炮火向全世界人民发出
了警报:殖民主义并没有成为历史的遗迹,殖民主义者的利剑在空中挥舞。在新的
世纪里,第三世界仍有再被殖民化的可能!
不少国人认为:要想不受西方欺负,就必须把自己国家的事情办好,把经济搞
上去。因为落后就要挨打。但房宁认为,怎样把经济搞上去才是一个关键。几十年
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认为走西方的路,加入资本国际大循环,就可以渐次达到西方
的经济水平,实现现代化,结果发现西方绝不会允许第三世界国家跻身于它们的行
列。
如果说1995年“中国青年看世界”的民意调查是房宁现代民族意识间接的隐喻
式的表述,那么《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则是房宁对全球化、民族主义做出的
一次思想和学术努力。
房宁告诉我们,比物质落后更可怕的是民族精神的失落,一个民族在精神上矮
化导致的弱势,是比单纯经济落后更难克服的整体性的文化落后。在当代西方主导
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依附于西方经济不仅不会真正改变发展中国家的落后面貌,反
而会使发展中国家丧失自主发展的条件与可能。因此他提出,面对新的形势,我们
应当从西方的话语霸权中挣脱出来,重新审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
探索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给当时中国社会普遍的乐观心态带来了冲击,由
此而引发的争议也在所难免。国外分析家认为,《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给中
国民族主义奠定了一个深刻的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国民族主义新崛起的标志。
另外,海外媒体还认为,该书的出版表明了中国高层逐渐认可了这样一个事实
:当一个民族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它采取一种什么样的生存方式,最终只能取
决于这个民族深植于民间的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改造和创新的能力。这实
际上正是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呈现出的一个基本特征。
房宁(4)
警惕:美国的战车已经开到了中国的大门口
在影响颇大的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讲“反思全球化”的时候,有人问房宁
为什么要选择学政治。他当时作了一个颇具“政治意味”的回答。他说:“为什么
学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