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备投靠曹操之后,仍有一番雄心壮志。但是刘备也防备曹操谋害,就在住处
后院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羽、张飞对此不解,问道:“兄长你不留
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为什么呢? ”刘备说:“这不是二位兄弟所知道的。”
有一天,曹操派人请他去赴宴,刘备不知曹操用意,心里忐忑不安。酒到半酣,忽
然阴云密布,骤雨将至。曹操突然问道:“玄德久历四方,一定非常了解当世的英
雄,请说说看。”刘备历数了袁术、袁绍、刘表、孙坚、刘璋、张鲁、张绣等人。
不料,曹操鼓掌大笑道:“这些碌碌无为之辈,何足挂齿! ”刘备说:“除了这些
之外,我实在不知道了。”曹操说:“凡是英雄,都是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
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气。”刘备说:“那谁能担当此任呢? ”曹操先用手指指
刘备,又指指自己,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您和我曹操了。”刘备闻听此言,
大吃一惊,手中所持的筷子不觉掉到地上。正巧这时外面雷声大作,刘备便从容俯
下身去拾起筷子,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大丈夫也怕雷震
吗? ”刘备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怎能不怕呢? ”这样,把自己闻言
失态轻轻掩饰而过,曹操也就不再怀疑刘备胸有大志了。
可是几天以后曹操又请刘备喝酒,席间忽然有人来报:淮南的袁术要和淮北的
袁绍联合起来对付曹操。刘备放下酒杯,当即表示愿带兵前往沙场。
宫少鹏认为,此时的刘备也是一种“韬光养晦”,是一种有所作为的“韬光养
晦”。刘备后来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之势,终成大业。宫少鹏还
用《周易·系辞下》中“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据,以存身也”的哲学来说
明善于断然退避,是一个国家博大胸怀的具体体现。
就像有人说他在电视上作时政解读时“太政府”一样,不少人认为宫少鹏对外
交政策的解读难以解开“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之间的悖论。北京大学国际关
系学院助理教授丁斗撰文指出,由于中国“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政策自身
的悖论,使得至今中国都没有能够摆脱美国的挤压、进攻和围堵的被动局面。
丁斗认为,按照美国人的理解,“韬光养晦”的手段是忍受屈辱,掩饰实力,
等待时机,其目标是“有所作为”。从社会制度的性质上说,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
国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社会主义一定会战胜资本主义的;现在社会主义处
于低潮,所以必须韬光养晦,和平共处,一旦时机到来,就会摧枯拉朽,迎接革命
的高潮。因此,在西方一些政界人士看来,强大起来的中国“有所作为”的目标就
会有这样两种理解:第一种理解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第二种理解就是颠覆,至少
是挑战现存的以美国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后一种可能性似乎是很现实的。90
年代初期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方针的同时,还在接见外宾的场
合强烈呼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的舆论报道,批评美国霸权主义的声音
也一直是主流,更何况中国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的反美情绪一直旺盛不衰。尽管中
国每次总是声称强大起来的中国是不称霸的,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但中国的
这种声明不能平服美国的忧虑。美国十分担心崛起的中国会承接刘备那样的霸业灵
魂,像30年代的德国崛起一样,对世界秩序提出挑战。因而,对于美国政府而言,
对付中国“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有两个方法:第一是要求中国完全融入到美
国主导的现存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之中;第二是希望中国社会主义彻底崩溃。于是美
国出现了对华政策的鸽派和鹰派,两派的外交逻辑都指向“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的战略方针,使得中国“韬光养晦”也不是,“有所作为”又不能,却始终被美国
警惕性地挤压到墙角。
但宫少鹏并不认为“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间存有悖论。在他看来,这是
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韬光养晦是为了所有作为,而要想有所作
为必须经过韬光养晦。在他看来过分强调或者消极领会韬光养晦政策都容易导致无
所作为。他还认为,我们不能完全按照美国的喜好来设计我们的外交政策,因为如
果美国霸权主义欲望膨胀,中国不丧权辱国,无论实行什么外交政策美国也不会欢
迎。
宫少鹏(4)
外交是一场需要通观全局的博弈
在公众眼里,宫少鹏是中东问题专家。其实自1986年以来,宫少鹏研究领域相
当宽泛,除中东问题外,朝鲜半岛、东北亚、南亚等地区的热点问题他多有涉猎。
外交学院的同事称他是“最善于捕捉全球热点政治的外交通”。但对宫少鹏来说,
如此庞杂的研究,其目的就是为中国的外交战略研究服务。
事实上,宫少鹏近20年的研究成果一直成为中国外交战略方针的重要信息源。
他撰写的《磨合:中东和平进程中的领袖们》《恐怖主义、全球化与中东——一个
来自博弈论的解析》《信息不确定条件下的外交调研——从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的
调研说起》,以及与朱立群、周启朋共同主编的《冷战后国际关系》等著作中的信
息分析,受到外交部的高度重视,其基本观点多次被外交部门吸收。
宫少鹏得到外交部门采纳的第一个建议是一件“小事件”。改革开放初期,我
国外交战线上有一个提法:外交的任务是为我国四化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
当时他刚到外交学院不久,但对国际关系已深有领悟的他总觉得这种提法不够妥贴。
他认为,外交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是互动型的,即便你想“创造”人家不给你
“创造”怎么办?主观意志没有绝对性,用“创造”一词显得不恰当。再说,二战
时张伯伦从慕尼黑回来后曾喊出“创造一代人的和平”,成为一个历史的教训。因
此他在一次外交研讨会上向有关部门提出应重新推敲这句话。有关部门很快接受了
他的建议,把“创造”改为“营造”,更贴近了外交的特点和原则。
静静地琢磨问题是宫少鹏在陕西插队时养成的习惯。插队时他才17岁,从北京
上了闷罐车一路上都能听到“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宣传,到了陕西他又听到“农村
最大的危险是资本主义倾向”的口号。当时他插队的那个小山村十分落后,宗族观
念非常强,哪里有什么资本主义的影子。小小年纪的宫少鹏对社会开始产生了怀疑。
两年后他入伍了,看到部队的宣传与现实生活又不一样,他学会了反思。为此他吃
了苦头。那是在林彪叛逃后,社会上有这样的说法:林彪打倒的人都是好人。宫少
鹏根据这样的逻辑推断认为,如果林彪打倒的是好人,那么“文化大革命”中打倒
的人也应该是好人。在那个年代说出这样的话是可想而知的。宫少鹏为此遭到了批
判。
即便遭遇挫折,宫少鹏爱研究问题的习惯并没有改变。在部队两年,他饱读毛
泽东有关战争与战略的书,对战略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一直保持到现在。
有一次宫少鹏到国外参观学习,在与国外同行交流问题时,大谈毛泽东的军事战略
思想,引得同行拍案称奇。他们没想到一个中国的外交教授谈起战略来如数家珍。
2000年,宫少鹏到韩国参加第七届海军联会。以往出席者在会议发言时总习惯
拿出写好的讲稿,把中国的有关政策照本宣科完事,可宫少鹏这次的发言却着实出
人意料,言之有物,生动而实际。当时国际上“中国威胁论”还很猖獗,尤其是西
方国家都认为中国发展海军是扩张的图谋。宫少鹏利用这个机会向世界诠释中国发
展海军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保卫国防的需要。他说,试想,中国改革开放20年,如果
我们沿海城市不能得到强有力的保卫,外国投资者到中国来哪里有安全感?与会的
很多外国海军司令都被他的有理有力的发言所打动。
在中国的外交研究圈中,宫少鹏是最开宗明义主张弹性外交的学者。在他看来,
外交学其实也是一种战略学,虽说外交是有原则的,但现实生活不可能是原则的教
条。在坚持国家利益的前提下,灵活地发挥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