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身上的污垢都是厚厚的,非常难闻。
对尼雅的探访是惊险的也是浪漫的,李希光看到3000年甚至5000年前铜器时代
的岩画和陶器、雕像等珍贵文物。从这些发现的文物中,李希光相信中国现在的杂
技、胡琴及二胡等古乐,都是由西域传入中国的;他看到了古代中国与波斯文化的
密切交流。
从尼雅回来后,李希光把对丝绸之路的思考集成二书,名为《梦幻尼雅》《跟
我去楼兰》,好评如潮。
李希光(2)
“警犬新闻学”与“找故事的艺术”
1999年,李希光从哈佛回国不久,朋友告诉他说,清华大学的王大中校长要请
他吃顿饭。
王大中是国家“863 高科技计划”能源领域首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20世
纪60年代参加我国自建的屏蔽实验反应堆的设计、建造和运行;70年代中期以来,
主持领导高温气冷堆的研究开发工 作,提出一种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新概念;80
年代开创了核供热 堆的新研究领域,主持设计、建造,并于1989年起成功地运行
了世界上第一座5 兆瓦壳式低温核供热堆。
李希光久仰王大中校长的大名,并对他在我国能源科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钦佩
不已。
王大中与李希光的历史性会见终于到来了。在那个饭局上,王大中表达了他对
清华人文学科的殷切期待,两人一拍即合。
李希光对王大中说,“地球村”时代已经到来,新闻的形式在以奔腾处理器的
速度扩张,那些10年前的资深编辑们和新闻系的教授们今天已对此不知所措,中国
需要有一门有开拓精神的新新闻学。
饭后第二天,清华大学决定创办国际传播研究中心,这让李希光备受鼓舞。不
久一个崭新的清华新闻学概念在李希光的脑海中孕育而成,而此时的清华也为未来
的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准备了一个“秘密武器”,编号叫“新闻9 ”。
1999年12月10日,由李希光挂帅的中国第一家专门研究国际传媒和国际舆论的
机构——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宣告成立,世界新闻界把目光聚集到清华园。
中心聘请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媒体专家,如美国《科学》杂志主编艾利斯·鲁
宾斯坦,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主任马文·卡博教授,克林顿总统的媒
体顾问、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汤姆斯·帕特森博士等。中心还聘请了约30位来
自美国、法国和国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担任研究员和客座研究员。
李希光决心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把研究中心打造成一个独一无二的新闻传播平
台,使之成为在新闻传播、政治传播和国际传播领域能与西方传媒和学术界平等对
话的学术重镇。
中心成立后即召开了第一个学术研讨会——“21世纪中国国际形象的构建研讨
会”,邀请来自美国、中国香港、北京、上海等地的专家,围绕“国际传播中有关
中国的话题设计”“《北京青年报》与科索沃报道”等议题展开了讨论。这次研讨
会一炮打响,引起了世界传媒业的极大好奇。
接着,李希光策划和主办了包括“清华—哈佛新闻传播学合作展望”“网络时
代的新闻传播研讨会”“下一代新闻学教育国际圆桌会”“网络新闻与注意力——
解剖网上新闻圆桌会”“美国媒体与中国研讨会”“从中美撞机事件的报道看中美
两国记者的国家意识”“如何看待中国的新闻改革”“两党政治、中美关系与媒体
角色”“网络与中国媒体演变”“全球化时代媒体的力量”等研讨会,影响深远,
成就斐然。
中心还先后邀请了50余位国际知名学者和记者来清华参加现代传媒论坛讲座,
其中包括美国《科学》杂志主编鲁宾斯坦、哈佛大学政治研究所创始人乔纳森·穆
尔、克林顿政府总统助理等。
中心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际传媒研究学术网站和中国第一个网络新闻实验室,
在一种开放、活跃和自由的学术氛围里,为海内外研究人员、媒体专业人员,特别
是中青年学者开展富有创新性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
中心目前承担着一系列国家重点课题,其中包括“政治传播学与国家形象的构
建”“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舆论监督与环境政策的形成”“软力量研究”“中
国主流报纸上的日本”“新闻构建与国家利益”“中国国际形象重塑”“美国媒体
研究”“国际传播前沿研究”“现代传播技术对新闻学的影响”等。
为了开创新闻事业的新局面,李希光开设了新新闻学,传授客观报道的基本原
理。他认为客观公正是一个优秀记者的第一标准。他在专著《新闻的核心》中特别
强调了新闻的公正性。他说,我们对新闻的报道必须坚持多信源的原则。所谓多信
源,就是指,如果报道战争或冲突,应该报道冲突双方的意见。比如,伊拉克危机,
新闻报道应该报道源自冲突双方的信息;关于朝鲜的核武器核查,也要报道信息双
方的意见。仅报道一方的意见的新闻,就不是好新闻。在他看来,司马迁和唐玄奘
是最好的记者,因为他们是记录事实,是事实的忠实记录者。
有一次他让学生到国子监一带采访。采访没有题目,但每个人必须发现新闻。
几个小时后,一位学生向他介绍对一种砖雕的发现。李希光问:“这是他们告诉你
的吗?”学生说:“不是。”李希光请他再去向当地居民提问,核实清楚,再下结
论。
李希光自称他教授的是“警犬新闻学”。他说,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公正性,
记者将保持他们的警犬功能。新闻的公正性是新闻视角和新闻观点的平衡,而不是
所谓的没有观点的纯客观。公正性应该包括所有相关观点的报道,但不仅仅是报道
两种极端对立的观点,而是要这个光谱上的各种观点,要看到事物的复杂性和事物
的细微差别。从新闻媒体发展的历史看,警犬记者被看做最崇高的媒体人,而公共
新闻又强化了新闻界的基本使命——舆论监督。新闻媒体存在的价值在于保障公民
的知情权和监督各级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的行政部门。否则,一个健康的民主法
制社会无从谈起。新闻媒体的未来不在于采用新技术,不在于网络化,更不在于新
闻的娱乐报道和体育报道,而在于强化其“社会警犬”的作用。
另外,在清华他还提出一种新的新闻观,认为新闻就是“找故事的艺术”,任
何一条好新闻,它必然是一个好听的故事,人类从有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以来
就在讲故事,从荷马到司马迁,到唐玄奘,到马可·波罗,不管中国人、外国人,
都是在讲一个个美好的故事,新闻也是讲故事,只不过新闻时效性更强一些。
李希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闻学理念,一改原有新闻理论的空泛说教,生动形象,
也更接近新闻的本质。美国《明星论坛报》称,从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那里看到了
中国传媒令人鼓舞的发展趋势。如今,他正在清华培养新一代中国记者,期望这些
记者能以全新面貌走上新华社记者的岗位。
李希光到清华已经4 个年头了,人们看到这位质朴的教授依然保持着记者作风,
每天只睡5 个小时。《北京晨报》曾这样描述他:从家里赶到清华园时,他总是背
着一个大旅行包,里面有书和笔记本电脑,一如他当年背包踏走古“丝绸之路”的
样子。
清华新闻学院并不比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差
李希光教授另类的传闻是从一件发生在饭桌上的故事开始的。
有一次,李希光和他的学生在食堂吃饭,开始时大家说说笑笑,这时他的一位
女学生说起她的男友读完核物理学专业后准备去美国的事,李希光突然脸色大变,
怒火万丈道:“国家培养他,是为了要他去给美国人造原子弹吗?这要让那些两弹
元勋们知道,非得气死不可!”据说当时他还差点掀翻桌子,在场的人无不愕然。
不啻如此,李希光不许他的学生考托福和GRE 。他的理由是这样的:清华大学
是国立大学,你到清华来,你的学费不是你父母出的,是全国纳税人出的。你本身
考取了世界一流的大学,你再考托福和GRE 到国外的三流、四流大学读书,你当初
就没有必要进清华大学。你应该把这个位置让给其他的同学。中国人称清华是中国
的哈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