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译文】
学生问:“近来觉得妄念渐渐少了,还觉得自己不用去想着如何用功修炼了,不知道这算不算做功夫?”
先生说:“你还是去着实用功修炼吧,就是多些想法也无所谓,时间久了自然就会一切正常。如果才刚刚下点功夫就认为有了效果,哪有什么依据呀?”
【解读】
王阳明认为,为学需要持续不断地用功。如果刚下了点功夫或者刚取得了一点点成效,就认为自己达到了某种境界,显然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第19章 立命功夫
【原典】
一友自叹:“私意萌时,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
先生曰:“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译文】
一位朋友叹息说:“私欲萌动时,心里分明觉察到了,只是没法使私欲立刻去除。”
先生说:“你萌生私欲时,这一知就是你学业的命脉所在,立刻用功去消除,这才是人生立命的真功夫。”
【解读】
朋友的思维属于知行分二,所以存在知而不能行的情况。与此有别,阳明的思维是知行合一,私意的一念发动,便有良知的自觉;而良知的自觉,当下即去消除即立命的功夫。所以立命本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过程。
第20章 性相近即性善
【原典】
“夫子说‘性相近’,即孟子说‘性善’,不可专在气质上说。若说气质,如刚与柔对,如何相近得?惟性善则同耳。人生初时善,原是同的,但刚的习于善则为刚善,习于恶则为刚恶;柔的习于善则为柔善,习于恶则为柔恶,便日相远了。”
【译文】
先生说:“孔子所说的‘性相近’就是孟子所说的‘性善’,性不只是专门指气质而言的。如果专门指气质,像刚与柔相对,怎么相近得了,只有性善是相同的。人刚出生时,在性善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但刚强的,修习于善则成为了刚强的善,修习于恶则成为了刚强的恶;温柔的,修习于善则成为了温柔的善,修习于恶则成为了温柔的恶,这样差距便日渐远了。”
【解读】
朱子认为孔子“性相近”之“性”是指气质而言的,气质之性虽有美恶之不同,但其初皆相差不远,由于习于善则为善,习于恶则为恶,才相远了。王阳明则认为孔子的“性相近”就是孟子的“性善”,不是指气质而就是指人人生而共同具有的道德本性“至善”;他不仅反对气质在初始时相近的说法,也反对朱子把气质之性看做恶的来源的理论,认为恶的产生是“意之动”的结果。
第21章 着不得一念留滞
【原典】
先生尝语学者曰:“心礼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些子能得几多,满眼便昏天黑地了。”
又曰:“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头亦着不得些子,如眼中放些金玉屑,眼亦开不得了。”
【译文】
先生常对学生说:“人的心性上容不得一点念头,就好比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稍有一点点,便会满眼昏天黑地。”
又说:“不但是私念,就是好的念头也容不得,就好似眼睛里哪怕是有了一点点金玉屑,眼睛也会睁不开一样。”
【解读】
王阳明以“心体”取代朱熹的“性体”,在成人之道上表现为强调人应顺其良知之自然发用,反对设定先验存在的理从而阻碍良知的自然发用,即反对刻意为善。这也是阳明先生“无我”说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22章 灵明
【原典】
问:“人心与物同体,如吾身原是血气流通的,所以谓之同体。若于人,便异体了。禽兽草木益远矣。而何谓之同体?”
先生曰:“你只在感应之几上看,岂但禽兽草木,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
请问。
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
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
曰:“人又什么叫做心?”
对曰:“只是一个灵明。”
“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
又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
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鬼神万物尚在何处?”
【译文】
学生问:“人心与万物同为一体,像我们的身体原本就是血气等物质流通的,这还可说是同体,对于他人来说就应该是异体了,至于禽兽草木就更远了,为什么还说是同体呢?”
先生说:“你这是只在感应上看问题了;其实岂止禽兽草木,就算是天与地、鬼与神也是和我同体的。”
学生问为什么。
先生说:“你看天地中间,什么才是它们的心?”
学生回答说:“我曾经听人说人是天地的心。”
先生问:“什么是人的心?”
学生回答说:“是人的灵明。”
先生说:“可见充塞天地间的只有这个灵明,只是被人体所隔开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望它的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察它的厚?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分辨它的吉凶灾祥?天地万物鬼神,离开了我的灵明,便没有了,一切成空。反过来,离开了万物,我的灵明也就没有了。所以,它们是一气相通的,怎么隔开的呢?”
学生又问:“天地鬼神万物千百万年来都是存在的,为什么没了我的灵明,就都没了呢?”
先生说:“现在你看那些死去的人,他的灵明消散了,他的天地鬼神万物在哪儿呢?”
【解读】
阳明学说里的“灵明”,是指人的精神或心之精神,有别于人的身体或形体。就个人而言,这个精神就是身体的主宰,就是天地万物的主宰。而阳明口中的“灵明”就是指心之本体的良知。
第23章 严滩之辩
【原典】
先生起行征思、田,德洪与汝中追送严滩,汝中举佛家寅相幻相之说。
先生曰:“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
汝中曰:“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是本体上说工夫。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是工夫上说本体。”
先生然其言。
洪于是时尚未了达,数年用功,始信本体工夫合一。但先生是时因问偶谈,若吾儒指点人处,不必借此立言耳。
【译文】
先生启程就任两广总督,钱宽与王畿(字汝中)一直追到严滩送别,王畿举佛家实相幻相的说法询问于先生。
先生说:“有心就是实,无心就是幻;无心就是实,有心就是幻。”
汝中说:“有心就是实,无心就是幻,是就本体上说功夫;无心就是实,有心就是幻,是就功夫上说本体。”
先生认为他说得对。
钱德洪当时没明白,此后数年用功下来,才知道本体、功夫其实是合一的。只是先生当时因被人问起偶尔说的,如果我们再去指点别人,不必借老师的这个典故来证明自己的言论。
【解读】
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核心概念是致良知。一开始王阳明就将良知赋予了本体的意义,而致良知就是开拓、显现良知的过程,也就是阳明心学的功夫论。良知与致良知的关系即本体与功夫的关系。在这次“严滩之辩”中,王阳明进一步阐述了本体与功夫关系:本体(良知)是功夫(致良知)的先天根据,功夫以本体为出发点和前提,并在过程的展开中以本体为规范,这与心学“尊德性”的主张是一贯的。这样,从本体上说功夫,必须设定本体的存在(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与此同时,本体唯有通过切实的致知过程,才呈现为真实的根据。
第24章 不择衰朽
【原典】
尝见先生送二三耆宿出门,退坐于中轩,若有忧色。德洪趋进请问。
先生曰:“顷与诸老论及此学,真员凿方枘。此道坦如道路,世儒往往自加荒塞,终身陷荆棘之场而不悔,吾不知其何说也!”
德洪退,谓朋友曰:“先生诲人,不择衰朽,仁人悯物之心也。”
【译文】
曾经看到先生送几位老儒生出门,回到堂屋坐下后,隐隐面带忧色。钱德洪走上前去问缘故。
先生说:“刚才和几位老儒生谈论致良知之学,真是圆凿方枘(比喻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