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玩鉴定辨伪-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龙纹

玉器上最早出现的龙纹是“夔龙纹”,简称“夔纹”,始于商、周,为独脚龙的侧面图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要柔和一些,并且纹饰大都与人面结合在一起。阴刻线有单、双刻线。从商、周乃至今日,夔纹在玉雕工艺纹饰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兴盛期是在战国和汉代。到了西汉,类似现代龙的形象开始确立,头上有了双角,与夔纹有了区别。在隋唐时期,龙纹的嘴角和腿部均特别长,尾部似蛇。宋代,其形态与唐代一样,爪子很臃肿,下颚开始上翘。元代,飘拂关的毛发出现,腿部亦有了“露盘露骨”的纹饰。在明代中晚期,盘骨演变为在腿上全部拉线,头上毛发上冲,龙须外卷或内卷,并出现风车形状的五个爪子。清代,龙头毛发横生,锯齿形状的腮出现,尾部有秋叶形装置等等。

蟠螭纹

民间有龙生九子,蛟和螭都是龙子的说法,而蟠则指“盘曲而伏”。古代表铜器上的蟠螭纹,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此纹于商、明,周,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战国的蟠螭纹,圆眼大鼻,双线细眉,猫耳,颈粗大且弯曲,腿部的线条变弯曲,脚爪常上翘。身上多为阴线勾勒,尾部呈胶丝状阴刻线。汉代,眉上竖且内色,眼眶略有下坠,鼻梁出现了细线划纹,身体与战国时没有差别,只是尾部出现由两个卷纹只有三条腿。南北朝时期,眼睛稍长且有弯度,嘴边两腮多有凹槽,头上有的长角,有的无角,腿短,一般前腿只有一个,所以也是三条腿,有时,前腿伸出一点作为第四条腿,尾部的卷云纹较以前宽了一些。宋代,最大的特征是在鼻子下有一条很宽的阴线,极富立体感。元代,头额宽而高,其眉、眼、鼻、口都集中在整个面部的下方,仅占面部的三分之一,颈项低下,许多地方已被发毛掩住、上升、伏地、盘旋等形象,其气势磅礴,形态美观。直至清代,则出现了以前各个时代均未有的独特纹饰。

饕餮纹

饕餮是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恶兽。饕餮纹是图案化了的怪兽兽面纹,故又称“兽面纹”。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的玉器上常常可以见到。兽面纹在各个时代有其不同的特征,其演变与青铜器上的纹饰演变一致。

  谷纹 其纹饰为成排密集形小乳钉,并呈旋涡状,传说是谷牙之像,故称谷纹。其主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在清代仿古玉器中也常常能见到。 云雷纹

即用连续回旋形线条构成连续图案。圆形的边续构图,单称云纹;方形的连续构图,称雷纹。此纹饰盛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玉器上。 乳钉纹

玉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常见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璧上。纹形为凸起的乳突状圆钉,或纵横或随体变化排列。 圈纹

流行于春秋战国,常饰在璧、瑗、璜等板状器上。其纹饰为排列成行的小圆圈,分为单圈、同心重和在圈中有一小点等。 蒲纹

战国秦汉玉璧中常见的纹饰。是一种成排列的六角形的格子,因很像编织的薄席,故名蒲纹。 重环纹

始见于商代,盛行于西周。是由若干个近椭圆形的环组成的纹带。环有一至三重不等,在环的一侧有两个尖锐角。 涡纹

其形状如同水涡旋转的几何图案,故又称旋涡纹,谷称水涡纹。此纹最早施于玉器上是在西周,到春秋时仍为小件玉器上的纹饰。从点国时起,才出现在大件的玉器上。

鳞纹 形似鱼鳞,常雕成上下数层,重叠出现,流行于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

此外,还有蚕纹、回纹等,这些纹饰在古玉器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

(二)纹饰鉴别特点 不同的历史时期,纹饰在构图、造型及所表现的主题等方面,常常有很大的差别。纹饰常常被人们作为玉器断代一个重要标准。

在新石器时代,器形一般都是索面的,偶尔出现一些极其简单的阴刻线纹。 商周时代,主要的纹饰有饕餮纹、龙纹、蟠螭纹,也有少量的云雷纹饰。

春秋战国时,玉器上的纹饰逐渐增多,有蒲纹、蚕纹、谷纹、蒲纹、蟠螭纹等纹饰。此时的玉器纹饰极富特点,出现了“跳刀”、“汉八刀”等。

唐代,玉器纹饰借鉴了当时绘画中的线描手法,开始出现了缠枝花卉、葵花图案和人物飞天等,其鸟兽纹雕刻得非常精细。

宋元时期,其纹饰丰富多彩,以龙凤吉祥为多。此外仿古蟠螭纹、回纹、乳钉纹与凤凰、牡丹等图案并存。

明代,玉器上的纹饰主要有:松竹梅纹、云纹、云头纹、龙纹,以及缠枝花卉、山水人物等图案。此外,玉器上刻字已开始出现。

清代是我国古玉器发展的最高峰,其装饰纹除仿古纹饰外,新创的花鸟、虫草等纹饰丰富多彩,在玉器上出现了御制诗以及各种铭文。 

来源:华夏收藏网

 胎釉的鉴定

鉴定古陶瓷的胎、釉,主要目的在鉴定器物的产地即窑口。那些烧造历史很长的窑,由于多种原因,不同时期的胎、釉也会有些差别,而不同的古窑的产品,胎釉的差别往往更明显、更大一些,这就给我们鉴定窑口提供了可能。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古代的人们烧造陶瓷器,大多是就地取材,胎料为当地或附近地方所产,就是到了明清时期,情况依然如此,最多不过是胎中的某些配料产地稍远一点。景德镇之所以成为明、清时期我国的瓷业中心,明清官窑之所以选设在景德镇,主要就是它有丰富的、高质量的瓷土矿。景德镇高岭村所产优质瓷土还成了我国一切优质瓷土的共称……高岭土。(如前所述,景德镇成为全国瓷都,还有传统技术等原因。)另外,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各地工艺、技术交流不很广泛经常,加上人为的技术保守等原因,各窑大多形成一些(如果不能说一套的话)传统的工艺技术习惯、加工方法等等,这容易使各窑产品的胎体的化学成份、火候、色泽、精粗程度等方面大体相同,尤其在同一时期更相差无几。这就是以古陶瓷胎鉴定其窑口的物质条件。

地质学告诉我们,同一地区不同地层地质的形成时间不同,而不同地层在同一地质时期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也不同。所以,同一地区的瓷土矿上层、中层、下层的化学成份(主要是微量元素)也有些变化。如前所述,烧造时间长的窑不同时期工艺技术也会有一些变更(如创造新工艺新技术,燃料改变等),又可能使同一窑场不同时期的产品的胎体在诸多方面有些差别。这便是通过古陶瓷胎的鉴定,还可以鉴定古陶瓷器的相对年代的科学依据。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鉴定古代陶瓷器的窑口,最好用现代科学技术测定其胎体的化学成份,烧成温度、吸水率、透光性能,等等,用来同已知窑口的陶瓷器的胎相比较,从而判断其窑口。国内外的科学工作者们尽量在这样做,作了不懈的努力。可是要作到这步,尚有许多难处。一是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古代窑址的发掘工作做得相当深入、广泛,已经测定出相当多的古窑的产品的胎(包括釉)的成份等数据,建立起了一个丰富的国家或地区的古窑胎体的诸种数据谱系。很遗憾,我国目前已有这样一个谱系,但远不能说已很丰富,只有一些大名窑有谱可查。其次,是往往我们要鉴定的器物不宜作化学、物理测定,或一时没条件测定。因此,凭对器物胎体的色泽、疏密程度、光泽的观察、感触来鉴定器物的窑口、时代等,就成为必要,也有可能。本书所介绍的,正是这种凭人的经验,通过对器物的观察、感触来鉴定器物的方法。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专家,凭此鉴定,其科学性也很强,准确性很高,至少是八九不离十。

专家们所依据的就是本书第一编各时期各窑的特征中的胎的特征。这是若干代学者经几百年努力积累起来的,虽然还远远不丰富,不完备,本书所讲亦有限,但确可凭此鉴定古陶瓷的胎的特点,从而推断其所属窑口、时代。比如,我们知道唐代邢窑瓷器的胎洁白细腻,长沙窑的胎白中带灰或黄,较粗,宋代汝窑是〃香灰胎〃,康熙瓷器是〃糯米胎〃,等等。当被鉴定器物的胎体的特征同我们已知的某窑的器物的胎很一致,甚至极为一致时,我们便知被鉴定器物可能为某窑所产。

釉的鉴定的情况和胎的鉴定差不多。构成釉的主要成份,亦为就地取材,各窑在烧造工艺技术上也往往形成一些习惯、传统,因而形成具有本窑特色的釉。如我们已知邢窑的银白釉,寿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