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挥锏鳌U馐呛苄〉牧礁鱿附冢幢砻髁四闶欠裨敢庖院⒆幽芄唤邮艿姆绞饺ズ秃⒆佣曰啊T谖颐巧钪校芏嗉页げ簧贸び煤⒆拥慕嵌热タ创侍猓远院⒆犹岢龅囊蠖际且宰约旱募壑倒酆褪欠潜曜嘉龇⒌恪1热缜懊嫠岬侥歉鲎鯪AC行为调整的男孩,他的价值观里,朋友是最重要的,而在他妈妈的眼里,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学习。培训师问他:〃你认为妈妈如何做,你才可以变得更好一些呢?〃孩子回答说:〃我希望妈妈少管我一点,我就可以变得更好。〃孩子的回答让现场的妈妈感觉很下不了台,但是这是事实,也是孩子真实的想法。如果我们做父母的只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话,那么有一天一定也会遭遇和这个母亲相类似的尴尬。
不了解孩子的需要:在第一关,我们已经了解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其实包括很多的层次,但是很多父母只对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比较关注,对孩子的穿着、冷暖、营养、健康等等非常关注,而对孩子社交、尊重、爱和自我实现等需求的满足相对来说比较忽视,所以在很多时候,家长很难做到真正满足孩子各个方面的需求。其实作为一个人,孩子和家长一样,他们最重要的需要就是内心的安全和快乐。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中感觉不到安全感和快乐,那么再丰富的物质条件都无法弥补孩子内心的缺憾。我曾经为一个初二的男孩做过心理治疗。刚认识他的时候,他的脸上几乎没有一丝的表情。第一次交流,他给我的回答全部是〃不知道〃。后来我尝试在QQ上和他聊天,他的QQ签名是〃我的世界,很静很静……〃,我的内心感觉到一阵寒意。他内心的孤独、寂寞是非常强烈的。他的父母双双都是企业家,他们给予他的物质生活相当的丰厚,她妈妈早就在预算给儿子的户头上存入2000万元。但是孩子真正快乐吗?
第17节:第三关:检查你的教养方式(4)
发泄自己的情绪: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很任意地发泄自己的情绪,甚至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出气筒。前面我曾经提到过的那个习惯了在孩子面前大喊大叫的朋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也曾经接待过一个四十来岁的家长,她告诉我因为他们夫妻关系不好,她内心有很多对丈夫的抱怨,但是因为丈夫几乎每天都不在家里,所以她经常在孩子面前发泄自己的情绪,结果导致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异常紧张。后来她的孩子参加我的训练营,在最后一天的成长仪式上,发生很大改变的孩子终于拥抱了他的妈妈,妈妈泪流满面。后来在妈妈的动员下,孩子的爸爸也来做了一次心理咨询。我跟他讲述了孩子在训练营中说出来的一些内心的痛苦和烦恼,也讲了他妻子内心的痛苦,并希望他们夫妻俩以后能够在家庭里营造一种对孩子身心发展更有利的和谐氛围。为了让这个孩子进一步感觉到亲情的可贵,我也曾经带着这个孩子和其他一些孩子去福利院看望那些非常不幸的孩子。在福利院里,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有很多时候,我们的指责、命令、怀疑等等方式,只是我们自己无能的表现。因为孩子的问题令我们感觉束手无策,而这种束手无策让我们对此产生了强烈的愤怒,而愤怒正是来源于一个人的无能感,是一个人遭受到挫折后的本能反应。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家长在向孩子发火的时候,就可以明白一点:这个家长对孩子没有办法了,他找不到该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这时候,惟一能帮助他的就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曾经听陶宏开教授讲过一个网络成瘾孩子的故事,那个孩子的母亲为了制止孩子继续玩网络游戏,一怒之下,不惜当着孩子的面割开了自己的手腕,你们知道孩子怎么做吗?孩子也同样割开了手腕,然后和母亲比赛谁的血液流的更快。亲爱的家长们,如果你尝试想用命令、指责、惩罚、怀疑等等〃武器〃来制服你的孩子,那么这个家长的例子就可以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这是绝对行不通的!!!
如果你真的想要改变孩子,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到切切实实的好方法啊!
迷失了教育孩子的终极目标:虽然我们常常会问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那么辛苦地教育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认真做完过第一关练习的家长或许可以很轻松地回答这个问题了。我用自己的方法寻找到的教育孩子的终极目标是:从个体意义上来讲,是帮助孩子去实现他快乐、和谐、幸福、有价值的人生;从社会意义上来讲,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和平、健康、幸福、安宁,让整个宇宙系统变得更加平衡。虽然我们通过不断向上归类可以明确我们今天教育孩子的终极目标并不只是为了让孩子〃成才〃、〃有个好工作〃、〃有个好的前途〃,但是我们在明确了目标之后,也会发生迷失的现象。因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受到一些困扰和阻力,也会遭遇一些挫折和困难,如果我们的信念不够坚定,能量不够充足,那就很有可能会半路放弃了我们的目标,而会去做一些急功近利、舍本取末的事情,而那些有很大偏差的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也就很容易发生了。这也正是很多家长虽然改变了教育观念,但却往往在行动中依然不能够完全做到的原因。
教养方式与孩子的生命状态
以上所列举的一些教养方式在生活中是否让我们感觉很熟悉?几乎每一天你都可以接触到这样的家长。包括在我们自己身上,也很容易找到这些教养方式的影子。因为我们太习惯〃家长〃这个角色了,电影电视里、书本上、生活中,我们耳濡目染的几乎都是这样的父母形象。他们总是在喋喋不休地责备或者说教着,认为孩子身上所有的缺点都是他们自己〃不争气〃、〃不懂事〃、〃不听话〃的结果。但是,他们很难承认一点,孩子今天的这个样子与自己一惯来的教养方式是密切相关的,而且这些教养方式已经影响了孩子的生命状态,使孩子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中。
第18节:第三关:检查你的教养方式(5)
不合适的教养方式必然会导致孩子身上出现一些不理想的行为表现,而这些不理想的行为表现又会刺激家长继续使用一些变本加厉的错误的教养方式,而这些错误的教养方式进一步让孩子自暴自弃。于是,孩子的生命状态开始出现前面曾经描绘过的那些趴啦状态的种种特点。
当孩子的生命状态进入到趴啦状态后,孩子的潜能就开始进入封闭状态。这时候,孩子的学习、情绪、行为都会出现一系列的不佳表现。比如出现厌学、网络成瘾、撒谎、打架等等问题行为,更严重的时候,孩子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社会交往、自卑等众多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给孩子和家长带来很大的困扰。而且有些问题,可能不会当场表现出来,而是要等到孩子成年之后,才慢慢在他们身上表现为一些心理障碍。
在我做的心理咨询个案中,因为神经症来做咨询的不下三分之一。其中也有不少是青少年,而焦虑、抑郁、恐惧这三大类心理障碍占的比例最高。
霍妮在《神经症的文化决定论》一文中提出:神经症的萌芽起源于早期的关系。儿童期有两种基本需要,即安全和满足。儿童的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但父母对待儿童的需要则有两种类型:(1)给儿童以真正的爱和温暖,满足其安全需要;(2)对儿童冷漠,厌恶甚至憎恨儿童,使儿童的安全需要受挫。在前一种情况下,儿童正常发展;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则会引起神经症。因此霍妮认为,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决定人格健康与否的重要因素。〃在全部环境因素中,涉及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一个孩子成长于其中的人际关系〃。
而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就集中体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人际关系,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
我曾经接待过一个患考试焦虑症的女孩。她是自己在报纸上看到我的文章然后托同学找到我并自己预约了咨询。结果那天的咨询非常不顺利,下面是我后来写的咨询手记:
上上个周末的时候,接待过一对母女。
女儿是高三的学生,因为考试的压力,开始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无法完成听课和作业的任务,内心非常焦虑。她自己托同学在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