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最可靠的做法。而给孩子提供足够多的好书,也是弥补家长在教育能力方面不足的一个好办法。
朋友角色:
人之所以需要朋友,是因为在朋友面前我们可以平等友爱,可以敞开心扉。所以家长要想做孩子的朋友,首先要满足的就是孩子希望获得尊重、友爱、平等的需求。虽然我们创造了孩子的身体,但是他们永远拥有一个独立的灵魂。和孩子做朋友,和他们平等地对话,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让他们有机会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当你和孩子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尊重孩子的意见并协商解决所有的问题。
第5节:第一关:整合你的角色(4)
这个角色容易出现的偏差:用自己的价值观标准去衡量孩子的世界;用自己的行为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行为。
在一个运用NAC技术进行行为矫正的培训活动中,培训师问一位想要改变孩子行为习惯的母亲:你认为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母亲说:最重要的是好好学习;培训师又当场问那个孩子: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孩子说:好朋友。这就是母亲与孩子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不能说谁的价值观有什么不对,而是当父母和孩子的价值观不同时,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说明孩子一定应该服从父母的。除了彼此理解和尊重,我们别无选择。
在对待孩子情感问题,隐私问题这些方面,做父母的很容易发生无法真正平等和民主这样的问题。而事实上,尊重别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孩子的内心世界,反映的正是家长们情商高低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是很多中国父母应该补上的一堂情商课。关于这一点,在后面的情商训练一关中,我们可以重点来讨论。
学生角色:
甘拜孩子为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或许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开个做学生的头,但是潜意识里的〃家长形象〃会深深地主宰着我们难以真正做到把一个孩子当作我们的老师。而这个角色重点要满足的是孩子那种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而这种满足或许可以成为通往孩子自信和快乐的一扇大门呢。
这个角色容易发生的偏差:端起家长的架子放不下来;否认孩子比自己行!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愿意通过学习获得成长。
我的训练营里曾经有一个聪明极了的男孩,任何活动环节中,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和大家分享他的收获,而且他每次所讲的都直指我心。我和他一起快乐地跳过一曲《你是我的玫瑰》,我们俩和谐默契的舞姿让在场所有的同学都鼓起掌来。可是这个男孩在家里生活得很不快乐。因为他的聪明总是使他身边的大人体味到〃争不过〃一个孩子的尴尬。这种尴尬每每以〃打压孩子〃收场。比如说这个孩子在报纸上读到关于保鲜膜有毒的文章,他会动手撕下爷爷蒙到菜碗上的保鲜膜,但是因为他的这一举动给大人们带来了不便,便被不问青红皂白地呵斥和否定。他的委屈让他为自己争辩,于是他又被扣上了〃不懂事、没有礼貌〃的帽子。每当他压抑过头的时候,会记得给我拨个电话。一看见手机来电显示他的名字,我的心里总会涌起一个念头:是不是他又受了什么委屈?不知道他的执着和聪明还能坚持多久?
什么是家长真正的权威?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我想,简单的说,真正的权威应该是让孩子心服而不是口服吧。
父母需要转换的角色还远远不止这一些,有些家长可能会有意去扮演,有些家长可能是在无意间成为了一个角色。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都要以满足孩子的多层次的需求为目的而灵活地运用和整合各种角色,如果发现自己有角色偏差或者角色缺陷,要及时地学习提高和弥补。当然,能够意识到这些偏差和缺陷本身也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只能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去提高。
父母必备的心理要素
作为父母,无论我们处于哪一个具体的角色中,都不要忘了以下这些必备的心理要素:
1、锁定目标
一个明确的目标是我们是我们获得所有成功的保障。我们出发去任何一定地方,方向一定是要明确的,当然目标的正确性更加至关重要。这就好比,我们要去一幢大楼,咚咚咚,气喘吁吁地跑上三十楼,却发现A幢跑到了B幢。如果我们不能锁定一个正确而清晰的目标,我们就很有可能会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干什么。
我在很多讲座上问过家长:你今天培养和教育孩子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有的家长会说希望孩子成才,有的家长说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也有的家长说希望孩子将来有份好的工作,有很好的前途,也有的家长说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比自己有出息。这样说能不能说明是有明确目标呢?
第6节:第一关:整合你的角色(5)
我会继续往下问:什么是人才?什么是健康成长?什么是好的工作?什么是好的前途?什么是出人头地?什么是有出息?
这时候,讲座现场就开始有很多很多的意见分歧。因为衡量人才、健康、工作、前途、出息等等的标准显然各有不同。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本觉得自己目标很清晰的家长开始变得困惑。因为越往下追溯,越往细节探究,越是难以达到一致的看法。这时候,可以用不断向上归类的方法去帮助家长们逐渐明晰他们内心的目标:
于是,我开始问这样一些问题:
你希望孩子成为人才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你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你希望孩子有一份好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你希望孩子有一个好前途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你希望孩子比你有出息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
当家长们一次又一次不断地回答〃你希望……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家长们的目标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统一。他们惊奇地发现,无论他们最初的目的有多少的不同,但是越往上归类,他们的目标就越是一致。这就是寻找我们亲子教育、家庭教育最终目标的一个过程。我想把这个目标的追寻过程也留给每个读到这本书的家长们。因为当你用自己的心通过回答以上的问题之后寻找到的那个答案,才是找到了我们今天要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和意义。
如果你愿意帮助自己寻找到这个答案,你不妨认真地完成第一关后面的练习。
2、成为原因人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做一个结果人……凡事看到的是结果。因为结果无法改变,所以我们不再积极负责任地有所作为,而是沉浸在结果带来的情绪之中;但是,如果你可以做一个原因人……凡事去追问结果发生的原因,尤其是这些原因中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原因,那么,你内心就会油然升起一份责任感,坏情绪也会随之而消失。因为你会发现,其实很多事情是可以改变的,如果我们知道原因的话。
比如一个孩子撒谎了。作为家长,如果只看到这个结果……孩子欺骗了你,那么你的愤怒和生气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愤怒和生气都改变不了事情的结果。但是如果你愿意开始分析造成孩子撒谎的原因,你会发现,有一部分原因就存在于自己身上,比如管教的方式过严,导致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当孩子想方设法去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必然会选择使用一些遮人眼目的方式和途径。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男孩:他会偷偷地拿父母的钱去挥霍。会在父母面前撒谎。当他的父母无奈之下送他过来咨询的时候,他跟我讲述了一个梦,在梦中他是一个小和尚,不断通过和别人打擂台来升级,每赢一场比赛就可以上升一个等级,当他上升到最高等级的时候,他拥有了最高的权利,而这个最高的权利就是到一个布置华丽的地方,放开肚子饱餐一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通过对这个梦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梦的核心是指向消费需求的,梦中对于消费需求的渴望正是他在现实生活中缺少这一类需求的满足。很多时候,我们一些被压抑了的需求会在梦中浮现出来。
根据这个梦,我们随后了解了这个男孩子最近在钱方面被父母管得非常严,而且已经被取消了原来每个月50元的零花钱,原因是因为父母怕这个孩子用钱去买那些上网的充值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