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因为如此,对于每个孩子的未来来说,其创造力的高低程度,必将直接左右着成功。
就创造力而言,它既是能力,同时也是天赋。而当其不能被正确培养与激发,甚至遭到无情的压制时,它势必将会慢慢退化,甚至于消失殆尽。
然而,在许多家长的教育理念下,孩子不但没有得到面向未来的正面引导,甚至于还在这一方面遭到了无情的扼杀。
我们看到,在我们的家庭中,当孩子对某项课业有独特看法,或是表示出反对意见时,许多家长总是对其想法不做鼓励,不屑一顾甚至取笑打击,认为其幼稚荒唐。
在爱好、学业这样的问题上,很多家长绝对不允许孩子与自己的意见相左,并且常常在传递“家长永远是对的”这样的暗示。
于是,在这种“家长即权威”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孩子自我创造的主张被掐灭在襁褓中,渐渐自我主张不再出现,连带着自我创造能力也渐渐下降。
除此之外,在许多家庭中,在我们的孩子被送往一个个学习班的同时,我们的家长也开始了对孩子的包办。
在家长们辛辛苦苦,任劳任怨的操劳下,孩子们不必为两餐一宿、生活琐事操心,只需要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各种课余训练之上。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会做任何的家务,不具备任何的动手能力,而当其身体的依赖惯性延伸到思维上。课内课外学习完全出于被动,家长安排了什么,他就会做什么。久而久之,也完全丧失了自我创造性,就如同笼中的小鸟,被关了太久之后,竟然忘了自己还会飞翔。
除此之外,在很多家长的“完美打造”计划中,每个孩子都被当成一块待凿的精美玉料。
于是,家长们便开始了在方方面面精雕细琢的过程,从礼仪外表到言行举止,再从才艺训练到品味培养。从小,孩子就在家长“十全十美”的标准下,战战兢兢地成长。
在家长们看来,当其用这种“十全十美”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时,孩子终将成为价值连城的玉璧,发出璀璨的光芒。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教育无疑意味着为孩子的发展早早埋下了祸根。
曾经有一名钢琴十级的天才女童从美国归国念书,只念了一天,第二天就没来上课。
当老师疑惑地找到她家里的时候,发现女童正在写语文作业。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十个生字的抄写。女童面色紧绷地在抄写生字,一边写一边疯狂地撕掉作业簿,而身边已满满是被撕碎的作业纸。
家长解释说:因为女童无法将生字写得和书上的印刷体一模一样,所以一直在写。写了一晚上,谁都无法劝阻。最终的结果令人悲叹,女童因为严重的强迫症不得不去心理诊所就医。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其家长从小都要求孩子在各方面务必做到尽善尽美。
我们看到,在家长的教育下,孩子总是习惯于自己万事完美时,对自己的要求将一高再高,他们唯一的做事目标就是:做到最好。力争第一。甚至忘了问一问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的生活自己是否喜欢,可不可以不这样做?
秉承着这样的信念,一旦在生活中出现他们无法驾驭,处理不了的事情,脆弱敏感的自信将面临危机。而能够引导他们走出困境的创造力早已被雪藏,最终只能导致其心理层面的全盘崩溃。
6.信任孩子的选择
教育的伟大目标不只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孩子具备有用的能力,相信他们的选择,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累积。
——爱德华兹
在孩子的教育之路上,面临“将来做什么”这种大事时,家长做出的处理决定,往往与孩子自己做出的决定相左。
一般来说,家长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普遍会将自己的经验,经历和社会体会融入思考当中,再得出一个相对合适的结论。
比如:家长自己在仕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便会自然而然地决定孩子重蹈旧路;家长在商业有所成就,就会希望孩子继承衣钵;家长在艺术上颇有造诣,下意识觉得孩子可以将自己的艺术天分发扬光大。
家长们早早地就为孩子的未来做出了规划,期待孩子一步步成才。但家长们忘记了一点就是,他们并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这也就决定了,家长们替孩子做出的规划,并不一定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一个人的梦想形成复杂而且充满了偶然性,当孩子逐渐成长,开始渴望成为某一类人,他的梦想才开始出现。
这个梦想,对孩子来讲,是最为珍贵的。因为这是他自发思考的结果,他创造力的表现。这说明孩子开始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开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孩子成熟的表现。
在这种时候,家长要做的,是要对孩子的梦想进行肯定,再陪伴他一步一步研究梦想的可行性。
有时候,孩子的想法毕竟流于幼稚天真,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客观的引导。帮助孩子分析,从时间、过程、知识量上给孩子展现他梦想的可实施阶段。然后再由孩子自己思考。
孩子大部分的梦想,开始一定充满梦幻色彩,甚至显得荒唐。但古往今来,所有巨大成就的前身都只是一个简单的梦想。它的实现与否,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开始,最好由家长呵护。
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期盼与孩子的梦想互相矛盾后,从失落到干扰孩子的决定。无疑是把孩子无限的可能性武断地切断。这对孩子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
如果家长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做出的选择,那么家长从根本上才真正脱离“孩子还小,我们需要为他做决定”的误区。在家长决定放手的那一刻,孩子的梦想就真正张开了翅膀。
……;
……;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7.针对天赋的正确开发
教育人就是要针对人的天赋,形成人的性格。
——欧文
如果说,家长将孩子当成实现未竟理想的工具,将会为孩子心灵带来极大的损害,那么当家长任由孩子发展,对其未来定位缺乏明确的方向时,其损害也同样令我们担忧。
在1800年7月的一天,德国诞生了一个名叫威特的小孩。小威特比一般婴儿的智力要低很多,被认为是先天白痴。
小威特的母亲已经绝望,但作为牧师的父亲卡尔·威特却坚持要引导孩子成功,哪怕他是个白痴。
于是,奇迹在小威特身上发生了。
威特在8岁时,能够自如运用德、法、意、英、拉丁和希腊语6种语言,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
威特9岁时,考上莱比锡大学,不到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在其16岁的时候,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并受聘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23岁的时候,最终成为优秀的法学家。威特一生讲学,享年83岁。度过了幸福、快乐和有价值的一生。
透过这段传奇般的经历,我们看到的是,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看到孩子从小在某方面表现出天分,唱歌,跳舞,绘画,发明等等,在欣喜之余告诉自己:我的孩子有天赋,他自己知道该做什么。
这个理念像一颗定心丸将家长的心永远定在平和等待中。
关于未来,家长觉得已不用继续操心,孩子的天赋自然会引导他走向成功。
如果经过相同的启蒙与天赋开发,在同样的环境下学习发展,那么他们的命运的确取决于天赋多少。但如果天赋开发这个过程并没有为家长所重视,那么对于孩子的未来而言,天赋就将不再成为竞争的重量级砝码。
对于这一点,我们的家长应当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孩子拥有多少天赋,跟将来他是否取得成就无法挂钩。挂钩的,是天赋的引导开发。而这个引导开发的过程,其责任势必应当由家长来承担。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我们的孩子已经表现出了某方面的才华,那么家长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任其自由发展。就必须开始引导孩子,倾听他内心,帮他在未来之路上早走一步。
如果孩子暂时还弄不清楚自己的所要,也没有特殊的兴趣爱好。那这时候,家长的担子就更重一些。因为这就得由家长来帮助孩子找出梦想。对于梦想,有时候寻找比实践更费力费时,因为孩子会喜欢什么很难确定,家长自己也不能硬塞梦想给孩子,只有遵守这样的原则,才意味着对孩子天赋的正确开发。
8.让孩子的梦想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