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家这种安命顺性的“天福”观,虽然有些消极,忽视甚至否定了人力,包括人的道德的重要性,然而它让人头脑保持清醒,主张对于人们自己的物质财富,以及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物质因素持淡泊态度,要求人们更加关注于更高层次的幸福,即符合人的本性的、内心的幸福,这一点是宝贵的。另外,这种观点否定了有意志的天命鬼神的存在,破除了上天赏善罚恶的迷信,这也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
福与祸的相互依存和转化A①《庄子。大宗师》。
②《庄子。德充符》。
③《庄子。至乐》。
…… 187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171
比庄子更早的老子,对福和祸采取辩证态度,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①韩非子详细地发挥了这一思想:“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
②相反,“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
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韩非子的这个解释,平实而合理,表明了福与祸的相互连结,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转化。
类似这样的事例,在他那里还有不少,如“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
“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如此等等。这些格言对于那些志得意满,骄傲自大的人很有好处;也提醒那些境遇不顺的人,不要因为小的挫折而失掉了勇气。
流传于中国的最有名的格言中,有一句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也讲的是福祸相互转化的意思。这个典故出自《淮南子。人间训》中的一个故事。有一位居住在长城边关上的老人(塞翁)
,他的马一次跑到匈奴人那里,人们都觉得可惜,去慰问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吗!”过了几个月,不但他的马跑了回来,还携来一匹矫健的匈奴马。当人们向他祝
①《老子。五十八章》。
②《韩非子。解老》。
…… 188
271第六章 中国古代的幸福观
贺时,他却说:“怎么知道这不会是祸事呢!”不久,他的儿子骑这匹马时,被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去安慰他,他又说,“难道这不会成为福吗?”一年之后,匈奴侵入关内,年轻的人都参加了战斗,靠近边塞的人死了十分之九,独有他的儿子由于成了跛子,所以父子都平安地活了下来。篇中说:“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这里把祸福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说得极其神秘,其实这在生活中时常遇到,关键在于祸福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转化都要有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否则就成为空洞的语言游戏了。而如何掌握这些条件,利用条件促使祸转成福,就要很多的学问和技术了。无论如何,以道家为主的思想家,提出祸福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辩证法,是对生活深刻观察和思索的结果,更是对千百万群众的实践经验进行哲学概括的结果。这不但在人生哲理上是个重要贡献,对于整个辩证法发展,也是一个不小的推动。
…… 189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371
第六章 三 以德为福论乐——关于幸福的雅文化表述A孔颜乐处——道德与幸福的高度统一A人之欲无不遂人之情无不达A乐——关于幸福的雅文化表述A一个有趣的问题,以前很少有人注意,那就是儒家很少用“福”字。据查,《论语》一书中竟然没有一个“福”字,《孟子》书中出现了三次,也全是引文,引用的是《尚书》和《诗经》上的话,如“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自求多福”之类。
《荀子》书中用“福”字稍多,达24次,主要也是引证和评论,没有展开自己的关于“福”的思想。明显成为对照的,是《墨子》中出现“福”字达30余处,他反复申说自己关于“福”的各种观点。
《诗经》等书籍讲得更多,达53处。
那么,是不是儒家所代表的思想派别不关心人的幸福问题,没有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呢?却又不然。我们发现,儒家所代表的思想派别非常重视幸福问题的研究,不过他们主要用的是另一个字“乐(乐)”。
“乐”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字形是上边为“丝(丝)”
,下边为“木”
,是指用丝和木制做的乐器,后来逐渐就有了多种含义和读音。以往儒家的经典中,“乐”字主要有三种意思,一是指音乐,如乐工、乐师、乐正之类。
“诗、书、礼、乐”
之“乐”也是这个字。二是情感的一种,人的“七情”有喜、
…… 190
471第六章 中国古代的幸福观
怒、哀、乐、爱、恶、欲,《礼记。乐记》上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
,也是这个意思。此外乐还有一个意思,即表示人的一种精神境界,如《乐记》上说的“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这是一种经过较长时间修养而成的、理和情交融的精神状态或境界,是幸福的另一个表述方式。
儒家早期关于幸福问题的这一倾向,即用“乐”字代替“福”字,他们自己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自觉地进行了这种改变,我们不得而知,而且也难以查考,但是这个改变却包含着新的涵义,标志着中国人对幸福问题的探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此,幸福这个概念不再只是指人们的外在的生活条件、或者只是物质的生活条件,“乐”字表达了人作为主体的自我感受,尤其是表现了精神上的、或者主要是对精神上存在的幸福的感受。要之,中国古代的“福”
、“乐”两字,与现代所用的“幸福”和“快乐”的涵义不尽相同。儒家所指的“乐”
,不是短暂的、个人的那种享乐;它是幸福的高级阶段,是指较长时期的、社会性的、理性指导下的那种精神感受或精神境界。从“福”字到“乐”字,标志着人们对幸福的探讨和理解,已经从低层次的俗文化层,上升到了高层次的雅文化层,这是一次很大的进步。
孔颜乐处——道德与幸福的高度统一A宋代的著名学者周敦颐在教育他的学生程颢、程颐时,经常要他们寻找颜渊与孔子的“乐处”。从此,“寻孔颜乐处”成了宋明道学讨论的重大问题,对后来产生了重要影响。周敦颐自己解释说:“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
…… 191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571
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①这就是说,道德远比富贵更有价值、更可爱,有了它,即使没有富贵等,心里也不会感到缺憾,而会产生一种很充实的幸福(心泰)感。总之,有了德也就有了福,德就是福。
周敦颐的确抓住了孔子、颜渊的人生价值观,尤其是他们的幸福观的真谛。孔子不断教育他的学生注意道德,不要汲汲于贫富得失。他提倡“贫而乐,富而好礼”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君子坦荡荡”
,由于“内省不疚”而“不忧不惧”。也就是说,人生幸福在于心理上永远保持平静和充实,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自己的道德完善,而不应计较于个人财富的多少,职务的高低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
孔子表白自己的生活态度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忱之,乐亦在于其中矣。”
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特别是他赞扬自己的学生颜渊时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段话,集中地表明他的幸福观。在他看来,幸福在于精神,而不在物质;在于奋斗,而不在于享乐;在于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