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维雅兹马出发,7月攻克多罗戈布日,9月攻克斯摩棱斯克。南路俄军从布良斯克出发,沿罗斯拉夫尔—奥尔沙—鲍里索夫一线向明斯克推进。1654年的交战,俄军与乌克兰哥萨克军协同作战,不仅收复了俄罗斯西部的失地,而且占领了第聂伯河和西德维纳河之间的白俄罗斯地区和部分立陶宛地区。
1654—1655年冬季,波兹—鞑靼联军在南线,即乌克兰发动反攻。波军与乌克兰哥萨克军发生激战。波军在莫吉廖夫获胜后,进抵布沙,直逼乌曼。1655年1月10日,波兰—鞑靼联军围攻乌曼,久攻不克。南线波军的胜利并不能扭转败局。
1655年夏,俄军在白俄罗斯—立陶宛战场进展顺利,连克明斯克、维尔纽斯以及考纳斯和格罗德诺等重要城市。俄军收复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大部分土地。在乌克兰战场,俄国—乌克兰哥萨克联军开始反攻,向西乌克兰推进。9月,联军包围利沃夫;北路俄军占领卢布林,直抵维斯瓦河畔的下卡齐米日和普瓦维。波兰首都华沙受到威胁。
1655年6月,瑞典对波兰宣战,同时在波兰领土上和波罗的海海域采取军事行动,以阻止俄国进入波罗的海。1655年9月8日和10月19日,瑞典军队相继攻克华沙和克拉科夫。波兰国王杨·卡什米日逃往西里西亚。
战局的变化迫使俄国政府暂时停止对波兰的军事行动,加之俄国兼并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任务已基本实现,因此决定联合波兰,对付瑞典。俄国从1656年春开始与波兰政府谈判,俄波双方于1656年11月3日,在维尔纽斯附近的涅米扎签订停战协定,联手投入对瑞典的战争。俄波战争第一阶段结束。
第二阶段(1658—1667年)。1657年8月6日,鲍·赫麦尔尼茨基病故,贵族出身的伊·维霍夫斯基接任乌克兰哥萨克统领。
波兰政府在俄国对瑞典作战的2年内,获得喘息之机,之后,拒绝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重新并入俄国版图。乌克兰哥萨克上层维霍夫斯基等人奉行亲波兰政策,以图脱离俄国。
这一政策引起了乌克兰哥萨克上层的分裂,乌克兰陷入内战。
1658年6月,维霍夫斯基的代表赴华沙同波兰政府谈判。9月16日,波乌双方代表签订《加佳奇条约》,乌克兰以自治的“罗斯公国”名义加入波兰—立陶宛国家。
《加佳奇条约》的签订引起一部分亲俄哥萨克上层和农民群众的反对。乌克兰再次爆发反维霍夫斯基的起义,起义领导人为伊·鲍贡和伊·西尔科。为避免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落入波兰或土耳其、克里木汗国之手,俄军及其支持下的哥萨克军向波军和维霍夫斯基的哥萨克军发起进攻,俄波之间重开战。1658年11月,俄国和瑞典签订停战协定。随后,俄军在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向波军发起进攻。
1659年4月,俄军在乌克兰包围波军一部,6月失利。8月,俄军主力从基辅出发,在第聂伯河左岸地区告捷。维霍夫斯基逃亡波兰。鲍·赫麦尔尼茨基之子尤里·赫麦尔尼茨基当选乌克兰哥萨克统领。俄国取消了乌克兰的自治地位。
1660年5月3日,波兰和瑞典两国在格但斯克附近的奥利瓦签订和约,恢复两国原先的边界。波兰重整旗鼓反击俄军进攻。同年6月25日,波军在白俄罗斯大败俄军;接着10月8日,再败俄军。俄军被迫退守波洛茨克和莫吉廖夫。同年12月,波军相继收复维尔纽斯和格罗德诺。
1660年9月,波兰—鞑靼联军在楚德诺夫围攻俄军,11月3日,俄军由于弹尽粮绝被迫投降。与此同时,波兰迫使尤里·赫麦尔尼茨基宣布脱离俄国,效忠波兰国王。波军控制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波军企图夺占俄军坚守的基辅,始终未能奏效。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的哥萨克不承认尤里·赫麦尔尼茨基,重选伊·勃柳霍维茨基为统领。乌克兰分成两部分。
1663—1664年冬季,波军向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发起进攻,俄波战争进入白热化状态。双方先后在格卢霍夫和北诺夫哥罗德展开激战。波军战败,退回右岸。
1664—1665年,在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爆发一部分哥萨克和农民反对波兰和亲波统领的起义,但动摇不了新统领效忠波兰国王的政策。
俄波之间长期的战争,造成波兰国库枯竭,无力再战。
1667年1月30日,俄波双方代表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安德鲁索沃签订停战协定: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一部分以及斯摩棱斯克等省归属俄国;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一部仍归属波兰。俄波战争结束。
俄波战争以波兰的失败和乌克兰被两国瓜分而告终。17世纪中叶爆发的乌克兰哥萨克起义是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俄国和波兰都不允许乌克兰获得真正的独立。俄波13年的战争,导致乌克兰一分为二,乌克兰人民遭受的民族压迫更为残酷。
这次战争进一步改变了两国力量的对比。波兰最终衰败下去,逐渐在欧洲大国政治中消失。俄国力量迅速膨胀,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日益增长了实力:等级君主制正在向君主专制制度过渡,沙皇专制制度日趋形成;商品货币经济打破地区界限,正在形成全俄市场;强大的军队和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都成为俄国对外扩张、争夺欧洲霸权的重要基础。俄国经过18世纪初北方战争(1700—1721年),终于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到18世纪末,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通过三次瓜分波兰,最终实现吞并乌克兰的目标。
34 奥土战争
奥斯曼帝国衰亡的丧钟
16到18世纪间,奥地利和土耳其为争夺东南欧和中欧的霸权而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是一支游牧突厥部落。13世纪末叶,奥斯曼突厥部落酋长的儿子奥斯曼袭封后,宣布成立独立公国,遂不断进行扩张,于1326年建立奥斯曼帝国。14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乘拜占庭帝国内讧,开始插足欧洲。到14世纪末,巴尔干的绝大部分土地都处于土耳其的统治之下。15世纪,土耳其开始对拜占庭帝国展开新的攻势。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占领。奥斯曼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更名为伊斯坦布尔。1461年,拜占庭帝国灭亡。到15世纪末叶,奥斯曼帝国已经占有几乎整个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事封建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和东部地中海后,直接威胁巴尔干邻近的波兰、捷克、匈牙利、奥地利等国。这些国家不断与奥斯曼土耳其发生争斗,以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多民族的奥地利国家也在长期争斗中形成。从此,奥地利和土耳其为争夺东南欧和中欧的霸权,双方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奥斯曼帝国在1453年占领君士坦丁堡后,继续对外扩张。塞里姆一世在位期间(1512—1520年),开始对伊朗的战争,占领南高加索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一部和库尔德斯坦。
苏里曼一世在位期间(1520—1566年),奥斯曼帝国达到鼎盛时期。苏里曼进行多次扩张,1521年,进占贝尔格莱德和罗德斯岛。1526年8月,土耳其军队在摩哈奇附近打败匈牙利和捷克联军。土耳其在匈牙利东部有了立足之地,也就有了向西进一步扩张的跳板。匈牙利王国其余领土归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辖。匈牙利内部呈现两派,一部分贵族选立斐迪南为王,借以与土耳其对抗。土耳其苏里曼王支持另一部分贵族选立查帕尔亚为王,反对斐迪南,与哈布斯堡王朝发生直接冲突。1529年,土耳其苏里曼向匈牙利中部发起进攻,9月,占领布达,入侵奥地利,并开始围攻维也纳。但是,土耳其屡攻不克,最后由于粮秣匮乏和疾病流行被迫撤退。1530年,奥地利与土耳其进行和谈,但未达成任何协议。1532年夏,双方重又开战,奥军在查理五世统率下,在匈牙利中部地区,阻止了土军的进攻。1533年7月,奥土双方在伊斯坦布尔签订和约。根据条约规定,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仍归奥地利管辖;奥地利每年向土耳其苏丹纳贡3万杜卡特(古威尼斯金币);匈牙利其余部分归苏里曼控制,奥军保证不对驻军进攻。
1540—1547年,土耳其与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联盟,反对哈布斯堡王朝。土军趁奥地利大部兵力被牵制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东部边境之际,对匈牙利西部发起攻势,于1541年和1543年先后占领布达和埃斯特格。1544年,奥地利与法国媾和,奥军得以抽出与法作战的兵力阻止土军的前进。1547年,奥土双方签订《亚得利亚那堡和约》,奥地利把匈牙利中部地区割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