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62年10月,胡适墓建成。10月15日,“副总统”陈诚、政界人士及学术界人士两千余人在冷雨中前往“中央研究院”胡适灵堂行礼,然后举行了安葬仪式。
胡适墓在“中央研究院”大门前的小山上,坐东朝西。墓周由水泥和亘石砌筑,从山脚往上共40级台阶。墓碑系于右任先生题:“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先生墓”。蒋介石所题:“适之先生,智德兼隆。蒋中正”用花岗石横镶在墓的正上方。棺木靠头一端的正后方,镶了一块60公分宽、80公分长的观音石,上刻毛子水先生用恭楷题写的墓志铭,其中写道:“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的这位哲人所给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在办胡适的丧事中,各方送来的挽联,数以千计。兹录一些如下: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蒋中正科学民主是复兴国家不二法门,愿后死得实现此一理想言论自由为促成进步必须手段,望大家莫忘记这句名言——文星杂志社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红楼文学叹胡适涉外有名,惧内无据,申江韵事笑徐来——陈眉峰您活着,有些人张牙舞爪!
您死了,有些人猫哭老鼠!
——张健生张耕阳讲方法,求实证,开辟了学术界新境界捐己见,重公理,树立了民主的好规模——赵文艺一代仰宗师,自由、科学、民主千秋钦大哲,谦冲、渊博、仁慈——史次耕与先生见过几面,觉得您和易近人,平凡不失伟大教后辈遇事求证,不管他权位齐天,信赖要靠证据——邓道淮文言白话可能异曲同工,改革未完成,先生哪里去了古典红帮发动围攻清算,毫毛无所损,他们何苦来哉——夏鼎文存疑、假设、求证,教我们科学方法,只有先生自由、容忍、渐进,播种了民主思想,启发世人——于民、何光寰等八人学界失了所敬佩的导师政府少去肯直言的好友——台大理学院动物学系同仁
第四节于右任哀歌吐心曲临终写下三章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一)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多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三)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近代革命先驱、诗人、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于1964年11月10日临终前写下的这三章哀歌,声声悲切、字字沉痛,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陆和故乡亲人的眷恋之情。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生于陕西省三原县城东关河道巷的一户农家。因生于农历申时,故乳名申生,入学塾后取名伯循,字诱人,取《论语·子罕》“夫人循循善诱人”之意。
青少年时期申生因才华超群,被陕西学政誉为“西北奇材”。受老师朱光照影响,他常倡谈新学,激扬文字,随写随录结集出版了《半哭半笑楼诗草》,自号“半哭半笑楼主”。因摄得一帧披发握刀照片,题联云:“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陕西巡抚升允获得密奏后上告北京清廷,以钦犯严令缉捕。当时于诱人正在开封参加清朝的最后一次会试。他父亲与学友闻讯后大惊,情急之下写了一封只有他能看懂得的12字密函:“哭笑楼,将上墙;虽未详,祸已藏”,派了一个叫做“飞毛腿”的信差日夜兼程送往开封,方才救了于诱人性命。
亡命于上海的于诱人,为防清朝官府的耳目,化名刘学裕,取“流(亡)学(生)于(伯循)”之谐音,免费就读于近代教育家马相伯自办的震旦学院,与同窗邵子力结为莫逆之交。
1905年,《新民丛报》第18号登载了一篇题为《中国地理大势论》的长篇文章,蓄意挑拨南北人民之间的感情,于诱人遂撰文旁征博引,予以驳斥,署名“于右任”,一方面取“诱人”之谐音,一方面暗喻“右衽”之意,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前襟多为“左向”称“左衽”,与中原汉族的右向正好相反。这一署名暗含不接受满清统治之意。此文受到《新民丛报》主笔梁启超的极力赞叹,函邀东渡扶桑一晤,成就于氏首次日本之行。从此以后,“右任”之名遂大噪文坛,其真名反掩而不彰了。
1906年11月13日,到日本筹集办报经费的于右任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先生,宣誓加入中国同盟会,并接受了孙中山授予的“长江大都督”之职。旅日期间,于氏先后写了《马关》、《秋夜神户车中作》等一系列诗文,其所用笔名有“剥果”、“关西余子”和“神州旧主”等。
1907年至1910年,于氏在上海相继创办了《神州日报》和《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称“竖三民”,成为名振神州的著名报人,他先后以“函三”、“蹈海子”、“海”、“骚心”、“骚”、“大风”等笔名撰写文章,为辛亥革命制造舆论,因此,被后人尊为国民党的“元老记者”。1911年2月,宋教仁以“桃源渔父”、“渔父”诸笔名为《民立报》撰写政治时评,深受读者喜爱。同年春,宋氏潜回南方,在广州发动起义。为了掩护宋教仁之行踪,于氏遂代笔宋教仁继续以“渔父”笔名在《民立报》发表文章。后来宋氏遇刺,临终前郑重“托孤”于于右任。
于右任青年时期即有蓄胡子的癖好,被朋友们称为“美髯公”,“髯翁”,老年更有“于大胡子”的绰号。他的诗文也以“髯翁诗”久传人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书法大家,其碑帖遗墨的落款闲章也保留了一些名、字、号。
童年丧失双亲于右任两岁半时,母亲赵太夫人便因病去世,继而又不幸丧父。当时,他的伯母房太夫人寡居无子,便将他收养在膝下,视同己出。
房太夫人常带于右任住在娘家(陕西省泾阳县杨府村),其兄房宗海对于右任亦爱护备至,稍长,即送往本村农神庙上学,及至12岁,又让他赴三原读书。其时房太夫人也一同前往三原,以便照料侄儿,费用仍由房宗海供给。后来,于曾多次作诗怀念房氏舅家。此处略举三首:无母无家两岁儿,十年留养报无期;伤心诸舅坟前泪,风雨牛车送我时。
记得场南折杏花,西郊枣熟射林鸦;天荒地变孤儿老,雪涕归来省外家。
愁里残阳更乱蝉,遗山南寺感当年;颓垣荒草衣神庙,过我书堂一泫然。
于右任住在房氏舅家时,常在读书之余同表兄弟一起放羊、割草。一天,忽有野狼袭来。叼走了一只跛羊,他立即举棍追赶,终于在众乡亲围捕下夺回羊只。房太夫人闻知,惊慌若狂地爬到山上,一见侄儿即紧抱怀中,视其未伤才破涕为笑。于右任后来忆及这些往事,曾作诗云:桑拓依依不忍离,田家乐趣更今思;放青霜降迎神后,拾麦农忙放学时。
袖中书本袋中糖,入学相携未敢忘;痛绝当年亡命日,弥留犹唤申还乡。
呼鹰结客于右任青少年时代,即喜交友结客,如陕西的李仪祉、井勿幕、茹欲立、李元鼎、张季鸾、胡景翼、杨虎城等。他们和于右任志同道合,紧密合作。如于到开封赴试,商州中学的校务,即请李仪祉和茹欲立代理。井勿幕是同盟会员,胡景翼、杨虎城则是靖国军时代同生死、共战斗的袍泽。
于右任吊井勿幕的诗篇不少,有“桴彭经年空涕泪,河山四战一徘徊。
东征大业凭谁共,唤得英灵去复来”;“秋兴诗存难和韵,南仁村远莫招魂”。可见他们交谊之深。
于右任广结天下之客,则是流亡到上海之后。首先结识的,是后来享寿百岁以上、当时称之为“天下之大老”的马相伯先生(当时比于大30多岁)。由于马老之照顾,于右任得以在上海立足,并入震旦学校就读。后来,于右任与教育界发生了关系,如协助马老创办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参加创建上海大学(这是后话)。这都是先生初到上海结识马老所打下的基础。
为了革命活动,于右任相继结交了章太炎、宋教仁、马君武、邵力子、叶楚伦、李烈钧、李根源、康心孚、陈英士、胡汉民等。于右任与宋教仁友情甚笃,吊宋之诗文亦多,1914年《题宋幕前曰呜呼宋教仁先生之墓》及《宋教仁先生石像后题语》为其中两篇,前诗曰:当时诅楚祀巫咸,此日怀殷吊比干。
片石争传终古恨,大书留与后人看。
杀身翻道成名易,谋国救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