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遭痛骂猝然病故这时,台湾出现一个台独领袖,欲取蒋介石而代之。
这个领袖名叫黄阳辉,据台湾警备司令部的公布,说他是共产党,其实毫无根据,他的真正底牌是东京“台湾共和国大统领”廖文毅的正前锋。早在廖文毅在东京就任“台湾共和国大统领”之时,黄阳辉即奉到“密令”在台湾南部发展组织,联合台湾青年,以“台湾是台湾人的台湾”为口号进行推翻国民党政权的工作,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在南台湾一带,隐然成为一大危险势力,前后吸收成员近千人以上。黄不但自任党魁,而支持他的人来头也不小。这从他的活动费完全是美钞即可知之。
此事远溯到一年之前(1955年),黎复在胡适的《自由中国》半月刊著文,声言台湾非有一个“反对党”不可,又指责青年、民社两党曲阿取容,不配称政党。此时,黄阳辉之“共和党”已开张大吉,但参加者不多。
1959年夏威夷成为美国第50州,华籍之共和党员邓友良成为美国会议员,黄阳辉乃宣传,此一个共和党即美国共和党之支系,将来台湾成为美国
第51州时,凡党员均有邓友良第二资格。因而参加者顿时热闹起来,不少台湾籍名流,亦厕身其籍了。
黄是廖文毅之助手,应经常通过美方之手给予指示。这“台湾共和党”
是廖文毅的地下组织,不在话下。
郑介民主持安全局,其最重要的工作是对美国,可是也最难,因美国在台既有特权,他所干的事因有特权掩护,不易对付。对黄这一个秘密,郑知得太迟与太少。1959年8月12日,才在高雄把“共和党”30人拘捕,黄当时逃入美方人员住宅,数日后逃出,“安全局”人员追及,黄竟敢开枪拒捕,伤后始俯就擒。
及11月30日,有美国人探监,黄随之失踪。此事使蒋介石大为愤怒。
12月10日,蒋以“巡视重建灾区”为名,召郑介民随从,在台中时,他声色俱厉,言下怀疑郑已被美国收买(此亦有蛛丝马迹,郑曾保证其弟郑挺锋赴美考察,然逾期不归,又送其长子至美国留学),限令郑在三天内缉捕黄归案。然三日限期迅即过去,黄阳辉依然无踪影,蒋介石赫然震怒亲手下令,将郑介民记大过两次,仍限其在一周内缉获,否则令全体人员即均依军法论处。可是,严令过后,历时一周,缉捕又告失败。
1959年12月11日,台湾中央社台北报道:“国防会议国家安全局长、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二组主任郑介民上将,今晨2时因心脏病不治逝世北投寓所,享年62岁。”
郑介民治丧委员会由何应钦出任主任委员,顾祝同、蒋经国、唐纵为副主任委员,决定以军礼治丧。丧礼这天,这些国民党官员一窝蜂前往那个熟悉的地方,只见极乐殡仪馆中甚为拥挤,门口车子往来不绝,张道藩、俞鸿钧、黄少谷、严家淦、黄镇球、郑彦芬、陈建中、胡健中、梁寒操、马超俊、薛岳、蔡培火、余汉谋、冷欣、黄珍吾、王叔铭、马纪壮、黎玉玺、蒋坚忍、李弥、钱大钧、李朴生、李士珍、刘牧群、卜道明、钮先铭、罗奇等一一来到致吊,直到下午,却不见蒋介石来到。
下午三点半,吊者大减,忽有一车驶来,走下一个小个子,脚履不健不实,人们却纷纷致敬,原来是陈诚来也。轻车简从,面容哀戚,到郑介民灵前,鞠了三个躬,再去灵堂后面,慰问柯淑芳及其子女,一片嚎陶,陈诚落泪,再三劝慰,逗留了足足二十分钟才告离去,自始至终并未声明“代表总统”。
郑介民与美国的秘密接触虽然令蒋怀疑,但了解蒋介石性格的人认为郑死蒋不致吊,内中不无踢跷;再加上那一阵外面的风风雨雨,于是也就展开“耳语运动”,胡猜乱测起来。
郑死后十余日,香港报纸纷纷传出:郑介民并非死于惊病,而是对付地下组织不力,蒋介石猜疑他是为美国佬效劳,致郑介民引咎自杀。
初听之,以为是附会之谈,及郑之三弟郑挺锋自美闻耗归台,上述所传秘密内幕就呼之欲出了。
当时台北盛传,郑是知黄匿居哪里的,可是无法拘捕。郑介民一死,倒使美方觉事态严重,以参加圣诞舞会为名,把黄送至一名流家中,并通知“安全局”。在圣诞前夕,黄再次被拘。可是郑介民尸骨已寒。
第七章“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章士钊请缨联络,蒋介石有感中共来函。和谈密使二临大陆,“党国”要员纷纷北归
第一节“和为贵”
中共中央提出国共第三次合作蒋介石失掉大陆,退守台湾后,致力于岛内政治“稳定”与经济建设,但这位“中华民国大总统”何尝一日忘了大陆?但“反攻”、“收复”作为口号喊喊容易,付诸行动难免自不量力。于是,在海峡两岸这场公开上演的大戏后台,有时也有过一些小插曲,排演着暴风骤雨后的“藕断丝连”。就中共方面来说,几十年来,从未丢掉过统一战线。中共领导人从不讳言这一点,毛泽东多次声称,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是战胜敌人的“法宝”。“法宝”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工具。在马克思看来,连共产党的存在也只不过是实现共产主义制度的工具。“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实质上就是孙中山的统一战线。宋庆龄也曾说:“三大政策是实现三民主义的工具”。
新中国成立不久,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插手台湾事务,阻止了解放台湾的进程。进入5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开始发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议达成;次年春,柏林会议召开,4月至7月,日内瓦会议签订越南停火协议。针对国际局势由紧张对峙向缓和转变的趋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不失时机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设想。
1954年7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日内瓦会议后的形势。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中共中央决定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解放台湾的运动,以粉碎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在毛泽东的运筹下,周恩来于1955年3月在人大常委会议上首次提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采取和平的方式解决祖国统一问题。这一主张标志着中共对台政策的重大调整。1955年4月,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赴印尼参加由29个亚非国家参加的万隆会议。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指示周恩来:“可相机提出在美国撤退台湾和台湾海峡的武装力量的前提下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
这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了亚非各国应本着“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团结,一致对敌。经过协商,同其他与会国一起努力,达成了基本上符合和平共处的十项原则,即“万隆精神”。
周恩来还同参加会议的印、缅等七国代表团长举行会谈,讨论缓和远东局势,特别是缓和台湾地区紧张局势问题。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严正指出: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是美国造成的。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谈判缓和台湾地区紧张局势的问题,但任何谈判都丝毫不影响中国人民行使自己的主权——解放台湾的行动。并表明我国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方式和和平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尽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和平解放台湾。
此次会谈后,周恩来接受了美国《民族》周刊记者访问,表示:“为了缓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中国提议和美国坐下来谈判解决这个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诚意和正确方针博得了国际舆论的好评,同时也使美国政府作出了迅速的反应。4月26日,杜勒斯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愿意同中共举行双边会谈。后经英国穿针引线,中美两国开始了日内瓦会谈。中美大使会谈虽然未能就台湾等问题达成实质性协议,但对缓和台湾地区紧张局势,促成中美双方的相互了解起了积极的作用。这是新中国在外交政策方面取得的又一个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对于中美大使会谈,蒋介石表现出极大的不安。1956年3月,蒋介石在接见美国合众通讯社社长时说:本人坦白认为:自由世界在亚洲冷战中,正遭遇失败。很不幸的,至少在亚洲,自由世界的外交已造成一种支持与鼓励中立主义的印象。。。今日所谓中立主义,一方面使共产集团之收获益臻巩固,而另一方面使俄、共政治经济的邪恶势力之渗透发展,较前更为容易。而其最大作用,就是可使自由亚洲人民对于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