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108
68新儒学批判
心、阳明良知之说较相近。“
①
贺麟先生这段话明确地告诉我们,以陆、王心学为哲学根基的新儒学,早在康有为的思想里就有了。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梁漱溟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新儒学作为一种文化哲学凸起于思想文化界,并不是突然而至的事情,而是早有其思想根源的。这种思想根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乃至魏源的“明心”与“修道”。
不过,较多阐述的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特别是康、梁二人,在如何护住传统和如何引进西法的关系问题上,与后来的新儒学有着直接的理论联系。
康有为出身于一个“以理学传家”的家庭,自小受儒家思想濡染,对孔子与孟子非常崇拜,言必称圣人,人称“圣人为”。
1876年,18岁的康有为就学于朱九江门下。朱九江是广东有名的儒学大师,厌弃考据,独钟义理,“根柢于宋、明”。康有为对乃师十分崇敬,但学问偏爱则有所不同。朱九江“以程朱为主,兼采陆王”
,康有为则“独好陆王”
,又“时与名僧接谈”
,潜心佛典。因为陆、王心学与佛教义理本有相通之处。
不过,康有为爱好陆、王心学与佛学,并非为了寻求心性安静,而是为了经营天下,救中国当时之危难。这是因为陆、王心学与佛学除了心性修养一面之外,在当时对挽救民族危机还有着积极的一面。鸦片战争之后,国难频仍,国民心理屡受挫伤,不少人因此而心灰意冷,似乎国家民族已达
①贺麟:《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第3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 109
新儒学批判78
无法拯救之地步。陆、王心学与佛学注重心的作用,强调主观精神的能动性,自然为许多热血青年所热爱。这也是为什么鸦片战争之后的几十年里,佛学与陆、王心学突然兴盛的原因。
康有为由于抱着“以经营天下为志”的宏愿,故在年轻的时候,一面归心传统,从陆、王心学与佛学里面寻求精神力量,一面热心西学,试图从西方的学问里寻找救国之方。
1879年,读《西国近事汇编》、《环游地球新录》等书,眼界大开。
后来又游香港,见“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
,更觉得“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此后,他大量购买西学书籍,大讲西学,“专精问学”
,并凭着自己的“妙悟”
,将外来的西学与传统的旧学糅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文化理论。
1890年,康有为招收门徒,得梁启超、陈千秋两名高足。
次年,于广州长兴里正式开堂讲学,是为万木草堂,学生后越来越多。康有为对学生“教以陆、王心学”
,认为“宋、明发挥心学,于士大夫颇有所补”。这“所补”的,就是补当时文人所欠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可见,康有为读书讲学,并非完全为了学问本身,而是借学问之力,强国人之志。
是年,康有为刊行《新学伪经考》。不久后又撰《孔子改制考》,根据时势的需要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和重塑孔子形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梁启超后来回忆说:《新学伪经考》刊行后,影响极大,“第一,清学正统派之立足点,根本动摇;第二,一切古书,皆须从新检查估价。此实思想界之
…… 110
88新儒学批判
一大飓风也“。
①而《孔子改制考》更是如“火山喷火”
、“大地震也”。
两书的出版,奠定了康有为在十九世纪末中国文化界的思想领袖地位。谭嗣同尊其为“一佛出世”
,唐才常称其为“当代一人”。
但是,在十九世纪末的十余年里,康有为独领风骚,并非因为他的思想号召,更重要的是他的政治活动。早在18年,他就上书清廷,要求“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
1895年,又联合一千三百名参加会试的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清政府“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此后又连续几次上书,系统阐述了变法维新的主张,并要求清政府按西方的政治经济模式改造中国,“兴民权”
、“设议院”
、“定宪法”。
1898年,康有为和他的学生梁启超正式登上历史的大舞台,举行变法,然而却不免失败。
光绪被囚,“六君子”被杀。
“百日维新”之后,康有为面对清廷行将正寝、传统坠落的形势,一反戊戌变法前的激进态度,由改革者而变为维护传统的思想首领。辛亥革命以后,办《不忍》杂志,创孔教会,自任会长,试图以尊孔“弥暴乱以复秩序”
,“尊国粹而整纲纪”。
前文说过,康有为自小深受儒家文化的濡染,尤其是陆、王心学铸成了他既有着兼济天下的抱负,又有着认孔子为国人灵魂救主的思想。而且,在他的思想情结里,孔子的那一套并非过时,完全可以拿来作为现代社会的精神支柱,只是
①《饮冰室专集》之三十四。
…… 111
新儒学批判98
历代儒生对孔孟学说作了曲解,才使它变得陈旧迂腐。正惟这样,康有为一生,不管是变法前,还是变法后,都在做着复兴儒学和重塑孔子形象的工作,并尽力将儒学传统与中国当时的时势结合在一起。因为在他看来,中国自本自根的东西只有到儒学传统中去寻找。除此之外,别无他途。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重塑孔子形象。
鸦片战争前,“汉学”兴盛,学者们重考据,埋头于名物训诂,很少顾及义理,忘却了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鸦片战争之后,虽有龚自珍、魏源主张“通经致用”
,“以经术为治术”
,但并未为时人所重视。而且龚、魏二人也没有设想个方案出来,如何把“经术”变为“治术”。康有为早年虽“独好陆王”
,但也没有认识到如何从传统的经学里开出“治术”
来。
189年至1890年冬春,康有为得识今文经大师廖平,从廖平的《知圣篇》与《辟刘篇》中大受启发。由此“尽弃其旧说”
,转到托古改制上来,并在短短的时间里写出《新学伪经考》一书,为今文经翻案,为日后的变法图强扫除思想障碍。
在《新学伪经考》里,康有为的主要观点是:(1)西汉时期,并没有什么古文经。所谓古文经,只是王莽时期刘歆的伪造。
(2)秦火焚书,并未毁掉六经。六经为秦代所设的十四博士所保存,并传之后世。
(3)六经原为篆体字,经学史上所谓的今古文两种字体之说缺乏根据。
康有为作此考辨,并不是步乾嘉学派的后尘,而是为了找出一个真正的孔子——一个符合他变法图强大旨的孔子。因之,他紧接着又写
…… 112
09新儒学批判
了《孔子改制考》,直接将孔圣人尊为“改制”的教主。
而且,在康有为看来,古代改制的教主尚不只孔子一人,老子、墨子等人也是教主。这种滥封教主的作法,在康有为的主观愿望里,是想进一步肯定孔子的教主地位,但实际上却降低了孔子在古代诸子百家中的思想地位。梁启超就曾说过:康有为“虽极力推挹孔子,然既谓孔子之创学派与诸子之创学派同一动机同一目的同一手段,则已责孔子于诸子之列”。
①
第二,强调儒学的现代意义。
康有为作《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其目的一为上文所说到的,即重塑孔子形象,二为强调儒学的现代意义,从而勾通其与现实社会的联系。这集中体现在他的变易思想和三世说里面。他认为:“变者天道也,天不能有昼而无夜,有寒而无暑,天以善变而能久;火山流金,沧海成田,历阳成湖,地以善变而能久;人自童幼而壮老,形体颜色气貌,无一不变,无刻不变。
……故孔系《易》,以变易为义。“
②又说:“孔子制作,专重变易,……能知此而后可以读孔书。”
③
正因为强调变易,故康有为特别推崇《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