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这类问题在分析进行中产生时,专心聆听病人自己所必须谈到的事项,将是有所助益的。通常他会告诉我们某些我们并不十分了解的事,我们要更密切地注意这种类型的人是如何注视他自己的。我们已了解,就像别人一样,他也会将他的需要合理化且加以修饰,因此这些需要会完全呈现为一种优越的态度,但是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做一个区别。有时很明显地,他会为其需要而佯做藉口。譬如,他说他因超乎竞争之上,所以才会缺乏奋斗力;或以他之较视卖力实行的工作,而来解释他的惰性。当分析继续进行时,常不用对这些“荣誉化”作更多的说明,而自然会告消逝。但另外有一些,则因为对他具有明显而真实的意义,所以不像这些这么简单地就被舍弃了。所有这些都是有关于他对独立或自由的谈论。事实上,退却之基本特性,若从自由的观点来看亦属合理,任何更强烈的“依附性”都会缩减他的自由,任何需求同样亦会减少他的自由,因此,他势必依赖这些需要,而这些需要也易于使他再依赖其他事物。如果他专力于某一追求,则他必定无法自由地去做他所感觉兴趣的事。尤其他对“强制”之敏感,会变得更为明显;他希冀自由,因此他无法忍受压力。
于是,在分析中讨论到此一主题时,病人便会立刻采取强固的防御。希冀自由不是人类的天性吗?当每个人因受压力才行事时,不都会变得无精打采或漠不关心吗?他的亲戚或朋友,不会因永远要做那些别人所期望他们做的事而感枯燥无味吗?分析者是想要驯服他,压迫他变成一种模式,而使他变成像是一列无法分辨的房子之中的一间吗?他憎恨“统制”,他决不逛动物园,因为他无法坐视那些被关在笼内的动物,他只想做那些当他愿意做时他所愿意做的事。
让我们先来讨论他的某一些论据,而另一些则留至以后再谈。从其论据中,我们了解了自由对他而言乃是意味着“为所欲为”。分析者由此而观察出一缺漏处,因为病人常会尽力地去冻结他的愿望,所以他完全不知道自己所希冀的事物,而至一无所为或一事无成。然而,这并没有阻挠了他,因为他在基本上仍认为自由乃是不受他人的干涉──不论是人们或法规。姑且不论何种因素使得此种态度变得如此重要,他一定会防护此种态度,直至最后防线。姑认他对自由的概念乃是消极的──只是为求“逃避”之自由,而非为求“建设”之自由,但它对他而言,具有一种其他解决法中所没有的吸引力。自谦者相当畏惧自由,因为他需要依附与依赖别人。夸张型的人,因为渴求各种征服或胜利,而有轻视此种自由概念的倾向。
我们如何能说明自由的这种吸引力呢?它是因何种内在的需要而产生的呢?它的意义何在?为了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回顾那些直到最后才利用“退却”的方法,以解决问题的人的早期病历,在这些人的病历中,我们可以发觉到,他们孩提时代常碰过一些过于强烈而且无法触摸的妨碍性势力,使得他们无法公然地加以反叛;还有,家庭环境逼得紧,情感上过于关切,也使得他无法发展其个性,这势将压服他们。另一方面,他们可能会较不愉悦地接受感情,譬如有位父亲,过于注重自我,而无法了解小孩的需要。他苛求小孩去了解他或给予他情感上的支持。或者,他们可能有位情绪不定的父母,有时候感情横溢,有时却会无缘无故地大发脾气,责备他们、鞭打他们。总之,必有一种环境要他们去满足某些明确的或隐含的要求,此种环境不顾他们的个性而吞噬了他们,且从不曾对他们的人格发展有所激励。
因此这种小孩,会长期或短期之内,感到忧戚不宁地处于无效地企图获取情爱与关心,以及愤恨周遭的束缚这两种情境之间。于是他藉着从他人中撤退出来,以解决此一早期的冲突;藉着拉远他自己与别人间的感情距离,以免使冲突发生作用。他不再希冀别人的情爱,也不想与他们战斗。于是他不再被与他们对立的情感所烦恼,而能与之和平共存。此外,他藉着撤退到自己的世界里,而后在全然被阻碍且被吞噬的情势中,拯救出他的个性。因此他早期的与人脱离关系(离弃)不只赋予他统合性,而且具有最为重大的积极意义:保持他内在生活的完整。免于奴役之自由带给他内在独立的可能性,但他必须更加地遏制他为别人服务或反抗别人之情感;他也必须退回他之需要依靠他人,以完成自己的一切愿望与需要:他天生地就需要谅解,需要分享经验,需要情爱、同情与保护。然而,这具有更深远的含意,它意味着他必须自己保有他的喜悦,他的苦痛,他的悲伤;譬如,他常可怜且失望地努力以求征服他对黑暗、对狗的恐惧,而不让任何人知道他的这番努力。他(不自觉的)训练自己不仅不能表现出痛苦,而且还要真正地不感觉到痛苦。他不希冀同情或帮忙,不只因为他怀疑他们的真实性,而且因为即使他可暂时获得他们,他们却已成了恐吓的束缚之紧急信号。他格外抑制这些需要,他觉得有必要不让别人晓得任何有关于他的事,以免他的愿望受到挫折,或一变而成为需要依赖别人的工具,他觉得只有这么做才有安全感。他开始收回一切的愿望,退却过程的特征,也于是乎开始发生。他仍旧知道他很喜爱外套、小猫、或某些玩具,但他却不能这么说。但由于他的恐惧,渐渐地他也开始感到,如果自己一无希求便会较为安全,他真正拥有的愿望愈少,他置身于退却中就会更为安全,而任何人也就更难于支配他了。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谈的这种景像,仍不是退却本身,但它却包含了退却之所由生的胚芽。即使情况仍旧一无所变,但却为将来的成长埋下了重大的危机,我们在不与人们亲近或摩擦的真空中,是无法成长的;同时情况也无法保留于停滞状态,除非是适宜的环境使它转好,否则这种过程将依其自己的动力而发展,且呈现出恶性循环,就如我们在其他的心理症发展中所发现的一样。为了维持“脱离关系”的情势,他必需抑制他的愿望与奋斗,然而愿望的收回具备了双重作用。它会让他变得更不依赖别人,但同时也使他变得更为柔弱;它会消减他的活力,而且损毁他的方向感。他较不必反抗别人对他的愿望或期望,他必须加倍地对任何势力或干扰予以戒备,引用哈利·克塔克·苏利文的佳句:他必须“精制自己欲用来远离别人关系的机械”。
早期发展的主要加强因素,都来自于心灵内的过程。驱使别人追求荣誉之需要,在此亦发生作用,如果他能将早期的“脱离关系”的态度贯澈始终,则此种脱离会除去他与别人的冲突,然而他的解决方法之可靠性,须视他愿望之是否真实收回而定,在年幼时此种过程是变动不定的;它尚未发展成为决定性的态度。那时追求心思的宁静对他而言远不是首要的,他仍旧想从生活中得到更多的东西,譬如,当他受到强烈的引诱时,他又会陷入亲密的关系中,因此他的冲突便很容易被勾起,同时他也需要更多的统合。但早期的发展不但使他被分割,而且使他远离自我、缺乏自信,因而感到对实际生活一无所备。他只在与别人维持安全的感情距离时,方能与人相处;如果他陷于密切的交往中,则除了会因畏缩战斗而遭到障碍外,还会受到抑制。因此,在自我理想中,他也被驱使去找寻这些需要的答案。他也许会真的企图去了解野心,可是由于自身的许多理由,当他面对困难时,他却易于放弃追求。他理想化的影像主要是将既成的“需要”荣誉化,它是自足、独立、沉默寡言的平静、免于欲望与感情的自由、禁欲以及公平之混合物。“公平”对他而言,乃是“不许诺”与“不侵犯”任何人权利的理想化;而较不像那些富攻击性的类型,是报复心的荣誉化。
与此种影像相伴而生的“应该”将他带入了新的险境之中。虽然他原本就须保护他内在的自我以抵抗外在的世界,但现在他又必须抵抗这种极其可怕的内在暴行。如果如何,端视他所保卫生的内在活力的程度而定;如果它够强烈,而且他潜意识地决心保卫它,则他依旧能维持某些内在的生命力,虽然只能靠牺牲而加强我们一开始所讨论的那些限制──即只能牺牲而从积极的生活中退却出来,或抑制他那趋向实现自我的驱力,如此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