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论在经济人不会犯下愚蠢错误的前提下很容易理解。这个假设的确没有什么必要,而且也会随着人们对前景理论的逐渐了解而瓦解,它对各种结果的评估总是太过目光短浅。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都是重要的智力工具,这些工具掌握起来并不容易,即便是利用那些简化了的且不切实际的假设(这些假设都是关于在市场中相互作用的经济动因的本质的)来解释这些概念也是很困难的。在引入阶段就对这些假设提出种种问题的做法的确令人费解,也许还会使人泄气。把帮助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工具作为首要任务才是硬道理。此外,前景理论中的理性缺失通常与经济理论的相关预测并不相干,这些预测在某些情况下会很精确,在其他许多情况下还会提供令人满意的近似值。然而在有些情况下,有所区别变得很重要:在前景理论的描述中,对人类产生直接情绪影响的是得与失的情绪,而不是财富和普遍效用的长期前景。两个多世纪以来,在我谈到伯努利理论的缺陷并强调其中因理论诱导而产生的盲目性之前,没有人质疑过伯努利理论。当然了,因理论诱导而产生的盲目性并不仅限于期望效用理论。前景理论自身也有缺陷,而且这些缺陷中存在的因理论诱导而产生的盲目性使得这一理论成为效用理论的主要攻击对象。
试想前景理论的假设(即参照点),通常就是现状,其价值就是零。这个假设看来是合理的,但它却导致了一些荒唐的后果。请看下面的各项预测,有了这些预测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呢?
A。有百万分之一的概率赢得100万美元。
B。有90%的概率赢得12美元,有10%的概率什么也得不到。
C。有90%的概率赢得100万美元,有10%的概率什么也得不到。
“什么也得不到”在三种情况下都是可能会出现的结果,前景理论在这三种情况下给这种结果分配了相同的价值。“什么也得不到”是个参照点,且其价值是零。这些说法和你的经历相符吗?当然不是。“什么也得不到”在前两种情况下是被期望但未能实现的事,没有给其分配价值也是讲得通的。相反,在第三种情况下,没能获利就会让人非常失望。这就好比私下里向你保证会给你加工资,赢得一大笔钱的可能性那么大,这就建立了一个新的暂时参照点。相对于你的期望而言,“什么也得不到”无异于一种巨大的损失。前景理论无法应对这种情况,因为在结果(在这里是指“什么也得不到”)出现的可能性很小或另外一种选择很有价值时,前景理论是不会允许这种结果的价值发生改变的。简而言之,那就是前景理论无法应对令人失望的事。失望和对失望的预感都是真实的感觉,而人们不能承认这种感觉的情形正好印证了我在批判伯努利理论时提出的那些反例。
前景理论和效用理论没有给我们留下回旋的余地。这两种理论都有这样的假设,即某种选择中选项都是分开的,需要独自评估的,价值最大的选项就会被选中。这种假设显然是错的,请看下面的例子。
问题6:选择有90%的机会赢得100万美元,还是选择肯定会得到50美元?
问题7:选择有90%的机会赢得100万美元,或者选择肯定会得到15万美元?
请比较一下两种情况下选择赌一把却赢不了的痛苦孰大孰小。在两种情况下,不能赢都会带来失望,但在问题7中,潜在的痛苦是多重的,因为知道如果选择赌一把又输了的话,你会后悔自己“贪婪的”决定,后悔放弃了拿到15万美元的机会,后悔这种体验依赖于你本应该采取却没有采取的意见。
有些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依据对后悔和失望的情感提出了决策制定的模式。如果说这些模式没有前景理论那样有影响力的话也是说得通的,且其中的原因也很有启示意义。后悔和失望的情感是真实的,做出决策的人当然在做决策时会预测到这些情感。问题是后悔理论会产生一些惊人的预言,使得前景理论中这些情绪的作用变弱,这也就使问题变简单了。前景理论的复杂度在与期望效用理论进行对比时容易被大家接受,因为它确实预言了期望效用理论无法解释的一些现象。
更丰富且更切实际的假设还不足以使一种理论获得成功。科学家把理论作为工具,但他们很难接受新的工具,除非这个新工具非常有用。前景理论为众多学者所接受不是因为它是“真实的”,而是因为它在效用理论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概念,比如说参照点和损失厌恶等,这些都值得大家花费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它们产生的新预测最后都被证实是真实的。所以说我们是很幸运的。
示例:前景理论
“他是损失厌恶的典型例子,因而连非常有利的机会也被他拒绝了。”文人小说下载
“她非常有钱,因而她对微不足道的所得反应那么强烈着实让人费解。”
“他把损失看得比所得要重一倍。不过这也很正常。”
第27章 禀赋效应与市场交易
在经济学入门课程中,学生们会了解到:图中每一个点都代表了收入与休假天数的特殊结合。每条“无差异曲线”都与两种情况的结合相关联,收入和休假都是大家想要的,都有同样的效用。如果人们不管自己有多少收入、有多少休假时间,只想以同样的价格“出卖”休假时间以换取更多收入的话,这些曲线就会变成平行的直线了。凸出的部分表明边际效用递减,即你的休假天数越多,就越不会在意自己是否还想多休息一天,而且每多一天,这一天的意义就比前一天更小。同样,你的收入越高,就越不关心自己是否会额外再得到一美元,而且为换取一天的额外休假,你愿意放弃的钱数也会有所增加。
每条“无差异曲线”上所有的位置都同样吸引人,这也正是“无差异”三个字的真实体现:你并不在意自己到底处在“无差异曲线”上的哪个位置。所以,如果A和B都在你的无差异曲线上,你对它们的位置并不在意,而且也不需要刻意在两点之间来回移动。在过去100年里出版的所有经济学教科书中都曾出现过这个图的不同版本,数百万学生都曾仔细研究过这个曲线图,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图中缺失了什么。理论模式的影响和简洁再一次蒙蔽了这些学生和学者,使得他们没有看到这个曲线图的严重缺陷。
如果你是个雇员,劳动待遇便说明了你应得的薪水和休假日。这个点就是你的参照点、你的现状,那些理论家没能展示出这一点,所以你便相信参照点并不重要,但现在你知道参照点是很重要的。这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伯努利式错误。无差异曲线的表现含蓄地给出了假设,即所有时间点的效用完全是由当前的情况决定的,与过往毫不相干,而且你对一项可能的工作的评估并不依赖于自己当前的工作待遇。在这种情形以及其他许多情形下,这些假设完全是不切实际的。
忽略无差异曲线图中的参照点这一做法正好印证了由理论导致的盲目性,堪称一个令人惊讶的案例,因为我们常碰到一些参照点非常重要的案例。在劳资谈判中,双方都清楚其参照点是现行合同,而且谈判关注的是就参照点作出让步时双方的共同要求是什么。在讨价还价时,损失厌恶的作用也很容易理解:作出让步让人很痛心。
你对参照点的作用肯定有很深刻的亲身感受。如果你曾换过工作或职位,哪怕是曾想过要换一换,你就会以自己现在的情况作为参照点,看看新的工作和职位的特点是更好了还是更差了。你也许还会注意到,在评估中不利之处比有利之处更加突出,这说明损失厌恶发生了作用。人们很难接受比原来还糟糕的改变。例如,想要得到新工作的失业人员能接受的最低工资平均来看是其之前工作的90%,在一年的时间内下降不到10%。
为了弄明白参照点对选择的影响,请看艾伯特和本这两位的例子,他们是“快乐双胞胎”,有相同的品位,第一份工作也是一样的,这份工作工资低、假期短。他们当前的状况和图中点1的情况相同。公司给他们提供了两个更好的位置A和B,并让他们自己选择谁要1万美元的加薪(位置A),谁要每月带薪休假一天的机会(位置B)。由于他们两人对这两种选择都无所谓,便用抛硬币的方式来决定。于是艾伯特获得了加薪机会,而本则得到了额外的每月一天带薪假期。一段时间过后,这对双胞胎习惯了各自的位置。现在公司告诉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