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广人稀的美国,中国应该大力提倡家庭用小排量的、两厢的小汽车,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停车也方便。
拿个驾照开始像十年前学会骑自行车一样,如果没有不能说“寸步难行”,但是会很不方便。即使自己暂时没有买车,周末、假日的时候也可以租辆车出去玩。对于女性,现实的来说自己开车也是比较安全和舒适的。有了自己的车,对于穿着打扮就会随意一点,不用穿特别厚重的外套,下雨天也可以大胆地穿着新裙子和丝袜出门去。
甚至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在招聘广告里注明:最好有驾驶执照。很多热衷于驾驶乐趣的老总们也乐于自己驾车。养专职司机的公司会越来越少。
最近一位年过花甲的北大老教授高兴地拿到了自己的驾照,新规定对学习驾驶的年龄放得更宽了。
更自由的生活
很多人都说自己开车以后觉得时空感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有了更大的活动半径。很多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如果让你用公共交通工具专门去一趟,很可能就懒得去了。如果自己开车就不一样了。所以有了车以后,可能一天中就绕了城市好几圈,走的路程比以前一个星期走的还要多,办的事情也多。去附近的城市,也可以很方便的当天来回了。个人生活开始有了更大的活动半径。
因为汽车的普及,美国人拥有典型的汽车文化,被称为“轮子上的民族”。汽车好像移动的房子。使人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以及随之而来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并不惧怕搬迁,不断地换房子、换工作,不断追求更好的生活甚至只是追求刺激。这种永远“在路上”的心态使他们更有创造力和激情。
有一位北京的女子也在开着她的车,在全国的公路上行进,想写一本中国的驾车自助行的指南书。现在中国自己开车远游的人越来越多了。旅行的时候,我的一位同事一家宁愿自己开车10个小时从北京去青岛,也不愿意坐火车或飞机。因为他们带着才一岁的小孩出门,后备箱里甚至放着给孩子蒸蛋羹的锅,出门5天当中天天都给孩子换衣服。如果没有车的话,可能就不出门了。很多人买车的时候,就是买的旅行款的车,标榜着自己一颗热爱自由和变化的心。
危险,小心
越来越多的人开车的同时也随之带来很多问题。
所谓的“开车气”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平时脾气很好、很温和的人,一旦开起车来会变得很暴躁,遇到堵车或者其他一点小事就会发火。原因是因为汽车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人坐在自己的车里会觉得这是一个特别私密的空间,非常放松,所以“本性”也就表露无疑了。如果车子刮蹭了一点,也会感觉像有人闯入自己的家一样,非常愤怒以致于失控。交通台里经常播报这样的恶性事件。两个年轻男人都是带着家人,开车出去玩。俩车发生刮蹭事故后,俩人一言不合就打了起来。结果其中一个被打死了;另一个进了监狱,恐怕要判死刑。这一下子毁了两个幸福的家庭,其中一个事主的老婆还怀着几个月的身孕。千万不要那么冲动!
也有有趣的:例如两个开捷达的哥们儿追尾了,两人下车后看看,发现车子没什么事儿,互相拥抱了一下才各自走开。
汽车文化发达起来,新的礼仪和社会规范也应该建立。一辆小富康在北京二环路上超了一辆豪华的沃尔沃以后,这辆沃尔沃就一直跟在富康车后面按喇叭,按得人心惊肉跳、烦躁不堪。于是这辆富康又瞅准了机会,换了车道,反走到沃尔沃后面猛按喇叭。这种事情时常在各处公路上演,有的人态度特别蛮横,而汽车的昂贵与否也似乎显示出了阶层的划分,常常有大奔“欺负”小奥拓的情况出现。有的人笑话德国人的古板,说如果在德国把两个公用电话亭标上“男”和“女”,德国人也会乖乖地遵守。西方人遵守交通规则也是这样“古板”的,即使晚上12点,路上一个警察也没有,也没有车闯红灯。这些倒值得学习。
不管怎么样,对于个人来说,应该马上去拿个驾照,然后文明地开车。
第二部分 行动清单篇至少进一次外企
有房子、车子,家庭月花销8000元以上,一年至少度一次假(海外),忙碌但是与人交往的时候连鼻孔里都在说着我是优秀人种,这是什么?是外企白领的典型生活呀。还不够让人羡慕的?!
想做白领,将来还想做高级经理人的话,最好在年轻的时候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如果不是“海龟”,那么至少要进一次外企。就像钱不是一个全面的衡量标准,但是赚钱多寡肯定是这个时代成功的一种重要标志;能否进入一家赫赫有名的500强公司、或者美国商会、意大利贸易发展局之类的机构,现在就是衡量“精英”的标准。而且一旦进入这个圈子,就好像成了一个“标准件”人才,日后的职业生涯稳步上升简直就可以规划出来;不会失业了找不到工作。
一份优差
也许在中年以后你会自己创业或者参加集体创业,可是创业是需要资金、经验和资源的冒险行为。
年轻的时候外企工作无疑是一份优差。一旦进入一家不错的外企,就好像进了“保险箱”。不会暴富,但是薪水、福利足可以让你过一种稳定的舒适生活,两三年就可以让你贷款买房买车;时时还有“出境游”聊作生活调剂,在外企工作的朋友时常有去美国、欧洲出差的机会;什么带薪休假、一年十四个月的工资、甚至每周的健身费什么都跟着有了,跟朋友吃饭你可以潇洒的买单然后拿去报销。至于所谓的工作压力嘛,哪里没有呢?一般的外企工作不过是做“螺丝钉”,按部就班不出什么差错也就可以了。
外企工作的福利简直会让我们的父辈们觉得不可思议。从美国公司那里,我们才知道原来派员工去海外工作的时候,公司按该员工的家庭人口数给补助,如果有三个孩子的话,那么三个孩子的教育费用都由公司给准备。一些美国公司驻华的高级员工每个月的房租补贴就高得惊人,足够他们在北京租别墅和最高级的公寓,余下的钱还可以过“高尚生活”;一个德国人被派到北京工作,常年租住五星级宾馆,费用都是公司出。
即使是面临最严峻的裁员问题,据说某通信公司是提供十万元人民币外加夏威夷的度假机会让员工报名“自愿下岗”,而且相信公司希望其留下的优秀员工们不会来报名。一般外企在员工离职的时候,可能是该员工自愿辞职的,也会做一份评估,关于将来如果该员工回来,企业是否还接受他。在北京的一次HR(人力资源)经理聚会上,两位HR经理讲了两个故事:安捷伦公司的HR经理说因为经济不景气,自己执行了企业创办60多年(加上未从惠普分离出来的历史)来的第一次裁员。“我们的员工都是优秀的人才。被裁的员工多是因为部门整个要切掉,而不是因为个人能力有问题。我也是这样和被裁员的员工沟通的,同时公司也提供良好的经济补偿。有个员工马上要离开,他在最后一天也一直工作到晚上九点,弄妥手里的所有事情。|Qī…shu…ωang|最后还拿着相机,一定要来跟我合影留念,表示以后有可能还会再回来工作。我也非常感动。”而另一位某国企的人事经理说老板让他三天内实施1000多人的裁员计划,很长时间他都躲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不敢出来。很多被裁掉的员工觉得简直没有活路了,甚至上他家里去闹事,扬言要报复。
朋友聚会,递上一张500强公司的名片真是让人脸上有光的事情。因为背后代表着一种忙碌有序、富足主流的生活。
要的就是人性化
外企薪水高是一方面,许多细微之处的氛围也是吸引人的原因。
一位在美国公司思科工作了五年的朋友感叹:“刚进公司的时候,非常enjoy(享受)公司的办公方式。这种兴奋感至今也没有消退。因为实在是太方便了。”例如费用报销,北京的员工出差去上海,在上海就可以在网上完成报销的工作。在网上完成报销内容的填写后,系统会给每一单报销一个跟踪号码,员工只需要在特制的信封上写上这个号码,装上原始发票、单据等寄回北京的财务部门就可以了。此时系统也会自动通知该员工的上司,如果老板三天“不反应”,就表示默许,系统就会自动给该员工的帐号上打钱了。财务部门甚至不会检查每一个信封里的发票,只有很少比例的抽查。当然系统有一些对“高危人群”的风险控制措施,如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