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复兴之路-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民路口麦当劳旗舰店走出来的一群男女青年嘻嘻哈哈横过马路,让马林带了一脚刹车,并随之摁下车窗送出几句恶狠狠的咒骂。似乎听到了马林的咒骂,那几个学生模样的青年指着离去的慕尚叫嚷着什么。

    “慢些……”他嘟囔了句。

    “是,老板。”马林放慢了车速。

    退伍兵出身的马林成为唐一昆的专职司机兼保镖已经快三年了。他知道老板这两天有点烦。

    罗少兴就是个混蛋!也不知唐老板看上了他什么,就凭他那点本事,凭什么坐在年薪高达80万的东湖房地产保安部长的宝座上?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东西。这不,又给老板添堵了吧?华锦路那片棚户区改造后要建造一个现代化的小区,名字都拟好了,还是周副市长冠名的呢,东湖翰林,多有诗意的名字。拆迁的活儿已经交给了邓秃子的拆迁公司,你罗少兴参乎什么?这下好了吧?闹出人命了,连市委王书记都惊动了,要想把事情完全推给邓秃子,得花多少钱?过去好办,现在的形势可和过去不一样了。搞不好就会把唐老板扯进去!

    从后视镜里望过去,见唐老板正闭目假寐。

    唐一昆确实有些心烦,却不是为了华锦路拆迁事件。他从十八岁正式“下海”创业,用了二十五年,打造出一个足以傲视群雄的企业集团。靠的不是父辈的余荫,而是超人的嗅觉和高超的手腕。他最爱读的书是台湾出版的那套描写晚清巨商胡雪岩的《红顶商人》,他崇拜的偶像正是获得二品顶戴的胡雪岩。民营企业要生存做大,非紧靠政府这颗大树不可。

    很少人知道,东湖实业集团在其辉煌霸气的外表下隐忧重重。先不谈东湖地产上市带来的内部纷争,关键是集团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东湖虽冠以实业集团的名号,但撑起这个多元化集团的支柱只有两根,一是奠定了东湖实业基础的矿业公司,其次就是已经取代矿业而成为集团摇钱树的东湖房地产公司。其余的产业产品林林总总不下三十种,被唐一昆重金请来的企业管理专家诊断为均无发展前景,应当悉数退出。

    这些产业包括了服装、制药、印刷、机械加工及化工几大领域,遍及四省十一个城市,企业总数超过了一百家。如今被整合成了东湖机械公司,交给了胞弟唐一为打理。

    那些整合进东湖机械的产品产业都浸含了唐一昆的心血和雄心,那几个所谓的企业发展战略咨询专家竟然评价为垃圾产业,这令他感到恼火。但他承认专家组的评判有合理因素,因为那些产业和产品基本都在亏损。之所以还在维持,表明上甚至风光无限,是因为一直在向其中输血。现金流不断,企业就可以正常运行。

    为什么那些产业和产品在初始阶段都在盈利,但现在却都转赢为亏了呢?唐一昆做过认真的分析,他个人得出的结论与专家组的诊断报告基本是一致的,主要的原因是管理成本成倍增加了,其他因素如产品更新换代不及时、技术含量太低尚在其次。管理成本为何增加得如此迅速?是因为东湖变得越来越正规。正规的标志是管理机构的日益庞大,管辅人员的迅猛增加、社保医保的完善、大量非盈利机构的出现以及为了博取虚名而支出的大笔捐赠。东湖实业在获得他想要的名声的同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唐一昆发现,他苦心打造的东湖实业正在变得越来越像国企了。他的指示,董事局的决定,抵达基层的层级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慢。为了提高管理水平而设置的部门、聘用的大批所谓专业人才使得东湖这艘曾经劈波斩浪快速前行的快艇变成了臃肿的巨轮。

    他从感情上不能接受专家组大幅度削减非主业产业的意见,但从理智上承认那些专家说的有道理。削减非主业不是简单的事,它们不是简单的商品可以摆到街角的地摊上减价出售,那是由无数厂房、设备以及人员组成的集合体,关门歇业只能让他损失更为惨重。而且,专家组不能理解民企的苦衷,如果外界发现东湖大幅度关闭企业,直接的后果至少有三个,第一是来自政府的干涉,既有gdp的因素,也有失业率升高的顾虑。而东湖发展至今,一个不传之秘就是紧紧傍上政府这棵大树,失去政府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就是东湖经营困难的传言。企业就像股市,某种意义上是靠信心来支撑的。理论上成立的东西在现实中往往站不住脚,衡量一个企业的成功往往是看其规模。银行如此,政府如此,企业亦如此。如果东湖大幅度关闭企业,带来的后果很可能是这样,尚未体验到产业调整带来的红利,就已经被各种流言、挤兑以及来自政府的压力所击垮。

    最后一个则是来自家族的反对。想到家族成员,特别是占据董事局绝对优势的家族成员,唐一昆就深感痛恨却无奈。东湖创始之初,和绝大多数民企一样,是靠家族成员的同心协力而发展起来的。那时他不相信外人,也雇不起外人,只能依靠他的,以及妻子的族人。但现在他承认,除了极少数亲戚,绝大多数已经彻底落伍,他们跟不上东湖发展的形势,他们中的大多数变得愚蠢、懒惰,变成了一群贪图享受,争权夺利、极力反对他引进外部人才的蠢猪。他们表面上仍尊敬他,服从他,但暗地里则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惜挖东湖实业的墙角。在专家组关于削减枝叶强化主干的意见拿出后,除了担任东湖矿业公司总裁的内弟魏舍刚,几乎是一片反对声。

    那是敲他们的饭碗,他理解,但他痛恨他们的行为。

    专家组认为,东湖实业应将业务集中在矿业和房地产两个领域,这是东湖的传统优势领域,也是东湖实业利润的源泉。

    实际情况正是如此,2012年,东湖实业营销总规模达到280亿,约占平泉市gdp总量的二十分之一。但矿业和房地产两大板块就高达210亿。其余二十家企业的总量不过70亿而已,其营销总量只占集团的四分之一,其雇员总数却高达65%。这正是专家组建议放弃的理由之一。

    就矿业和房地产两大板块分析,曾为东湖实业的兴起奠定基础的东湖矿业公司已经让出了集团老大的位子,其规模正在缩减中,盈利情况就更糟糕了,2012年矿业公司利润呈现崩盘情势,全年亏损额高达6000万之巨。如果不是东湖房地产公司的成功上市,东湖实业的资金链怕是已经断了。

    矿业公司经营遭遇寒流表面上是煤炭价格的大幅度下降,深层次的原因就复杂了,从2011年起,省里因连续遭受安监总局甚至国务院的批评,不得不花大力气整顿煤矿,关停并转一大批产量低安全设施不到位以及管理混乱的小煤窑,不仅私营小煤矿受到重创,一些县营小矿也被迫关闭或者重组。东湖矿业倒不在限制之列,但在省安监局的整改报告出台后,矿业公司的安全投入不得不大幅度增加,直接影响了矿业公司的利润。

    其实,省里整顿小煤矿对于东湖矿业是一个扩张的好机会,矿业公司也连续向董事局上报了兼并收购被列入名单的小煤矿的方案,但基本被唐一昆所否决。唐一昆清醒地认识到,这一轮煤炭及其衍伸产品的价格跳水绝不是暂时的,恐怕是一个趋势了。随着国家层面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天然气的大规模使用将彻底打压煤炭行业,这个时候收购那些破烂不堪的小煤矿只能是加重负担,对集团没有任何的好处。

    东湖经济研究所提供的资料证实了董事局决策的正确性。2012年,全省传统的燃煤锅炉销售数字跳水12%,但天燃气锅炉却呈井喷式增长。

    但董事局的决策遭到了魏舍刚为代表的矿业派的强烈反对。魏舍刚私下还与姐夫唐一昆大吵了一架。

    矿业公司局势堪忧,房地产公司的前景也变得破朔迷离起来。

    东湖实业集团副总裁、东湖房地产公司总裁齐震是最早跟随唐一昆创业的元老,也是大浪淘沙留下的精华。能力和忠诚度都不用质疑。齐震在一个月前曾给唐一昆上报过一份秘密报告,封面上齐震手书“没有副本,仅限董事长亲阅”。

    这份令唐一昆心惊肉跳的报告中列举了从各个渠道收集的数据,报告坦承,平泉乃至省内的房地产市场即将遭遇严冬,必须早作打算。齐震一如既往地开出了方子,或者大幅度收缩战线,或者大幅度开辟新战场。

    他承认齐震的判断是对的。从2012年底,平泉的房子就有些卖不动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