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某些权力后,总是遇到后一种人。而她显然是个个例。这增加的他对她的好感。而那天在她家看到的景象也令他心痛。每个时代的贫困标准是不一样的,大二暑假时参加了学生会组织的社会调查队去了川西,使他见识了什么叫做家徒四壁。在他所去的寨子里。那种贫困是普遍的,景象令社调队的老师同学普遍震惊,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了最直观的印象。
他坚定地认为,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那种赤贫即使有,也不会像当时那样普遍了。毕业后他和几个当时社调队的同学(含陆耀祖)跟那个寨子取得了联系,定向扶持了十几个孩子,那些孩子中的少数人考出了大山,跟他们有着偶尔的联系,报告过寨子的变化,变化当然令他高兴。但他承认,当那个寨子解决了温饱时,别处已经有了更高的生活标准,社会就是这样不断在前进着,贫富差别永远存在,永远是一个相对差别。记得自己小时候厂里把自来水引入了每个家庭的喜悦,现在看起来就再平常不过了,现在红星厂的任何一个居民肯定不会为自来水入户而兴奋,他们追求的是更大户型功能更完善的房子,是家用轿车,是假日旅行,是送孩子出国求学……当然,也有极少数还挣扎在贫困线上,比如那个因经济绝望而自杀身亡的职工。那天他在徐德玉家里看到的贫困是相对的,但也足以让他震惊。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电器,家具都是老式的,地板是水泥的,就其主人的性质而言,屋里不算整洁,唯一让他安慰的是到处摆放的书报杂志,说明屋子的主人是一个精神世界比较丰富的人,一个有着充实精神世界的人是强大的,值得尊敬。
然后他开始关注徐德玉的文章,发现这个女人文章写的不错,特别是那些短小的编者按,准确而犀利,完全不像她外表表现出的样子……
昨天下午他被陆耀祖招去了,不在办公室,而是在市委招待所。和自己一样,陆耀祖也住着免费的旅馆。谈话是随意的,他认为陆耀祖可能是遇到什么烦心事想找个朋友聊聊天。他理解这种感觉,因为他这几年就是这么过来的,很难找到一个可以任性聊天的伙伴。所以当初孙敦全带着老婆去滨江玩,每晚他都和孙敦全聊到很晚,很是愉快。
可能现在他就扮演了孙敦全的角色吧。昨天下午与陆耀祖的聊天也很愉快,基本没有涉及工作,除了谈了一气平泉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外,就是聊星落各处的同学们,陆耀祖显然比他与同学们的联系更广,很多他失去联系的同学陆耀祖都知道下落。最后问起了他的工作,这就是两人之间的不对等了,陆耀祖可以轻描淡写一而再地问起他的工作表示关心。他则不能,除非他自己说。他于是说起了廖俊伟的事,权当闲聊。陆耀祖说,都像你这么抓企业就好了。他说,现在看起来有些冤了。陆耀祖冷笑,哪个庙里没有屈死的鬼?你这么做是对的。
完全是上级对下级的口气。什么时候变成了这样?在大学不必说了,完全是亲密无间的朋友。毕业到燕京也一样,每个星期天,只要不加班总会联系到一块儿吃一顿,无话不谈。甚至女朋友也要拿出来给对方“评品”或者炫耀一番。彼此的婚事另一方都是帮忙的主力,陆耀祖和陆耀祖分别当了对方的伴郎……但以后慢慢就变味了,特别是陆耀祖当上处长后,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找不到了,陆耀祖跟他说过的很多话都记得,认为非常精辟,其中有一句印象格外深刻:千万不要和领导交朋友,领导可以当你是朋友,但你不能。
陆耀祖说的非常对。这句话让他受益无穷。
在他们那个班甚至那一届,如果以传统的标准衡量,陆耀祖都是最出色的。有人将陆耀祖的成功记在了其家庭,陆耀祖的成功肯定有其家庭的影响。但他不那么认为。那个家伙是内心极其强大,在其勃勃的野心和出色的组织宣传能力背后是其善于学习,律己,恪守道德等美德。这方面俩人很像,所以才能成为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铮友。一些人片面地认为所谓的**都是醉心于声色犬马的纨绔,他也有过这样的误解。特别是在大学时看过一本以前燕京市委书记**案为原型的长篇小说,把那位权势赫赫市委书记的公子描绘的令人羡慕又厌恶。等他知晓了陆耀祖的身世,那个观念就部分被推翻了,陆耀祖的家教极严,比一般的平民家庭严的多,在大学四年期间,无论是吃穿用度还是其他,完全看不出其有着深厚的背景。
他看见陆耀祖案头那本厚厚的《平泉县志》,应该是满清时修的地方志,还是竖版。陆耀祖研读平泉志肯定不是研究历史,而是鉴古而知今,现在的地方领导都在学习着经营城市了,逐渐明白了挖掘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找出其与众不同的地方比一味盖高楼大厦更重要。因此阅读地方志就成为了必然。只是陆耀祖这么快就开始考虑城市建设(他固执地认为陆耀祖研读地方志就是准备干这个),还是让他有些想不到,难道他不考虑如何真正掌控权力吗?
他预感到,平泉的新城规划是横在他与他之间不容回避的一个结,他完全站在了红星的立场,但对方当然是站在了整座城市的高度。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很多来自于立场的不同,立场的背后是现实的利益。立场不同决定了思维方式的不同,就像他对廖俊伟的处理一样,没有几个人真正理解他的用意。
在聊天的最后,陆耀祖说到了昨天唯一的“正事”,那就是吕纬。陆耀祖说,“你介绍的那个人我了解了一下,还不错,准备用起来……”
陆耀祖既然这样说,那就是定了。他没有对此说任何一个字,从陆耀祖决定使用吕纬,他和吕纬的所有交集就应该中断了。这个规矩,他懂。
他谢绝了陆耀祖共进晚餐的邀请,去了书市,又买了几本书,然后就捎上了徐德玉,然后回厂就看见了吕绮,下车跟她说了吕纬的事。之前他只字未吐,但现在可以了,他希望促成此事,因此提前告诉了吕绮,目的是让未曾见面的吕纬有个思想准备,第一次面见很重要,有备无备之间的差别是巨大的。
为什么要推荐吕纬?当时完全是下意识的。既然陆耀祖要换秘书,那就给吕纬一个机会吧。可他基本不认识吕纬。如果不是回到红星,如果吕绮没有在他办公室谈及其弟弟,他完全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人。所以,他做的这件事完全是因为吕绮。
思绪不可避免地转到了吕绮身上。今天他不会有意识地躲开这个一直深埋心底的女人了。自回到红星和吕绮成为同事后,几十个独自度过的漫漫长夜里,每当吕绮从心底冒出来,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将其赶走。反正他要琢磨的事情很多,想都想不完。
吕绮肯定是他喜欢过的第一个女人。喜欢上她的时候,她还是个十六七岁的女孩,总是梳着马尾巴。穿一件浅灰色的绣着花边的上装,文静,美丽,就坐在自己身边,可以闻到她身上那种好闻的气味。他们其实没有什么交流,连学习上的都很少。他就是喜欢她,喜欢她的美丽和恬静,喜欢她托腮思考问题的模样。
文理分班后,他经常装着找人徘徊于她班的门口,希望看到她。只是看一看就够了,还能怎么样?
之所以说喜欢而不是爱,因为他现在总算明白喜欢和爱之间的区别了。
他不是没想过打听到她的学校,给她写信。但那个念头很快就打消了。那时他已经明白,他跟她不会有交集了。他在陆耀祖的影响下初步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至少他不会回平泉了,但她显然不太可能去燕京或沪上。陆耀祖说的是对的,所谓成功,就是脚踏实地地去幻想未来。第一要脚踏实地,第二要有幻想,二者缺一不可。
在以后漫长的生活中,吕绮从未真正被赶出他的记忆。总是顽强地从某个角落里冒出来。尤其是在梦里,和他欢笑,回忆,畅谈甚至哭泣。他很奇怪为什么会这样?他们不过有过一年同桌的经历而已。没有单独交往过,任何超越同学间的交往都没有,偏偏记忆就是这样顽固。那时他已经和留在平泉的部分同学建立了联系。他从他们那里得知了她毕业后回红星了,回到父母的身边了。但他就是忍住不去打听她的消息,因为那时他已经和方兰确立了恋爱关系。在以后的岁月里,他无数次回到红星,因为那是他的家,是他父母兄妹居住工作生活的地方,他不可能不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