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争中没有女性-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养了三个孩子,如今已在照看孙子了。她的话概括了本书的主题思想。
  光学理论中有个术语叫光强度,即物镜捕捉并固定影象的能力。女性对于战争的回忆,就是集中了感情和痛苦的最高“光强度”。它感情炽热而昂扬,浓缩了详情细节。而文献正由于其翔实才具有不可低估的力量。
  女通信兵安东尼娜 费多罗夫娜 瓦列格冉尼诺娃曾在斯大林格勒城下作战。她在讲述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艰苦日月时,怎么也找不出合适的词句来形容当时的体验和感受,后来,她猛地把所有感受都倾注到这样一段话里:“我只记得一次战斗。冲锋过后…………战士的尸体到处都是,就象犁铧从地里翻出来的土豆一样……那么大一片平展展的田野……他们就那么躺在那儿,仍保持着冲锋的姿态……象马这么温柔的动物,平时走路连腿都不敢高抬,以免碰到人,而到那时它们也不害怕踩到死人了……”女游击队员瓦连京娜 巴甫诺夫娜 科热米亚金娜还记得这样一个细节:战争初期,我军艰难地边打边撤。她那个村的男女老少都出来为部队送行。她呢,和母亲站在一起。“有个上了岁数的老兵路过时,在我家茅屋前停下来,站得笔挺,向我妈妈深深鞠了一躬说:‘真对不起您,大妈……只能靠您来保护这姑娘了……’我那时才16岁,有一根很长的辫子……”她还想其了另一件事情:她第一次救护伤员,趴在伤员的头上痛哭,那伤员垂危之际对她说:“你要好好爱惜自己,姑娘。你还要生儿育女……瞧,这可死了多少人啊……”
  女人的记忆往往能捕捉住战争中人的基本感情,而这种基本感情常常会被男人所忽略。如果说,战争以其军事行动使男人难以忘怀的话,那么女人则是用她们女性心灵的特殊方式体验和承受战争:轰炸、死亡、苦难——在女人眼中这些远不是战争的全部,除此之外,由于她们女性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女人们更为强烈地感受到战争在肉体和精神上强加给她们的不堪忍受的痛苦。她们接受“男性式”的战争生活要困难得多。她们所牢记的,从地狱般苦境中带来的一切体验,在今天已成为了难能可贵的精神表率,人的无限潜力的率。这种表率我们权利将其遗忘。
  在这些叙述中,专门的战争资料也许少了些(不过作者并没有给自己提出这种任务),但是在叙述中却有关于人的丰富资料,正是这些资料,证明了苏联人民如何最终战胜了德国法西斯。要知道,为了使所有的人,使全体人民赢得胜利,每一个个人都必须艰苦奋战才行。
  她们还活着,当年战斗的参加者。但人的生命并不会永无终止,惟有记忆可以使生命的到延续,惟有记忆能够征服时间。那些经历过伟大战争、并且赢得这场战争的人们。知道今天才清楚地意识到他们那时的作为和经历所具有的意义。她们愿意帮助我,我时常在她们家里看到薄薄的学生练习本或者厚厚的通用笔记本,上面都是为留给子孙后代而密密麻麻写下的话。这是祖父祖母们的遗产,当然不愿意传到外人手里。他们用常不约而同的话来解释:“我们希望把我们的回忆留给后代……”,“我可以让您抄,但这原本要留给我儿子……”
  其实,这记下来的也并非全部。很多材料失散了,无影无踪了,被遗忘了。若要记住战争,就会产生很多仇恨。可是如果忘掉战争,战争就会卷土重来……这是先人的话。
  汇集在这里的女人们的故事描绘出了这场战争的全貌:其中完全没有女性的面孔。这些故事就是见证,控诉昨天的法西斯主义,今天的法西斯主义和将来的法西斯主义。这是母亲、姐妹、妻子们对法西斯的控诉,是女人对法西斯主义的控诉。
  这样吧,我们就从这里开始讲述:她们,四一年的姑娘们,是怎样的人,她们是怎么奔赴前线的。让我们与她们一起,把她们的遭遇重新经历一遍吧。 

第01章 我不想回忆………… 

  这是坐落在明斯克近郊的一幢三层旧楼房,属于那种战后迅速出现的建筑群,周围早已长满了幽雅的茉莉花。我从这幢房子开始的采访,持续了四年,直到现在,我写文章这会儿,采访都还没有结束。说真的,当初我决没有料到结果会是这样。
  把我吸引来这儿的,是该市报纸上刊登的一条简讯,报道不久前在明斯克一家叫“突击手”的汽车厂里。人们欢送会计师玛利亚 伊万诺夫娜 莫洛申娃退休。报上说,她在战争中曾当过狙击手,十一次荣获战斗勋章。在一般人想象中,很难把这个妇女的军人身份与她在和平环境中的工作联系起来。但就是这种不协调的感觉已经隐约暗示出对如下问题的答案:在1941年至1945年间她究竟是个怎样的战士?
  ……这是个瘦小的女人,象少女一把长辫子楚楚动人的盘在头顶上,一点都不象报上登出的那张模糊不清的照片。她坐在一把大圈椅里,双手捂住面孔,说:“不,我不想回忆……神经根本受不了。至今我还看不得战争片……”
  接着她反问道:“干吗要来找我?您可以去找我的丈夫。他可以给您讲好多……指挥员的名字,将军的名字,部队的番号……他全记得。可我不行,我只记得自己,我的那些事啊,象钉子一样钉在心里……”
  她请求把录音机拿开:”我得瞧着您的眼睛谈,这玩意会妨碍我的。“可是不一会儿,她就把录音机的事给抛在脑后了……
  玛利亚 伊万诺夫娜 莫洛申娃(当时叫伊万努希金娜,上等兵狙击手)
  “我的故乡在迪亚科夫村,就是现在莫斯科的普罗列塔尔区。战争爆发时,我还不满十八岁。我进了集体农庄,修完了会计学课程,以后就开始工作了。同时我们还在兵役委员会办的学习班里学习。我们在训练班学会了实弹射击。这个由四十人组成的班里,我们村有四个人,邻村有五个。总之,每个村都有一些人来学习,而且全都是女孩子……男人能扛枪的全上前线了……”
  “不久,共青团号召青年们参军保卫祖国,因为敌人已经逼到莫斯科城下了。不单是我,所有的姑娘都表示愿意上前线。我父亲已经上前线了。本来我们还以为,只有我们这样的人才会积极要求上前线……可是我们来到兵役委员会时。看到已经有很多姑娘在那儿了。挑选很严格。首先,必须有健康强壮的身体。我担心他们不要我,因为我小时侯常常生病,体质很弱。其次,如果想参军的姑娘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也会被拒绝,因为不能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后方。幸亏我还有两个妹妹和弟弟,虽然她们全都比我小,反正条件是够了。最后还有一桩麻烦事,集体农庄的主席不同意我走,如果我们全都上前线,整个农庄都会瘫痪的。我们去共青团区委会,也碰了一鼻子灰。
  于是我们以本地区代表团的身份去找州团委,还没被批准。后来我们决定,既然我们在莫斯科,干脆就到共青团中央去。我们当中派谁去报告?谁有这个勇气?后来我们想,索性大家一块去。可是,我们连团中央的们都进不了,从西面逃出来的青年全挤到这里来了,他们是要来为亲人报仇的。
  “到晚上,我们总算见到了书记。他问我们:‘怎么,你们连枪都不会放,就想上前线了?’我们告诉他,我们已经学会了……‘在哪儿学的?……学的怎么样?……你们会包扎吗?’您知道,就是在兵役委员会举办的那个训练班,地区医院的医生也教过我们包扎。这下好了,我们手里有了王牌。我们还告诉他,我们不仅是这几个人,总共有四十多人呢,全都会射击,也掌握了初步的医疗知识。书记最后对我们说:‘回去等着吧,你们的问题会得到解决的。’过了整整两天,通知书送到了我们手里……”
  “我们去兵役委员会报道,在那里我们被带进一个门,又被带进另一个门。我原来有一条非常漂亮的辫子,我一直为它感到自豪。可是等我走出兵役委员会,它已经不在了……衣服裙子也收了上去。我都来不及把裙子,辫子给妈妈送去……她多希望在身边保留一些我的东西啊……我们当场就换上了套头军服,戴上了船型帽,领到了背囊,然后被装进了运兵列车……”
  “我们不知道将会被编进哪支部队,也不知道火车载着我们朝哪个方向开。说到底,我们对于干什么工作根本不在乎。只要是上前线就成。大家都在作战,我们也一样。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