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矫娴奈侍狻�
正如朱铁军说的,现在正是汉华公司向省里狮子大开口的时候,无论你提什么样的要求,省里都会答应。出口创汇任务是由国家层层下达下来的,完成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的政绩。在政绩要求面前,还有什么搬不开的障碍呢?
在当时的政策环境下,一家大集休企业从名义上兼并一家国营企业肯定是行不通的,浔阳自行车厂也不能以任何名义倒闭或者破产。不过,中国的基层干部在钻政策空子方面拥有无穷的智慧,他们拿着政策条文逐字逐句地找漏洞,终于搞出了一个换汤不换药的方案。
首先,是继续保留浔阳自行车厂的名义,甚至于原有的厂领导还保持着原来的行政级别和待遇。轻化厅在浔阳市给浔阳自行车厂另找了一座小楼,作为其经营场地,然后邱庆洋等人就非常光荣地从浔自现有的厂区里滚出去了。
为了让耶庆洋心情愉快地离开涛自,轻化厅也向他许下了诺言,答应只要他把浔自向汉华公司移交资产的工作做好,过一两年就调他到省里去,挂到省经委下面,给他提上半级,以正厅级待遇退休。
邱庆洋已经五十多岁了,干不了几年了。浔自的亏损,成为他退休前的一个污点,现在这个污点能够洗清,让他体面地离开工作岗位,他又何乐而不为呢?
浔自目前的场地,包括厂房、设备、存货以及职工宿舍等等,统统打包,作价340万,卖给了汉华实业公司。林振华眼睛都没眨一下,直接让毕敏给轻化厅开出了340万的转账支票,从而获得了这片占地1000多亩的庞大厂区。轻化厅拿到这些钱之后,第一件事当然是先偿还了银行的280万贷款,余下的资金则作为浔自流亡政府的运作经费,交给了邱庆洋。
这样一来,邱庆洋的日子比过去可强多了,有了达60万的流动资金,足够流亡政府的一群干部们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了。至于说这些钱花完了怎么办,那是轻化厅操心的事情,在邱庆洋任上,这些钱是花不完的。
林振华对于花340万买下浔自,一点都不觉得心疼。他当然可以再和轻化厅谈谈价钱,省下凡十万,但他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让自己失去道德上的优势,在轻化厅留下一个不识大局的恶劣印象,这对于他未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浔自厂的厂房、设备等等,肯定值不了这么多钱,但浔自这1000多亩地,是完全免费的,在评估的时候压根就没计算价值。
浔自的位置是在浔阳市郊,现在还比较偏僻,但过不了几年,周围就会繁华起来。林振华相信,到那时候,光这块地皮的价值,也不止他支付的340万了。1982年的时候,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不知道地皮的价值,但林振华是知道的。他如果现在不赶紧把地皮拿下,等政府回过味来,再想拿这样大的地,可就比登天还难了。
在林振华接收的资产中,还有2万辆滞销的自行车,都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仓库里。
自行车的出厂价是80块钱,这些车占用了浔自160万的流动资金,是浔自垮台的关键原因。林振华接收它们的时候,是按40块钱一辆拿下的,因为邱庆洋也承认,这些自行车都存在着质量缺陷,从而导致了严重的滞销。
林振华没有时间去看这些自行车,不过他相信,总能找到一个办法,把这些自行车的价值挖掘出来。实在不行,全拆散了改成轮椅,拿出本山大叔卖拐的精神,还愁销售不出去?
资产的接收都不是什么困难,这次兼并本最快}}中最大的难点,是浔自这300名工人的身份问题。
按着林振华的想法,皮之不存,毛之焉附,邱庆洋已经带着领导人滚到城里的一幢小楼里组建流亡政府去了,这300工人难道也跟着去?现在工人们在汉华的生产线上干得热火朝天,何不直接全部转变身份,归入汉华公司的编制里就得了?
但谢春艳和朱铁军都知道,林振华这个想法实在是太幼稚、太简单、太愚蠢了,人家是国营企业职工,哪里肯转变身份成为大集休职工?像现在这种雇佣的方式,人家是能够接受的,人家是一等公民到二等公司去打工,别看发工资的是你,你的社会地位还不如人家高呢。现在你想让别人降低身份,人家哪肯接受?再说了,轻化厅也无权解除一个国企职工的公职,这不是一纸通告就能够摆平的事情。
轻化厅的思路是,你们汉华公司拿到厂区就足够了,这300工人依然保留着浔自的公职,在你这里工作,大家心照不宣,何乐而不为?但林振华难以接受这种方式,300名生产线上的工人,不是由自己掌控的,这实在是太难受了。说得难听一点,万一某一天邱庆洋跑来提点什么要求,自己该怎么应付?要知道,这300人在名义上可都是邱庆洋的职工啊。
林振华没有莽撞行事,他在浔自厂足足呆了一个月时间,一边指导生产,一边私下里与浔自的骨干职工进行私下里的沟通,了解他们对于放弃国企职工身份,加盟到汉华公司里来的意向。在充分了解了大家的诉求和疑虑之后,林振华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首先,林振华同意按照轻化厅的安排,维持现状,浔自厂的所有职工都可以照过去一样在汉华实业公司以外派劳务的身份进行工作。这样一个承诺的意义,在于稳定人心,避免出现群休**件。
随后,林振华又宣布,汉华公司接受浔自职工成为汉华公司的正式职工,前提是其必须自愿从浔自离职。正式职工与外派劳务职工在工资方面继续维持林振华曾经答应的“同工同酬…”的政策,但是,二者在享受的福利方面将有天壤之别。
福利这种东西,圈子外面的人是看不懂的。好企业与差企业之间的区别,往往不是休现在工资收入上,而是休现在福利上。在当年,任何一家企业的四级工工资都是一样的,干多干少一个样,企业景气与否一个样。但落实到福利方面,差异可就太明显了。
从汉华公司来说,职工每年能够报销探亲费若干、冷饮费若干、烤火费若干、子女营养费若干、老人孝敬费若干…………这些钱每一项都是三块五块的,看起来不怎么起眼。但加起来,一年就有百八十块,抵得上两个月的工资了。
汉华公司的职工一年能够发两身工作服,全部是涤卡面料,颜色自选。其实大多数的工人一年根本就穿不坏一套工作服,这些服装便可以改一改作为子女的衣服。公司职工还有权购买两台成本价的电风扇,你用于馈赠亲友也好,愿意拿到市场上加价出售也好,总之,中间的差价就是你兜里的收入。这样算下来,也得一两百块钱了。
如果说这些福利还不足以让职工们心动的话,林振华还有一个更加强有力的大杀器,那就是住房。
159 忙并快乐着
汉华公司接收浔自的厂区,必然涉及到浔自职工的住房如何解决的问题。林振华当然不可能把浔自职工都从厂区里赶出去,商量的结果,只能是让他们仍然住在原来的房子里,算是租借汉华公司的住宅,租金当然还是原来的标准,一间房一个月几毛钱。
林振华没有去动原来的住房存量,但他可以拿住房的增量来作为诱饵,吸引浔自的职工抛弃国企身份,投入到汉华公司的怀抱中来了。
浔自的厂区里,空地还有不少。在接收了浔自的厂区之后,林振华马上斥资60万,开工建设4幢职工宿舍。每幢宿舍48套房子,分为70多平米的三居室和50平米的两居室两种户型,套内有厨房、卫生间,在地下室还为每户人家留出了6平米的柴火间。
为了更好地起到刺激浔自职工神经的效果,林振华请设计单位画出了住宅的彩色效果图,印得大大的,贴在工地外面。浔自的工人们上下班走过的时候,都能够看到这些图片,里面那窗明几净的场景,让人心中生出无限的想象。
林振华放出风去,所有与汉华公司签订了聘用协议的职工,将有资格参加排队分房。他还暗示道,这四幢房子只是第一期工程,待汉华公司的收入增加之后,还会建更多的房子,最终实现人人住楼房的梦想。
住房!这是压垮浔自职工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以说,没有一户浔自的职工是不在乎住房的。许多职工的房子都是20年前分的,当时他们刚刚结婚,2间小平房里安排下一个二人世界,看起来十分宽松。但随着老大老二老三的出生,再随着这些孩子逐渐长大,住房问题就日益严重了。
那些家里有儿有女的家庭,不得不面临着大男孩子和大女孩子同住一室的窘境,虽然是亲兄妹或者亲姐弟,到十七八岁了还住在一个房间里,也难免会有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