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人核心的“自我观念”的总的变化。
“自我形象”中的情境性变化出现得快,消失得也快。在关于自己的信息同主体自己的看法不一致时,这种信息只有在主体无法
①罗曼。罗兰:《回忆录》,莫斯科,196,第387—388页。
②汉德尔,A。
:《少年的自我变化意识》,载《青少年杂志》(英文版)
,1980年第9卷第6期,第507—519页。
③安德伍德,D。
和穆尔,B。
S。
:《行为恒定性的根源》,载《个人与社会心理学杂志》(英文版)
,1981年第40卷第4期,第780—785页。
…… 361
653自 我 论
驳倒或无视时,才被注意和认真考虑。虽然对自我观念稳态化的年龄期的问题还未形成一致的看法,但是,成年人(从二十五岁起)的“自我形象”有较高的恒定性,直到暮年也很少变化。同时,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关系亲密者(例如配偶)对他的评价常常是相似的。
自尊和“自我”一贯性的动机大部分是吻合的。但是如何解释个人顽固地坚持反面“自我形象”
,拒绝听取对自己的正面判断的现象呢?这和“自我”极限化的理论相矛盾,因而给认知一贯性理论提供了证据,根据这种理论,支持现有的自我观念对于个人来说要比个人的经常再评价更为重要。
但是,据我看来,在这种情况下以及其它情况下,将认知因素和动机因素对立起来都是不合理的。
自卑的人比相信自己优点的人更重视正面反应,更容易因为反面反应而沮丧。但他宁愿少相信正面评价。而且,奇怪的是,自暴自弃常常是支持自尊心的一种手段。
一方面,主体拒绝根据部分的正面信息来重新审查一般自尊心,似乎是想以此证明自己的诚实(虽然别人赞扬我,但我知道不敢当)。另一方面,保持反面的“自我形象”也可以使他在同现实的冲突中避免承当新的检验和考验。因此,个体个人特征(斗争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或者相反,逃避、畏缩的倾向)依然是同社会心理特征(自尊心的价值标准)交织在一起的。
总之,个体应该接受和尊重自己。做不到这一点的人无论对自己对别人都是棘手的人。但是,棘手的人不一定是坏人。
自尊心不强和富有自我批评精神,相信自己和自以为是,
…… 362
自 我 论753
自我满足和自满之间的界限不是固定不变的,也并不总是清楚的。
难怪对于有创造才华的人来说自我评价问题特别尖锐。
创造如果没有自信心和自主性是不可能的。但是,借用马雅可夫斯基的形象化说法来说,“探索未知”
即紧张和执着的探索,也可能伴随有巨大而痛苦的“现有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的断裂。在富有创造性的人们身上,特别是容易受到伤害、情绪迅速变化、对自己不满足的富有艺术创造性的人们身上,摇摆性与独创性往往会结合在一起。的确,与不能参与积极活动的神经官能症患者的自暴自弃不同,富有创造性的个人总是努力不断自我完善和开辟新的领域。但是浮士德的两个灵魂毕竟不可能和谐地共存,因此,他的自我意识是矛盾的。在使人情绪高昂的创造兴奋之后,接踵而来的是一蹶不振:但又是意志衰退和情绪低落,思想颓废和紊乱。
这种杂乱无章多么经常地在神志清醒后出现!
①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面临这种大起大落时控制住自己。许多伟大的诗人和画家——佩脱拉克、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勃洛克、福楼拜、舒曼、霍夫曼、卡夫卡和福楼拜尔等等,向我们揭示了人的心灵深处,但他们自己的心灵并不健康。
“我们尽情欣赏奇妙的音乐、美丽的图画和世界上一切优美的东西,但我们不知道,创作者为此付出了多大代
①歌德:《浮士德》,莫斯科,1953,第88页。
…… 363
853自 我 论
价:失眠、哭泣、歇斯底里的大笑、神经的激烈波动,气喘、癫狂、极端的忧愁苦恼,这比什么都糟糕……“
①普鲁斯特这样写道。
当然,在伟大的艺术家中有各种心理气质的人,不应该把天才和病态等同起来。但也不值得为自己的平庸的现实主义、随遇而安以及掩盖着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心理稳健性而骄傲。情感上“接受”还是“不接受”自己,可能取决于正面感受和反面感受总的平衡,取决于倾向自责还是他责的反应,等等。个人自尊却是一个更大的概念,它包含着这样一个问题:“我有没有受到尊重的道义权利?”这个问题的基础是人的尊严及其标准的明确观念。
心理反思上升为道德反思,在这种反思中,经验现实与理想、义务相对照,没有任何可以缓和事态的折扣。
①普鲁斯特,M。
:《盖尔芒特之家》,莫斯科,1980,第309—310页。
…… 364
自 我 论953
第 五 章自由与责任
道德“自我”的产生
从自己的道路绝不退缩,绝不让步,我行我素。
掌握好自己的命运,经得起一切的命运,让人们的心灵不再痛苦。
特瓦尔多夫斯基
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尽管有多种多样的成分,但它们一般总是围绕着“好坏”这个轴心组合在一起,而站在这一轴心背后的则是善恶道德抉择。个人的道德自我调节系统即个人的道德“自我”
,是怎样形成、怎样发挥功能的呢?
这个问题对心理学家和伦理学家同等重要,它可以分为三个问题:道德“自我”的形成和发展有哪些主要阶段?知识、感情和
…… 365
063自 我 论
行为在道德“自我”中的相互关系如何?道德意识的实体是统一的还是局部的、取决于行动环境的特点和主体对环境的解释的?
在哲学和心理学著作中早已习惯于把个体的道德意识发展水平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前道德水平,亦即按照利己动机行事的儿童;习惯道德水平,其典型特点是取向于外部规定的规范和要求;最后是自律道德水平,其典型特点是取向于稳定的内心原则系统①。
总的来说,道德意识的这三个阶段同恐惧、羞耻和良心的文化学分类相适应。在“前道德”阶段,“正确”行为的保证是可能受到惩罚或期待获得奖励,在“习惯道德”阶段'奇+书+网',“正确”行为的保证是需要得到关系人的赞同和羞于受到关系人的指责,而“自律道德”则靠良心和过失感来保证。人们掌握道德规范、把它们变为“自己的”规范的总轮廓,在苏联心理学(博若维奇、库利奇茨卡娅、穆希娜、苏博茨基和雅各布松等人的著作)中已有相当详细的论述,但是关于这一过程的各个行为、情感和认识侧面的相互关系,特别是道德发展阶段与一定年龄阶段的关系,至今仍无定论。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个人道德发展理论囊括个人的生命全程,最为全面,在许多国家受到广泛的实验检
①参见尼古拉切夫,B。
O。
:《个人道德行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莫斯科,1976,第90—91页。
②关于这一理论及其经验事实的详细分析,参见拙著:《个人道德意识与文化调节机制》,载《个人社会心理学》一书,莫斯科,1979。
第85—113页。
…… 366
自 我 论163
验②。科尔伯格发展了皮亚杰提出并受到维戈茨基支持的思想:儿童道德意识的进化与他的智力发展相平行。科尔伯格把这一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其中每一阶段都与一定的道德意识水平相对应。
与“前道德水平”相应的是以下阶段:一、儿童为避免受到惩罚而听话,二、儿童根据互相有利的自私考虑行事(以听话换取某种具体利益和奖励)。与“习惯道德”
相应的是以下阶段:三、儿童希望得到“关系人”的赞同或羞于受到他们的责备,四、维持一定秩序和固定规则的定势(符合规则的就是好的)。
“自律道德”
将道德决定转归个人内心。它包括:五A,即人在少年时期认识到道德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