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各种要素在等级高低观念上也可能完全不同。

    但是,实质性的差异并不排除诸如自我认定的成熟程度、职业选择和世界观形成等等个人发展参数之间的相互联系。

    “自我”的成熟程度普遍取决于个人实际生命活动的性质、自主程度、劳动(包括学习)的复杂程度和责任大小。

    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宗旨就在于要更好地,对青年进行劳动训练,从而简化和加快他们的一般社会成熟进程,克服不利于社会并给青年人本身造成痛苦的拖得过久的少不更事状态。因此,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关于进一步完善青年的普通中等教育和改进普通学校工作条件的决议》强调指出,必须“改进中小学学生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启发中小学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①把青年自我确定的年龄动态作为个人的整合结构加以研究,应当在这一过程中占据应有的位置。

    ①《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文献资料汇编》,莫斯科,1984,第70页。

…… 243

    832自 我 论

    一些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一课题从研究方法角度和方法论角度来看是十分复杂的。这里我们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龄期比较研究资料同纵向研究资料大相径庭。龄期比较研究通常说明自我意识发展具有间断性和危机性,而且少年期(12岁至14岁间)是各种困难的顶峰。在这个年龄期,自我观察意向、怕羞心理和自我中心主义有所加强,“自我”形象的稳定性、一般自尊心有所下降,对某些品质的自我评价则发生根本性变化。少年比起低龄儿童更经常感到父母、教师和同龄人对他们抱有不好的看法。他们更经常处于压抑状态,而且女孩比男孩更甚。

    8岁至11岁男孩和女孩在这方面还没有重大差别。然而在少年当中,表现高度自我忧虑的女孩占41%,男孩只占29%,“自我”形象不稳定的女孩占43%,男孩占30%,自尊心低的女孩占32%,男孩占26%,等等①。由少年发育阶段过渡到青年阶段时(15岁以后)

    ,自尊心重又提高,怕羞心理减弱,自我评价变得较为稳定。但青年的自我忧虑程度仍旧高于儿童。

    反之,纵向研究资料却表明,“自我”形象的发展具有令人惊奇的稳态性和平缓性。一次规模最大、方法最严格的这类调查,曾在三年期间(被试者的年龄在11岁至18岁之间)对330名美国学生(174名男生、156名女生)的自我描述进行了连续性比较。结果没有发现任何剧烈的、戏剧性的年龄期变化和性别差异:少年期形成的自我观念变化是缓慢

    ①罗森堡,F。

    R。

    和西蒙斯,R。

    G。

    :《青春期自我形象的性别差异》,载《性别角色》(英文版)

    ,1975年第1卷第2期,第147—150页。

…… 244

    自 我 论932

    的、渐进的,而且幅度不很大。参加研究的人员说:“人结束过渡年龄期时的情况同进入这个龄期时的情况基本一样。”

    ①

    从原则上讲,纵向研究比龄期比较研究更为可靠。

    但语义学区分法②在这方面记述下来的主要是数量差别(青年与少年用同一组表示品质的词汇描述自己)。运用这种方法对一大批(200多名)美国学生的“自我”形象从12岁至17。

    5岁进行龄期比较研究发现,年龄动态变化也不很大③。很可能,青年期“自我”形象的变化主要不在于对已经相当稳定(这种稳定性还可能在个人恒定性的幻觉影响下而进一步加强)的个人特征进行定量评价,而在于提出有关自己的一些新问题吧?我看情况正是如此。

    青春期的主要心理收获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发现。对于小孩子来说,唯一可以意识到的现实就是外部世界,他还把自己的幻想投射到外部世界去。他已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但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各种心理状态。对于一个青年人来说,外部世界、有形世界只是主观经验的一种可能性,而主观经验的中心则是他自己。

    一位15岁的姑娘把这种感觉表达得很恰当,当一位心理学家问到“你觉得什么最现实?”

    时,

    ①杜谢克,J。

    B。

    和弗莱厄蒂,J。

    F。

    :《青春期自我形象的发展》,载《儿童发展研究学会专著集》。刊号191,第46卷第4期,芝加哥,1981,第39页。

    ②语义学区分法是专门研究主观意义系统的方法,即用特定的一组对立的形容词引起被试者的联想并对这些联想进行分析。

    ③蒙格,R。

    H。

    :《青春期自我形象诸因素的发展趋势》,载《发展心理学》(英文版)

    ,1973年第8卷,第382—393页。

…… 245

    042自 我 论

    她答道:“我自己。”

    心理学家曾多次在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环境进行过这样的实验:让不同年龄的儿童根据自己的看法续写一篇未完成的故事,或者根据一幅图画编写一篇故事。

    结果是相同的:儿童和低龄少年一般只描写人物的行为、举止、事件,而高龄的少年和青年则描写人物的思想和感情。他们更感关切的是故事的心理内容,而不是事件背景。

    青年人一有了沉思自我、深思自己内心感受的能力,他就会发现一个新的情感世界,发现大自然的美,发现音乐的美。这些新发现往往如灵机一样突然产生:“我从夏园走过,突然发现它的铁栅栏是那么美。”

    “昨天我正想心事时,突然听到鸟儿在歌唱,可我以前就没有留心过。”

    14岁至15岁的人便开始不再把自己的情感当作从某些外部事件派生出的,而是把它们当作发自“自我”状态的东西来感知和思考了。

    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一件令人兴奋和激动的事,但又引起许多令人忧虑的、戏剧性的感受。

    “内在自我”和“外在”

    行为可能不相符合,因而使自我控制问题变得很迫切了。

    难怪抱怨自己意志薄弱是青少年自我批评的最普遍的形式。

    一个十年级女生这样写道:“我觉得自己仿佛有两个实体,可能一个是‘外在’的,一个是‘内在’的吧。

    ‘外在’(似乎可以把它叫作‘躯壳’)往往是‘内在’的表现,主意、思考和结论都听‘内在’的。但是‘躯壳’有时候会同‘内在’发生激烈的交锋。比如说,‘躯壳’想撒娇或任性一下,而内里却仿佛有个声音大声叫唤:‘不!不!不行!

    ‘每当天平倾向于’内在‘的一边时(幸好这种情形很多)

    ,我就非常高兴——

…… 246

    自 我 论142

    我更信赖‘内在’实体!“

    由于意识到自己的独一无二、与众不同,孤独感便也接踵而来。

    “自我”往往给人一种模模糊糊的不安感,内心空虚感,这种空虚必须用什么来填补。于是乃有交际需要的增长和交际选择性的提高,同时又需要幽静、安定、缄默,需要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使其不致湮没在日常琐事的劳碌之中。

    过分夸大自己的独特性、与众不同性,往往会使自己腼腆发窘,惟恐在交往中贻笑大方、“丢失面子”

    ,既渴望倾诉心曲,同时又很不满意现有的交往方式。

    时间观念也给青年提出一些同样复杂的问题,对于儿童说来,现在、“马上”

    、“立刻”是最主要的、甚或是唯一的时间量度。儿童回溯过去的能力很差,因为他们的全部有意义的体验只与他们有限的切身经历有关。他们对于未来的观念也是十分笼统的。

    进入青春期后,情况就不同了。意识到自己的时间绵延性、连续性,这是“自我”形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时间观念具有了迫切的、个人的性质;时间使人感到是一种有生命的、具体的、同某些重要事件和动机相关联的东西,而且未来逐渐成为时间的主要量度。青少年会更经常地考虑自己的能力和前途,从而把今天的“自我”看作只是未来的“自我”的保证,是个人成长的一个关头:“我是一个人,但还不是一个真正的人。”

    时间远景对于了解反思的“自我”的年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