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⒄埂;诙哉庖还媛傻娜鲜叮腋叨戎厥佣耘┐寤阏ḿ按迕褡灾谓ㄉ琛�
第三,中国农村村民自治首先产生于农民实践,其后才有村民自治原则的确立。这种民主自治形式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必须渐进推动,不能追求速度和形式,否则将会影响中国农村民主化建设进程,进而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基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形成的“乡政村治”政治格局,改善和发展了农村的政治结构,推进了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同时也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结构条件。
四、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日益完善,组织载体日益健全,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亿万农民群众亲身参与了广泛的民主实践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日趋健全。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为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取得重大进展。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要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从中共十二大到中共十七大,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对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和深刻阐述,明确了各个时期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工作要求。2003年5月,成立了由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民政部等10部门组成的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致力于开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完善村级民主监督实践。中共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引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共十六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决定》或《建议》,每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工作要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都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
二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律制度体系基本确立。前已提及,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提出在农村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确立了村委会的法律地位。1987年11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了村委会的性质、职责和组织架构等。1998年11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该法进行了修订完善,为推进农村村民自治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法律保障。到2009年3月,全国有29个省(区、市)制定了村委会组织法实施办法,31个省(区、市)制定了村委会选举的地方性法规。河北、广东、湖北、陕西等省还制定了村务公开工作条例。中共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多次下发文件,对农村村委会民主选举、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村委会印章刻制和管理、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乡镇政务公开等问题作出专门部署,为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村委会60。1万个,村委会成员241万人。全国绝大多数村委会设立了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下属委员会。近年来,各地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并发挥这些组织在发展生产、提供服务、参与监督和建言献策等方面的作用。为调动村民群众参与村级事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村民议事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建设普遍得到加强。到2009年3月,85%的村建立了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制度,92%以上的村建立了村民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组织。依托这些组织,村民广泛开展了协商议事、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等群众性自治活动。
四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逐步充实。在城镇化和推进税费改革的过程中,农村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村集体债权债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大病医疗救助、农业四项补贴、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等成为村民群众关注的新热点。2004年6月下发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把上述问题纳入到农村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范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许多地方将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公共事业发展等事项及时纳入村民民主议事范围。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强农惠农政策的力度,在各项强农惠农的资金中,有许多是到村入户的,与群众切身利益相联系,各地及时将各项政策及各项集体资金项目、农村集体资产和资源处置情况等纳入村务公开的范围,丰富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
五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形式不断丰富。目前,全国95%以上的村委会依法实行了直接选举,绝大多数农村进行了7次以上村委会换届选举。各地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民主选举,并在秘密划票等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规范。竞职演讲、治村演说等形式普遍实行,竞争形式日益激烈。各地普遍建立了以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载体的民主决策的组织形式,全国35%的村每年都召开村民会议,75%的村每年都召开一次以上村民代表会议,98%以上的村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近年来,一些地方创造了“村务大事村民公决”、农村“民主日”等办法,有效保障村民群众的决策权。为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各地不断创新村务公开形式。目前,全国90%以上的县(市、区)编制了村务公开目录,91%以上的村建立了村务公开栏,一些地方设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有效保障了村民的监督权。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拓展和完善了农村选人、用人的渠道,使村委会干部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促进了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实行村民直接选举村干部,密切了干群关系,推动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广大村民群众参与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活跃了农村基层民主生活,调动了村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
中共十七大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四项制度之一,要求把发展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赋予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的历史使命。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农村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纳入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之中,并将“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作为今后农村改革发展中必须大力加强的六项重大制度之一,对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探索中继续前进。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四节 乡村治理与党的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居于领导地位。探索改革开放后乡村治理的过程,同时也是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和推进的过程。
一、改革开放以来对农村党的建设的探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党组织是关键。因此,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共中央就很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推动新农村建设。1981年11月,国务院总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的报告中,号召全党带领和团结亿万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1982年11月,万里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农村的党员同志,不仅要带头勤劳致富,而且应当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从1986年初至1987年上半年,第三期整党主要是在农村和区、乡、村进行。1985年中共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下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