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农村建设60年-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改革开放以前的社办工业,带动了中国农村工业的发展,为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积累了经验。但是总的看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传统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工业化道路仍然是以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的城乡二元结构类型。这是在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国家进行工业化建设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虽然有利于迅速积累起工业化发展所必需的基础,但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不仅扩大了城乡差别,削弱了工业发展的基础和后劲,也限制了农村市场的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工业虽然也以社队企业的形式零星存在,但其发展主要是作为农业的附属产业,更多地是强调其在支农、建农、补农方面的作用。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二、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发展

农村工业真正发展起来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的。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式发展,并促进了农村工业化的加速进行。

随着在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扩大了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释放出来一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而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实行新的农村购销体制,调整产业结构,又为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向农业以外的领域转移提供了条件,再加上农村改革带来富余资金的积累和隐性的需求不足日益显性化等原因,以集体经济为主、并有个体、私人经营等多种形式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就明确提出“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1979年7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的通知》,指出社队企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通知》指明了发展社队企业的意义:既可以加速我国工业的发展进程,又可以避免工业过分集中在大中城市的弊病,是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的重要途径。这就为当时社队企业的大发展开了绿灯。

198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并为此发出通知,同意将社队企业名称改为乡镇企业,包括社(乡)队(村)举办的企业、部分社员联营的合作企业、其他形式的合作工业和个体企业。《通知》指出,乡镇企业是多种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柱,是广大农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是国家财政收入新的重要来源,是国营企业的重要补充,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乡镇企业要和国营企业一样,一视同仁,给予必要的扶持”。

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赋予乡镇企业不同于社队企业的新的性质和内容。乡镇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不吃“大锅饭”,不捧“铁饭碗”,投资少、费用低,自主权比较多,容易应用科研成果,经营比较灵活,容易适应市场需要。党和国家对乡镇企业制定了“合理规划,正确引导,积极扶持,加强领导”的指导方针,还实行了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在这些有利条件支持下,乡镇企业比较快地显示了很强的竞争性和生命力,开始走上“异军突起”的快速发展之路。

在乡镇企业的崛起中,一些各有地区特色的模式被创造出来。比较著名的有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等。苏南模式主要集中于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的广大农村地区。这一地区的乡镇企业,依托上海城市经济的近距离辐射,以乡镇、村两级集体所有制为主,以工业为主、尤其以非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与城市企业、科研单位有着紧密联系,以市场调节为主。与之相对照,温州模式是一种以家庭工业为主的市场型乡镇企业模式。它依托小城镇,以个体经济为主体,以日用小商品生产为主导、兼营门类齐全的社会化服务业,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来联结生产循环过程。不论采取何种模式,乡镇企业的发展都打破了农村原来单一的种植业结构,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巩固。凭借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工业已形成城市工业以外的门类相当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构成了我国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到1984年,乡镇企业达到606。52万个,其中户办、联户办的企业占69。3%。乡镇企业总收入为1537。08亿元,比1983年增长65。5%。1985年,户办、联户办的企业又增加了600多万个,乡镇企业总收入比1984年增长66。9%。1986年,乡镇企业总数中户办、联户办的企业占到88。6%,乡镇企业总产值比1985年增长29。8%。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达到53。8%,占据了农村的“半壁江山”。农村工业借助乡镇企业的力量获得了初步发展。1984年,乡镇企业中乡镇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79。3%,职工数达到70。2%。乡镇工业企业总产值由1983年的757亿元增长到1988年的4529亿元,在乡镇企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三分之二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仍然以国有经济为主体,而国有经济仍以发展重工业为主。随着轻工业需求的增加,农村工业靠近农副产品原料产地的优势发挥出来,农村工业产值构成发生了变化。农村工业产值中轻工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48。8%上升到1987年的52。9%,其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发展较快,占农村轻工业产值的比重由48。5%上升到60。9%。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我国经济出现明显过热现象,引发了一些新的经济社会问题。为此,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国民经济由此进入“治理整顿”阶段。中央虽然要求乡镇企业要在治理整顿中稳步发展,但乡镇企业的发展还是受到了明显影响。

1989—1990年,乡镇企业的个数、职工数都出现了下降,乡镇企业总产值也处在低水平增长阶段。这一时期,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在产业结构方面同构化日益明显。80年代末,农村工业中的纺织、食品、机械三大行业,与国有工业的结构相似系数达到0。985,农村工业面临的竞争加大,进一步发展的难度增大。

1992年,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确立为改革的目标,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展乡镇企业的意义在中共十四大上得到了充分肯定:它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因此,今后要“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这一年的3月,国务院批转了农业部《关于促进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报告》,拉开了乡镇企业第二次大发展的序幕。

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我国农村工业化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一条分散的发展道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是最形象的描述。凡是乡镇企业发达的地方,几乎是每个乡村都有工业,依附于政府行为的村办工业如此,以利润最大化为基本目标的私人企业也同样如此。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其在规模、经营机制、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来。这促使乡镇企业必须在制度上寻求突破,以突破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对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明确指导:要通过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企业集团,进一步搞活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要围绕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继续组织实施“星火计划”,大力开发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成果,不断提高企业素质;积极支持外向型企业发展,让更多的乡镇企业享有自营进出口权;要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适当集中,发挥企业群体优势;加快中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

到1995年,乡镇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到近300万家,全国性乡镇企业集团发展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