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所说的〃战栗〃,并不是只在那些特殊天分的人身上才能发生的。我年轻时,曾看过黑泽明导演的一部名叫《活下去》的影片。大致的情节是,主人公是个五十岁左右的地方公务员。他过着惰性的生活,平平淡淡地处理每天的工作。
就是这样一个人,一天,突然宣告他得了癌症。一段时间他陷入绝望的深渊,但不久,他决心采取真正的生活道路,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贡献给居民期望已久的公园的建设。
对于《活下去》的主人公来说,癌症的宣告,就是他〃战栗〃的瞬间。这的确是不幸的,但是假如没有这次〃战栗〃,那么他的人生恐怕将是以无为徒食、毫无意义而告终吧。
〃战栗〃会使任何人在使命这块原野上发出生机,它就是蕴藏着这样一种起爆的力量的。
浮士德还说过:〃如果在自然面前,以一个男子汉的身分站立起来,那就会感到真正作为人的活着的意义〃(悲剧第二部第五幕·深夜)。
人生有各自的使命与命运。在这个人生激流中,就应当作为一个独立的男子汉毅然站立起来。假如只是让宿命牵着走,就只能成为软弱的〃丧家犬〃式的一生。浮士德号召人们绝不能如此,要顶着风浪毅然独自站立起来,下定决心像个男子汉那样生活下去。
浮士德还这样说:
〃为了完成前所未有的这个工程,只要有使用千只手的唯一的精神就足够了〃(同前书)。
《浮士德》中另一个登场人物,也倾吐了相类似的意见:
不要堡垒,不要城墙,每个人自己只靠自身的力量。
屹立到底的坚垒,只存在于男子汉的钢铁一般的意志当中。
(悲剧第二部第三幕·浓荫之森)
这些都是在说明:执著的意念是如何的有力和它的重要性。
我曾对某一有识之士所说的话深为感动。他说:〃你要左右事业,不要被事业左右你。〃不管是事业也好,什么也好,对于整个人生,决定它终幕的胜利的,并不是环绕自己周围的环境或条件,而是自己心中的执著意念和牢固的自信心。歌德将它称为〃唯一的精神〃〃男子汉钢铁一般的意志〃,这恐怕是适用于古、今、东、西的真理吧。
真正能说明精诚的一念的例子,可举出年轻时的丰臣秀吉的有名的〃三天完工〃的轶事(《新书·太阁记》,吉川英治著,讲谈社版)。织田信长所居的城堡——清洲城的城壁,遭风雨的侵袭,塌陷了六十多丈。但是,它的修复工程,虽开工了二十天,几乎没有多少进展。
工程迟迟不进,实际是因为掌管工程的官吏,企图反叛,故意拖延所致。看出这个内情的藤吉郎①故意接受挑战,请求织田信长将工程交他掌管。但是,那些工匠头目们,都是老于世故的,而且掌管工程的前任官吏答应如果使工程拖延下去则奖给他们金钱。所以阳奉阴违,迟迟不动。于是秀吉设宴,向他们不慌不忙地说道:〃有的诸侯国兴盛起来,有的灭亡了,这些你们都目睹得很多了。亡国后民众的惨状你们也是知道的。(中略)……实际说来,国的兴亡并不取决于城池。——那么,说到底究竟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你们。领民就是石壁,是城墙、是城壕!——你们修这座城,也许你们认为这是在修别人家的墙,那就大错特错了。你们是在修筑保护你们自身的工事的呀。……〃
①藤吉郎——即丰臣秀吉,他早年曾自称木下藤吉郎。
他的这一声泪俱下的请求,丝毫也不带粉饰,在工匠的头目们之间,传出了呜咽声,他们扔掉酒杯,立刻去赶工程,藤吉郎也浑身泥水地夹杂在他们中间劳动,突击的结果,城壁果然如藤吉郎所应允的三天之内就修好了,保证了清洲城的安全。
藤吉郎这种忠心耿耿为领国的安全着想、为领民着想的一念,终于融化了工匠们冰冷了的心。
可以这样说:人的、尤其是领导的决心和一念之诚,肉眼是看不见的,不,正因为肉眼看不见,才真正是决定一切事物的成否、胜败的真谛。精诚的一念,就会成为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大的因素,如果在这点上出现问题,那么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三日完工〃的故事,告诉我们极其微妙而关键的、而且是致命的、截然不同的二条道路的道理。我们应该注意的、并坚持到底的,正是那种〃唯一的精神〃和〃铁一般的男子汉的决心〃。
女性的成分的价值
浮士德是男性,但根据他的生活道路,也应看到他的女性成分的伟大性,它也是这部诗剧的重要组成要素。
构成《浮士德》第一部中心的是可爱的少女玛甘泪的悲剧。浮士德爱上了玛甘泪,而玛甘泪也把身心全献给了对浮士德的爱。这样,她虽获得了爱的幸福感,但她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极其巨大。由于她和浮士德的恋爱,使她的母亲、哥哥和自己的婴儿都死掉了,而玛甘泪本人也落得个化为刑场之露。
据一般的看法,据说在这一玛甘泪的悲剧中,浓重地反映了歌德年轻时的恋爱经历。年轻的歌德,在斯特拉斯堡读书时期,曾经和距斯特拉斯堡不远的郊区、一个农村里的牧师女儿弗里德里克相爱。根据他这次经验喷溢而出的爱的表现,加上他在那次读书时结识的朋友赫尔德对他的激励,使他的诗思泉涌,连续发表了许多新诗。但是,从另一面说,年轻的天才般的心灵所充溢的力量,不允许他满足于这种牧歌式的爱的小天地里。
最后多半是一种必然的破灭结局,歌德伤害了清纯无垢的弗里德里克,将她抛弃了。但是,这种使一个美丽少女内心深处刻上难以治愈的伤痕这件事,作为一种罪责感,深深残留在歌德心底,经常出现在他以后的作品当中。据说《浮士德》中玛甘泪的悲剧,就是它的表现之一。
这件事的真伪姑且不谈,总之,虽然浮士德一方面深为自己的罪责所苦恼,但他却不顾玛甘泪在狱中不断呼喊〃亨利、亨利〃的叫声,开始走向新的世界。他已经扬弃了小市民性质的恋爱这种〃狭小的天地〃,奔向了足以满足男子汉夙愿的国家大事这一〃广大的天地〃。
如果这部作品只在这个倾向中告终,那么《浮士德》无疑将成为一部只描写男性原理的作品。假如那样,这部作品虽然写出了〃强韧〃的一面,但却必然会失去〃柔情〃或〃情味〃。
事实上,也的确有的评者认为浮士德很像希特勒那样权力意志的化身。
但是,浮士德固然具有这样一个侧面,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使浮士德改变形象的作者的构思:浮士德最后双目失明而死,而救济他死后灵魂的,正是赎罪之女玛甘泪这样一个〃女性的成分〃的象征。
《浮士德》的结尾,用下述的〃合唱〃来结束。
死亡的事物一切都是比喻。
没有达到的,在这里如愿以偿,难以明言的,在这里成为事实,都成就了。
永远的女性,向高迈的苍穹,引导着我们。
(悲剧第二部第五幕,山谷、树林、荒凉的场所)
这个〃永远的女性〃,另外的译者将它译为〃永远女性的成分〃。关于它的思想内容,历来有种种不同的议论:与男性的行动原理相对立的女性的爱护心、与能动相对立的受动、与意志相对立的包容等等——总之,假如失去了这种〃女性的成分〃,那么我们的人生或世界的完成与完结,就可能都不存在了。
歌德重视调和或均衡的这种立场,在他向一个友人无心说的话中,也流露得十分清楚:
〃你说你谴责女性,自己总是在从男性到男性当中摆来摆去。你不应该非难女性,女性是寻求不摇摆的男性的〃(《精力充沛地生活下去》,手冢富雄著,讲谈社版)。
从这段话中,也可以看出歌德的阔大深厚的胸怀。他对女性丝毫没有恶意的嘲讽,而是以极大包容来对待她们,并敦促男性保持男性的特色。真使人感到他那温厚的人生态度。
我曾经听人讲过这样的事:青年们在面临生死的临界状态下,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在头脑中浮现出母亲的形象来。说到战争,可以说,那就是男性原理最具有恶魔性质的典型表露。
在被迫落入无以自拔的状态中,不期而然地都会在头脑里想起母亲,这和歌德所说的〃女性的成分〃联系在一起来考虑,这的确是件很值得发人深思的事实。
〃实践〃才是人生的真谛
在《圣经》的〃约翰福音〃的开头有这样有名的一句:
〃太初有言,言与神同在,言就是神。〃可以说这是《圣经》中极其重要的一句话。
在《浮士德》开头,有一个场面描写浮士德正在将拉丁语的《圣经》这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