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88年(九十三岁)
《儒学发展的新阶段——道学》刊于《文史知识》1988年第6期;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89年(九十四岁)
《对孔子所讲的“仁”的进一步理解和体会》刊于《孔子研究》1989年第3期;《洛学与传统文化》由求实出版社出版。
1990年(九十五岁)
写成《纪念新文化运动》、《毛泽东诗词所表现的境界》、《为蔡仲德教授命字“环中”说》;11月26日20时45分,先生心脏停止跳动,这位现代中国的一代大哲安然地离开了这个纷扰多变的世界。
思辨妙语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冯友兰的座右铭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理想人生》“《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人之所以为人者,即人之有人心。
——《理想人生》“孟子哲学”
各人有各人的境界,严格地说,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每个人都是一个体,每个人的境界,都是一个个体底境界。没有两个个体,是完全相同底,所以亦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
——《理想人生》“境界”
人所实际享受底一部分底世界有小大。其境界高者,其所实际享受底一部分底世界大;其境界低者,其所实际享受底一部分底世界小。公共世界,无限的大,其间的事物,亦是无量无边的多。但一个所能实际享受底,是他所能感觉或了解底一部分底世界。
——《理想人生》“境界”
人在宇宙间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个人的力量所不能控制的。既然个人不能控制,那就顺其自然,而只做个人所应该做的事。
——《理想人生》“《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学问、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谓立言、立功、立德。而所以成功的要素亦有三:才、命、力,即天资、命运、努力。学问的成就需要才的成分大,事功的成就需要命运的成分大,道德的成就需要努力的成分大。
——《理想人生》“论命运”
唯立志为圣贤,则只要自己努力,一定可以成功。圣贤是道德的最完成者。普通人以为圣贤需要特别的在事功文学方面的天才,那是错误的。孔子和孟子的成为圣贤,和他们的才干没有关系。王阳明并不因为他能带兵而成贤人。
——《理想人生》“论命运”
因为它是廓然大公底,所以亦无所偏倚,无所偏倚谓之中。因为它无所偏倚,所以遇到事物,当喜即喜、当怒即怒、当哀即哀、当乐即乐。
——《理想人生》“致中和”
知道事物变化的常理,人的思想就明智,明智的人就得以避免偏见;没有偏见,人的思想才能全面;思想全面才能胸怀广阔;胸怀广阔的人得见真理;得见真理的人将持续不败,终身也不会跌倒。
——《中国哲学简史》“自然的不变规律”
所谓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就是在他的社会地位里所应该做的生活。照旧时说法:就是为臣要尽忠,为子要尽孝。照现代的说法:就是每个人要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他应该做的事。圣人也不过做到了这一点。
——《理想人生》“儒家哲学之精神”
要站在一切不同之上而有超越之观感,切不可站在自己的观点之上而权衡其他的一切。假如一个人没有超越感,则必以为自己是绝对的,而别人的见解和自己不合之处,便以为是错误的。
——《理想人生》“中国哲学与民主政治”
一个社会之能以成立,全靠其中底分子的互助。各分子要互助,须先能互信。
——《理想人生》“存诚敬”
在事业方面,(成功)并非一人之力所能达成:一、需要有许多人帮忙合作;二、需要与别人竞争。
——《理想人生》“人生成功之因素”
《周易》乾卦的《文言》说:“修辞立其诚。”我们说话、写文章都要表达自己真实的见解,这叫“立其诚”。
——《三松堂自序》“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诚的一意义是不欺。不欺有两方面,一是不欺人,一是不自欺。我们常说:“自欺欺人。”自欺欺人,都是不诚。所谓“不妄语”,即是不欺人;所谓“脚踏实地”,即是不自欺。
——《理想人生》“存诚敬”
诚与信有密切底关系。我们常说诚信。信与诚都有实的性质,我们说信实,又说诚实。所谓实者,即是没有虚假,即是无妄。若对于信与诚作分别,说信则注重不欺人,说诚则注重不自欺。不欺都是实,所以信曰信实,诚曰诚实。
——《理想人生》“存诚敬”
道德上之所谓“和”,正如知识上所谓“通”。科学上一个道理,若所能释之现象愈多,则愈真;社会上政治上一种制度,若所能满足之欲愈多,则愈好。
——《理想人生》“中和与通”
各种要求的满足,在恰好处是中,不到恰好处,或超过恰好处,是过或不及。
——《理想人生》“致中和”
一个人的生理底、生理底要求,是多方面底。这各方面底要求,都要于相当程度内得到满足,然后一个人才能保持一个健全底身体、健全底人格。有许多生理底或心理底疾病,都是由于人的某方面底生理底或心理底要求,太被压抑所致。这是我们所都知道底。
——《理想人生》“致中和”
人们每天都需要吃饭喝水,因此,吃饭喝水成为人类的日常活动。它们如此重要,又如此寻常,成为人人不能离开的事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人际关系和道德也同样是不能须臾离开的。
——《中国哲学简史》“庸”与“常”
别人批评自己,自己不应因为被批评而难过,而愤恨,至多报以批评就可以了,或者“一笑了之”。此等“一笑了之”,就是幽默感。
——《理想人生》“中国哲学与民主政治”
我引用荀子的说法,认为哲学家们各有所“见”,也各有所“蔽”,他们的“见”和“蔽”是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有“见”,也往往为其“见”所“蔽”。
——《三松堂自序》“20年代”
凡是能使某种事最成功底办法,都是人人可行底办法,因为是人人可行底办法,所以是平常底办法。照所谓聪明人看起来,这些办法,都是迂曲拙笨底。他们都好求直捷巧妙底办法。但是所谓直捷巧妙底办法,大概多是“行险徼幸”底办法。其办法虽似巧而却不能成事。用不能成事底办法办事,必致弄巧反拙。而似乎是拙笨底平常办法,虽似拙而却能成事。
——《冯友兰谈哲学》“道中庸”
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识。”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仅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死读书的人就是书呆子。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
——《哲学的精神》“我的读书经验”
名人点评
冯先生是一个运用语言的大师,在以白话与哲理文章方面,其才能可以说是冠绝一时。冯先生的书特别好读,已是学者的公论。因此,读冯先生的书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哲学的精华,而且可以学会做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李慎之
“西学东渐”以来,中西哲学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当代中国哲学界最有名望的思想家是熊十力先生、金岳霖先生和冯友兰先生,三家学说都表现了中西哲学的融合。唯有冯友兰先生的哲学体系可以说是“中”、“西”各半,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中西结合。
——国学大师 张岱年
冯友兰先生胸怀宽阔,涵养有素。他既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也能容忍不同的意见。
——著名哲学家 张岱年
芝生先生走过了九十五年的漫长的人生道路。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有阳关大道,也有独木小桥,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然而芝生先生以他奇特的乐观精神和适应能力,不断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忠诚于自己的学术事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终于走完了人生长途,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我们可以说他是晚节善终,大节不亏。
——北京大学教授 季羡林
冯先生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启发了我对此生生存目的的认识和追求。只有将自己与自然相混同、相参与,打破物我之间的隔阂,与自然对话,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