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冯友兰人生智慧书-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想人生》“中和与通”

看一幅油画,如果画家忽略了其中的几何平衡,我们就会感到很别扭;用吉他弹奏,如果找不准位置,错位的弦发出的音,听来就会特别刺耳;欣赏一个雕塑,如果雕刻者遗忘了合理的比例,看起来就会显得极为怪异……这就是毕达哥拉斯的和谐理论:“和谐就是一切”。

“和谐”无疑是人人都期望实现的一个目标,就像人们总是希望每个事物都能达到最完美的“黄金比例”一样。但真正的和谐就和真正的自由一样,是一个永远无法企及的梦,人们所能实现的只可能是相对的和谐。

毕达哥拉斯追求的是数的和谐,更多的哲学家追求的则是社会的和谐,冯友兰先生亦属此列。他期望每个人的生活能更幸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更融洽、纷争不断的社会能更祥和,就像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那样。虽然他和马克思一样,都不能看到远大理想实现的那一天,但还是提出了通往那种理想社会的途径。冯老说:“如要个人人格,不致分裂,社会统一,能以维持,则必须于互相冲突的欲之内,求一个‘和’。‘和’之目的,就是要叫可能的最多之欲,皆得满足。”

然而,欲望无边,想要得以最大限度的满足,难于登天。因而,人们可以做的,便是在不妨害别人的基础上,追求自己的欲,必要的时候最出适当的让步,以换取“和”。很多时候,这种表面看来的退让与无争,换来的可能是更大的收获。

在风景如画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年轻的海洋生物学家布兰姆做了一个观察实验。这天,他潜入深水以后,看到了一个奇异的场面:一条银灰色的大鱼离开鱼群,向一条金黄色的小鱼快速游去。布兰姆以为,这条小鱼已在劫难逃了。然而,大鱼并没有恶狠狠地向小鱼扑去,而是停在小鱼面前,平静地张开了鱼鳍,一动也不动。那小鱼见了,便毫不犹豫地迎上前去,紧贴着大鱼的身体,用尖嘴东啄啄西啄啄,好像在吮吸什么似的。最后,它竟将半截身子钻入大鱼的鳃盖中。

几分钟以后,它们分手了。小鱼潜入海草丛中,那大鱼则轻松地追赶自己的同伴去了。在这以后的数月里,布兰姆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观察研究,他多次见到这种情景,经过一番仔细的观察,布兰姆认为:小鱼是“水晶宫”里的“大夫”,它是在为大鱼治病。

鱼“大夫”身长只有三、四厘米,色彩艳丽,游动时就像条飘动的彩带,因而当地人称它为“彩女鱼”。它喜欢在珊瑚礁或海草丛生的地方游来游去,那是它开设的“流动医院”。栖息在珊瑚礁中的各种鱼,一见到彩女鱼就会游过去,把它团团围住。有一次,布兰姆发现,几百条鱼围住了一条彩女鱼。这条彩女鱼时而拱向这一条,时而拱向另一条,用尖嘴在它们身上啄食着什么东西。而这些大鱼怡然自得地摆出了各种姿势,有的头朝上,有的头向下,也有的侧身横躺,甚至腹部朝天。这多像个大病房啊!

布兰姆把这条彩女鱼捉住,剖开它的胃,发现里面装满了各种寄生虫、小鱼以及腐蚀的鱼虫。为大鱼清除伤口的坏死组织,啄掉鱼鳞、鱼鳍和鱼鳃上的寄生虫,这些脏东西又成了鱼“大夫”的美味佳肴。这种合作对双方都很有好处,生物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共生”。

更有趣的是,小小的彩女鱼在与凶猛的大鱼打交道时,不但没受到欺侮,还会得到保护呢。布兰姆对几百条凶猛的鱼进行了观察,在它们的胃里都没有发现彩女鱼。然而,他却多次看到,一旦敌害来临,大鲈鱼自身难保时,它便先吐出彩女鱼,不让自己的朋友遭殃,然后逃之夭夭,或前去对付敌害。

这便是典型的“和”,凶猛的大鱼虽以小鱼为生,却从不吞食这些能为它们治病的彩女鱼。自然界尚且如此,有思维的人类更应以此为鉴,在纵横交错的利益相关中,努力寻找一种可以和谐共存的方式,不仅能减少伤害,甚至还可能极大限度地接近和谐。对冯友兰先生而言,“道德上之所谓‘和’,正如知识上之所谓‘通’。科学上一个道理越能释之现象愈多,则愈真;社会政治上一种制度,若所能满足之欲愈多,则愈好。”

善用众力,事无不成

在社会中一人之生活,需用许多工艺之出产。所谓“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也”。

——《理想人生》“孟子哲学”

俗语有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中的各个行业,就像是生态环境中食物链的各个环节,始终是一环扣一环的,一旦其中的一个行业出现空缺,整个社会便会如缺掉一环的食物链一样,陷入混乱之中。

这是一个世人皆知的道理。冯友兰先生曾就此特别举例说明过:拿一个戏曲学校作为比喻吧。一个戏曲学校里边有学生,有教师,还有一些管理服装道具之类的人。学生之中,可能出来一些优秀的演员,但不一定将来都是优秀的演员,优秀的演员就像大文学家、大学问家,不是专靠学校培养就能出来的。还有教师,教师能教学生演戏,可是他自己未必能演。在大学的哲学系中,学生中可能出些哲学家,但是不一定。哲学教授就只是哲学教授,他们能教学生,但自己未必是哲学家。这不仅哲学系是如此,各系都是这样。历史系未必能够出司马迁,文学系未必能够出李白、杜甫。像这些特殊的人,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一个剧团中,管理服装道具也是一种专门的知识。在一个戏曲学校中,也需要传授这种知识,培养这种人才。他们未必都能演什么戏,但是要知道演什么戏用什么道具;他们未必能演一个角色,但是他们要知道在什么戏中什么角色要穿什么服装。这些知识,看起来很琐碎,但是没有这些知识就不能演戏。这种人好像是无关紧要,其实没有他们戏也是演不成的。就好像一架机器上的螺丝钉一样,螺丝钉虽小,但是没有它机器就不能开动。所以机械厂里也得制造螺丝钉。

确实,整个社会就像一部大的机器,各个不同的行业,就是机器上的不同部件,只有在部件齐全且正常的情况下,社会这个机器才能正常地动作。了解了这一点,方能清楚地看到个人所处的位置。人们的生活,时刻都是与社会相关的,也就是与他人相关的,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在社会中一人之生活,需用许多工艺之出产。所谓“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也”。必自为而后用之,乃不可能之事。故必分工互助。治人者,治于人者,其所事虽不同,要皆互相需要,彼此皆不可以相无也。

身边的每个人、每个行业,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而,无论何时,都不要站在与别人的对立面上,那样只会陷入致命的“囚徒困境”之中。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渔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要了一根渔竿,然后两人就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就连鱼带汤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渔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看到不远处那蔚蓝色的海洋时,他连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还有一对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渔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业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同样是一篓鱼和一根渔竿,前面的两个人饿死了,后面的两个人不仅摆脱了困境,还因为这两样东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真可谓是天差地别,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合作。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篱笆三个桩”,还是源于西方文化的“木桶定律”,无不是用最生动鲜明的方式,证明一个道理:一个人在社会中不能孤立生存,只有在获取别人帮助的同时帮助别人,才能互惠互利,让人生避免“捉襟见肘”的尴尬。

大独必群,做一个社会的人

个人只有在社会之中才能存在,才能发挥他的作用。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说,如果把人的一只手从他的身体分开,那只手就不是一只手了。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