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粗活”,成了“急就篇”。
显然,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只有经过精雕细琢,才能产生好的作品。与那些平均一年一部著作问世的学者相比较,冯友兰先生绝对算不上高产,甚至可以用低产来形容。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三史六书”,其实是同一思想体系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他用了一生的时间来研究中国哲学,最后形成了不可跨越的哲学体系。慢工出细活,在他身上得到了最佳的诠释。
做学问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远离浮躁、静下心来的沉着。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的却少之又少。
日本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位非常厉害的剑手:宫本武藤和柳生又寿郎,而柳生又寿郎正是宫本武藤的弟子。
年少时的柳生又寿郎放荡不羁、行事乖戾,父亲苦口婆心地劝他专心练剑,他不仅不听,还接二连三地犯错,父亲一怒之下就把他赶出了家门。柳生又寿郎为此愤愤不平,他下决定一定要成为一名非常了不起的剑手,回来击败父亲,到时父亲就再也不会看不起自己了。于是,他找到了当时最负盛名的剑手宫本武藤,想要拜在他的门下学习剑术。
宫本武藤见柳生又寿郎资质不凡,便决定将其收入门下。柳生又寿郎听了非常高兴,立刻急切地问宫本武藤:“师父,假如我尽全力学习,大概要多少年才能成为一流的剑手啊?”
宫本武藤回答说:“需要用你剩下的全部余生去学习。”
柳生一听,急了:“可是我等不了那么久啊,只要您肯教我,吃再大的苦我也不怕,最少需要多长时间呢?”
宫本武藤犹豫着说:“如果这样的话,可能也需要十年的时间。”
柳生又寿郎听了还是不满意,焦急地说:“家父已经一把年纪了,我必须要在他有生之年,让他看到我成为一名一流的拿手。十年的时间未免太久了,如果我加倍努力学习剑术,需要多久啊?”
宫本武藤听了他的话,缓缓地说:“也许需要三十年。”
柳生又寿郎急得快要哭出来了,说:“那如果我夜以继日地练习呢,又需要多长时间?”
宫本武藤还是不急不慢地说:“可能要五十年,又或者这辈子都没有希望成为一流的剑手了。”
柳生又寿郎越听越不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我越是尽力,所需的时间就越长呢?”
“欲速则不达,”宫本武藤说,“学习剑术讲求自然、平和,一旦急功近利就偏离了剑术的大道,所需时间也就会越久。”
柳生又寿郎这才恍然大悟。从此,他再也不提成为一流剑手的事情了,只是跟随师父潜心学习。数年之后,终于成为一名和师父齐名的剑术高手。
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只会导致最终的失败,我们不妨放远眼光,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自然会水到渠成,达到自己的目标。做学问绝对不是一件轻松活儿,必然会经历一个痛苦挣扎、奋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如同破茧成蝶的过程,必须一步步地慢慢来,才能化身为翩然飞舞的蝴蝶,才能收获自己想要的真知。宋朝的朱熹就曾以十六字真言来劝诫急于求成的人们: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
学而知不足,心才会丰盈
人在学问途上要知不足……学力越高,越能知不足。知不足就要读书。
——《理想人生》“《宗璞小说散文选》佚序”
“满招损,谦受益”是圣古先贤留给后人的一句可以千年不变的箴言。在漫漫人生长途中,一个人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学习呢?那就是必须每时每刻都保持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只有虚怀若谷,一个人的内心才能不断吸纳知识,才能不断进步。
冯友兰先生便是一个始终秉持着谦虚的精神面对学术的人。面对广博的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他从未为自己所了解的东西而满足,反而是一种永不知足的心,让他不断地走向更为广阔的哲学世界。于是,他成为了了解中国哲学不可跨越的人物,他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容忽视的哲学家。正如他自己所说:“人在名利途上要知足,在学问途上要知不足。在学问途上,聪明有余的人,认为一切得来容易,易于满足于现状。靠学力的人则能知不足,不停留于现状。学力越高,越能知不足。知不足就要读书。”这便是他学术成功的动力。
然而,世间总有一些无知的趾高气扬者,他们自以为“天下无敌”,到头来却也不过是只一捅即破的“纸老虎”而已。
一个博士被分到一家研究所,在那里,他学历最高。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两旁,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渔竿,伸伸懒腰,“噌、噌、噌”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珠瞪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噌、噌、噌”从水上飘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啊!
过了一会儿,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噌、噌、噌”飘过水面上厕所去了。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云集的地方?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上厕所非得绕10分钟的路,而回单位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博士把学历看得高过一切,他甚至以为学历高的自己是无所不能的,所以才在两位学历比自己低的人面前闹了笑话。其实,他哪里知道,学历并不代表一切,只有学习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而这种能力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谦虚。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就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
江西有个名士,常常说自己学识渊博,天下无人能及。后来,听说杨万里很有名,很不服气,便写了一封信,说要亲自到杨万里的家乡——吉水来拜见他。杨万里早就听说此人骄傲得不得了,就给他回了一封信,说:“我很欢迎您的到来,冒昧地向您提个请求,听说你们家乡的配盐幽菽非常有名,很想亲口尝尝,请您来时顺便捎带一点。”
名士拆信一看,一下子愣住了,什么是配盐幽菽呀?从未听说过。他想了很久,也想不出个结果,他又不好意思去问人,只好在街上乱找,但仍然一无所获。后来,他只好空着手来到吉水。见到杨万里后,他寒暄了两句就问:“您说的配盐幽菽我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实在抱歉!”
杨万里听了哈哈大笑:“你们那里家家户户都有啊!”说着,他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韵略》,翻开其中的一页。名士一看,上面清楚地写着“豉,配盐幽菽也”一行字。他这才明白,原来配盐幽菽,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豆豉啊!名士看了非常惭愧,他这才明白自己平日读书太少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了。
世间之人,谁都没有骄傲的资本,即使博学如冯老也一样。只有保持知不足的“空杯”心态,才能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和智慧;必须时刻保持虚怀若谷的状态,才能将虚空的心越填越满。
吾爱真理,故愿为之质疑权威
在经学时代,儒家已定为一尊。儒家的经典,已变为“经”。要推倒“经”的权威,那是他连想也没有想到的。
——《三松堂自序》“30年代”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面对众人的指责如是说。他自17岁开始,便拜师于柏拉图门下学习。在长达二十年的学习生涯中,亚里士多德一直以崇敬的心态面对柏拉图,他还曾专门写过一首赞美柏拉图的诗:“在众人之中,他是惟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他对老师柏拉图的情义可见一斑。
然而,即便德如此崇敬柏拉图,在面对老师的错误和缺点时仍能勇敢地指出来。于是,有人指责他背叛了老师他,故而才有了他那句“更爱真理”的名言。这是人理性反思的结果,也是人摆脱本能状态走向智慧的一种姿态。
专门以哲学为研究对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