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五十三章 西藏塔王
白居寺位于江孜县城东北隅,拉萨南约230千米处,距日喀则东约100多公里,海拔3900米,始建于1418年,由一世班禅克珠杰主持修建。古刹掩隐在宗山之下,是江孜平原上一颗光彩夺目的艺术明珠。寺庙全称“吉祥轮上乐金刚鲁希巴坛城仪轨大乐香水海寺”,简称“班廓曲德”,意为“吉祥轮大乐寺”。
白居寺始建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历时10年竣工。它是一座塔寺结合的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塔中有寺、寺中有塔,寺塔天然浑成,相得益彰,它的建筑充分代表了13世纪末至15世纪中叶后藏地区寺院建筑的典型样式,也是唯一一座完整保存到今天的寺塔,用有具纪念碑性质的大型建筑群,因而有西藏塔王之称。
由于白居寺是在西藏各教派分庭抗礼,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建立的,因此它是西藏少见的集噶丹、噶举、萨迦、宁玛四大派于一体的寺院,每个教派在此寺内都拥有五六个“扎仓”(僧院)。该寺现有16个扎仓。这使它在西藏佛教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
寺内的措钦大殿已经有差不多500多年的历史了。经堂的正殿供奉三世佛,它的两侧还有东、西净土殿。因为要兼容花、白、黄三教,因而全寺塑像的风格也不同于别处,此殿表现最为明显。经堂西北有一尊强巴佛的鎏金铜像,高有8米,据说是用14000公斤黄铜铸成的。
殿高3层,底下是48根立柱的大经堂,立柱上挂满了年代久远的丝织唐卡佛像。措钦大殿的二层是拉基大殿,全寺最高级别的“拉基会议”就在这里举行。周围还有几间佛殿,觉登殿里的一尊直径3米的立体坛城与东厢殿里的文殊菩萨和十八罗汉塑像,都已经有500年的历史了。在三层,有座叫夏耶拉康的佛殿,殿内的坛城壁画颇有名气,六菱圆形的莲花藻井也属罕见。
白居寺旁的白居塔有“十万佛塔”之美誉,它的正名叫“菩提塔”。藏语称这座塔为“班廓曲颠”,意为“流水漩涡处的塔”,这流水便是日喀则地区的年楚河。白居寺就是因为这座佛塔才格外富有魅力。这可不是普通的佛塔!是由近百间佛堂依次重叠建起的塔,人称“塔中有塔”。
塔有九层,高达32米多,有77间佛殿、108个门、神龛和经堂等,在中国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珍品。殿堂内绘有十余万佛像,因而得名十万佛塔。塔内另有千余尊泥、铜、金塑佛像,堪称佛像博物馆。从塔西的入口进去可以沿楼梯一直上到塔的顶端,如果找不到上去的楼梯,最好四下转转,有的的确是比较隐蔽。
第五十四章 太原双塔
在山西为数众多的古塔中,太原双塔的地位毋庸置疑。
从公元1612年双塔中的新塔宣文佛塔建成,“两峰插天”的双塔便为世人所瞩目,被誉为“晋阳奇观”。历代的地方志书都把“凌霄双塔”作为古太原城的八景之一,其影响之大甚至使其寺院的本名“永祚寺”也鲜为人知,直被“双塔寺”所取代。
太原双塔的特异之处更在景色之外,它矗立于出世的佛家与尘世的喧闹间,形成一种独特的存在。事实上,同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高度、外形都极为接近,相距不过50米的双塔,负载着的是完全不同的使命。创建于先的文峰塔,是“起自堪舆家言”的风水塔,是地方士绅为补辅该地的地形缺陷,振兴地区文化的一标志性、欣赏性建筑。它的造型虽然取之于佛教的浮图,但是,与佛门没有丝毫的关系;而继建于后的“舍利塔”——宣文佛塔则是佛门的圣物,是供奉佛舍利、藏佛经,受佛门弟子瞻仰、顶礼膜拜的宗教建筑。
近在咫尺,本质却相去甚远,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却又并存不悖,这与建城2000多年来,大部分时期处于各民族文化习俗交流前沿的太原城,是如此的相似。
塔,既是佛教圣者的纪念物,也是佛教建筑中的一种形式。但在16世纪的中国,又出现了一种与佛教没有本质联系的“风水塔”,这种塔根据传统的阴阳风水学说而建,以改变一个地方的风水,弥补当地在山川地形上的不足。风水塔仅是取塔的建筑形式而已,与佛教并没有联系。太原双塔中的文峰塔正是这样一座风水塔。
而要细究文峰塔的出现,则要从千年前说起。《宋史》中记录宋太宗平北汉后,有一句简简单单的“即命纵火”,却是太原城2000多年历史中的最大转折点。宋太宗火烧晋阳城的原因《宋史》中并没有交待,但从金人元好问的《过晋阳故城书事》中却可见端倪,“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没。”——汉唐时期,太原是有王者之气的风水宝地,而宋太宗要做的便是移除太原王气、破坏太原风水。
在明朝人的眼里,赵宋天子无疑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自宋以后,太原一扫汉唐雄风,人才凋零,后继乏人,尤其是明朝以降,更是人才稀少,在朝为官者凤毛麟角。这让明朝太原士绅们深为不安,改变风水成为了他们最终选择。
根据永祚寺碑记记载,按照风水家的解释,太原西北高于东南,“左痹不胜右”,所以“文明不开”、“其民挚悍”,因为“奎星”所处的方位地势较低,文运难以兴盛,必须在太原城东南一带建造高塔,才能弥补地形上不利于文化发展的不足,兴盛士风,多出读书人,也就是所谓的“开山川之形胜,创文运之兴盛。”
就这样,1599年,太原士绅推举傅霖为首事,集资在太原东南郝庄的向山脚畔兴建高度为54。6米的文峰塔,同时还依塔兴建了永明寺。
从现在的眼光看来,在南宋偏安之后,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或是历史的必然。让一座宝塔来背负繁荣文化的愿望未免过于迂腐,尽管万历本《太原府志》记载“建(塔)后三科两试,中五人或七人或十人,其兆足征也。”但却改变不了太原文化在明清的弱势。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主事人傅霖去世五年之后,他的孙子,山西历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傅山先生诞生了。
如果仅仅是文峰塔,恐怕很难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明朝末年,兴建文峰塔以改变文运已经成为一种风潮,仅在山西,河曲、榆社、临县、霍州、大同等地都兴建了自己的文峰塔,其中汾阳人朱之俊建造的文峰塔高达80米。
在文峰塔建成9年后,1608年,它的“姐妹塔”宣文佛塔开始修建。“双峰并峙”成为众多文峰塔中的佼佼者而名扬天下。
从文峰塔走到西北方向的宣文佛塔花不了一分钟时间,两者相聚不过46米。尽管两者一样是八角楼阁结构砖塔,宣文佛塔的高度也仅比文峰塔高两厘米。不过仔细观察却还是能发现其中的不同。东南方向的塔门上方“宣文佛塔”四字,明确地印证了其舍利塔的性质,塔身上环绕的“阿弥陀佛”字样也与文峰塔有着明显的区别。
据双塔文管所的工作人员介绍,尽管历代《太原府志》有不少关于双塔和永祚寺的记载,对于其初建却只有“郝庄建新塔”寥寥数字,最终确定其建设者则要依靠刹顶外壁上镂刻着的铭文。
把历史的时钟再次拨回到明朝万历年间。在文峰塔建成九年后,第十一代晋王朱敏淳有感于狭促简陋的永明寺与太原九边重镇的地位很不相称,决定邀请妙峰大师前来主持扩建永明寺。
作为明代中叶后的著名高僧,一生建设过许许多多寺庙、佛塔、桥梁的妙峰大师同时也一位杰出的建筑师。五台山规模最大的、始建年代最早的寺庙是显通寺,显通寺里那座令人叹为观止的铜殿就是妙峰大师用铜十万斤铸造的。万历九年,慈圣宣文李太后邀请妙峰大师为成婚数年无子息的万历皇帝办“无遮大会”求子,第二年八月,李太后身边的一个宫女为万历皇帝生下了明光宗朱常洛,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笃信佛教的李太后皈依妙峰门下。
69岁的妙峰大师来到太原后,做了太原永明寺的住持并总理扩建事务。而寺中的文峰塔在建成不久就开始向西北方向倾斜,因此,妙峰大师又建议晋王在文峰塔西北新建一座佛塔。四年后,佛塔建成,并募得舍利,藏于地宫,故称“舍利塔”。因为李太后出资佐助的缘故,所以,新塔用李太后的尊号命名为“宣文塔”。
然而,就在宣文塔落成当年,也就是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