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千步金沙并不只是白天很美,每临月夜,婵娟缓移,清风习习,涛声时发,其清穆景色更为诗意盎然。故有人曾将其与壮丽的朝阳涌日,合称昔陀山观绝。
十、光熙雪霁
光熙峰在佛顶山东南,一名“莲石花”、又名“石屋”。从远处望去,翠绿丛中,峰石耸秀,似莲花,如白雪积峰。
“光熙雪霁”指的是光熙峰的雪后景色,为普陀十二大景观之一。普陀山难得下雪,冬天显得宁静而奇妙。但如果你运气好,赶上一场大雪,登上佛顶山,俯瞰光熙峰,犹如碧玉塑就,银装素裹,千树万树梨花开,山色混一,海大低与冻云齐平。此时此景,你会觉得心清虑净,犹如身临洁白无垢的佛国净土,舒畅无比。
光熙峰的雪景,是不大容易见到的,但普陀是佛家圣地,佛门弟子常来常往,或常住静修.就有缘赏识普陀山的“雪霁’风光。
十一、茶山夙雾
茶山位于佛顶山后,自北而西,婉蜒绵亘。山势崆旷,中多溪涧。而每在日出之前,茶树林夙雾缭绕,时而如丝似缕,时而姻缊猕漫。此时此刻,如若身处其间,如梦如幻,令人通思无限。
古代普陀山没有居民,山中僧人自种自食,种茶是住山僧人的一项重要劳作。每到采摘季节,众僧一齐出动,山上立时出现一种“山山争说采香芽,拨雾穿云去路赊”(明·李桐诗句)的繁忙景象。
普陀茶山之茶,被人称作“云雾佛茶”,因为此茶树多为僧人所植,因而山僧谈论“茶山夙雾”也别具情韵。
十二、天门清梵
天门清梵,说的是普陀山最最东端梵音洞的景观。从法雨寺经飞沙岙,过祥慧庵,即为普陀最东部的青鼓垒山。青鼓垒插入普陀洋,想必是此地常为惊涛拍崖,潮声撼洞,昼夜轰响,宛如擂鼓,故又称“惊鼓擂”。在有鼓垒山东南端有一大然洞窟,洞岩斧劈,高有百米,峭壁危峻,两边悬崖构成一门,习称梵音洞。在普陀山众多历来被人们叹为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气势和陡峭危壁,为其他洞所莫及。梵音洞山色清黔,苍崖兀起,距崖顶数丈的洞腰部,中嵌横石如桥,宛如一颗含在苍龙口中的宝玉。两陡壁间架有石台,台上筑有双层佛龛,名“观佛阁’。凡欲观览梵音洞者,先要从崖顶迂回顺着石阶而下,然后来到观佛阁。据传在这里观佛,人人看到的佛都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随看随变,极其奇异。此地又为梵音洞观潮最佳处,佛阁下曲屈通大海,海潮人洞,拍崖涛声如万马奔腾,如龙吟虎啸,日夜不绝,闻之者无不惊心动魄。佛家信众至此,多喜在洞口膜拜,祈求见到观世音菩萨的现身祛相。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御书“梵音洞”额赐挂于此处。
第二十章 观音主刹普济寺
普济寺位于丽江城西六公里左右的普济山。普济寺随山就势,座西向东,建于普济山腰,高临丽江西坝子,从这里向东远眺,西坝子一览无余,东坝子隐约可见,丽江县城仿佛就在脚下。
普济寺是喇嘛教寺院,即藏传佛教寺院。喇嘛教分五大教派,即宁玛派,萨迦派,噶丹派和格鲁派。噶丹派后并入格鲁派,故除去噶丹派,又通称四大派。噶举派因起始阶段,该派僧人身穿白衣(后逐渐变成红黄相间),俗称白教。普济寺属于白教。滇西北共有十三个大寺,丽江境内有八个,而县城近郊就有五个,普济寺就是其中之一。
普济寺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据《普济寺大喇嘛记略》说:普济寺是普济村(普济山脚下)和氏一个叫典僧的人建的。自始建以来曾多次重新修理。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普济寺第四世活佛(也称大喇嘛)──圣露对正殿作过翻修,给正殿盖了铜瓦。圣露时期,普济寺香火最旺,寺院发展也最快,曾发展为拥有大小院落十三院的寺院,公房一院(即今大殿院),僧寺十二院。1989年人民政府普济寺划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房舍进行了翻修。
普济寺占地11400平方米,规模宏大,共有10殿、12楼、7堂等共200余间,中轴线上由南至北共有六进殿堂,分别是御碑殿、钟鼓楼、天王殿、大圆通殿、法堂、方丈室、功德殿。普济寺前有一莲池,名叫海音池,亦名放生池,建于明代,池上有桥三座,中间一座桥靠南的地方建有御碑亭,该亭为清雍正九年(1713)所建。
普济寺大门(又叫山门)前是一块两亩见方的场子,是过去喇嘛跳神的地方,大门宽敞高大,十分雄伟。左侧壁上镶嵌“普济寺”三个朱红大辽的大理石石碑。进了大门是一个小天井便是二门。二门是五间骑马楼,门楼上原塑护法神“大赫天神”,故二门又称“护法堂”;二门分正门和侧门,正门正对大门,上刻一巨大的“福”字,侧门两两相对;正门不常开,仅在有重大佛事时开启,平时开侧门,供人出入。二门挂一联,曰:“鹿樵经古松垂盖,鱼梵声稀石点头”。十分准确地概括了普济寺的风物景象。进入普济寺山门内,有明万历、清康熙时的御碑三块,正中一块记录了普济寺的历史沿革。沿南北中轴线上有一天王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进门迎面是一弥勒菩萨,佛像两旁有一幅对联“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腹可容容世间难容之事”,弥勒中间竖立着雍正手书白玉碑一块,碑文记载普陀山历史,碑面四周雕刻异常精致。弥勒菩萨后面的塑像是韦驮菩萨,手持宝杵,两旁的四大天王各自手持法器,维护法门。
进了二门,便是正殿院。正殿因上盖铜瓦,又叫铜瓦殿,是云南仅存无多的铜瓦殿之一,在省内外都小有名气。普济寺之所以闻名遐迩,与它不无关系。正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五间,进深五间(约二十五米见方):正殿为两层楼建筑,通高十二米,座基四米多,一共十六米多,由院中望去,殿宇高矗云天,显得宏伟高大,气势磅薄,殿宇上是鎏金的莲座宝顶,陪衬着古铜色的铜瓦,显得格外古朴庄重。
普济寺的主殿是大圆通殿,供奉的是观音菩萨,殿堂面宽七间进六间,黄琉璃瓦,殿前平台正中铜鼎,高约四米。殿内正中端坐着观音菩萨,高达8。8米,身旁站立着她的门徒善财和龙女。东西两壁各有16尊不同服饰、不同造型的观音菩萨,称观音32身,她们是:佛身、独觉身、缘觉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天王身、天王太子身、人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长者妇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夜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紧那罗身、摩睺罗迦身、人身、非人身。32身观音只能以整体形式供奉,不能单独出现。主殿旁边各有一个配殿,东配殿供奉文殊菩萨,西配殿供奉普贤菩萨,另外在法堂中还建有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萨。
正殿院两侧是厢房,南北相对。天井内靠护法堂一侧,一左一右有两棵虬曲苍劲的云南樱花(当地人称“海棠”),一人不能合抱,树冠遮天蔽日,据说是建寺初年栽的,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繁花时节,樱花盛开,满院彤红,如着胭脂。天井西北角还有一棵高大的桂花树,据说也是建寺初年所栽,枝繁叶茂,满树金黄,花香四溢,香透墙里墙外。除引以外,院内还有不少花木,真可谓“花木盈庭,香飘十里”了。正殿院正南面为今仅存的僧院,院内也栽了不少花木,有红梅,胭脂梅,十里香等等,繁花时节,红白相竞,清香溢,与正殿院相映成趣。僧院再南,有一山泉以石砌就一池,四周长满高大茂密的杂木林,荫蔽天日,池中泉水,晶莹洁净,丰水外溢,常年淙淙不绝,据说这里原为普济村村民祭天之所,是普济寺建成以后才让与普济寺的。
普济寺共历四代活佛:第一代叫“登僧”,即“典僧”;第二代叫“他虫“(一译“坦啬”)第四代叫“圣露”。前三代都是普济村人,只有第四代“圣露”出生于丽江黄山白华金龙村。四代活佛都姓“和”。四代活佛中,第四代“圣露”最为有名。普济寺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圣露”的缘故。
圣露生于1871年,祖父是清朝武举。圣露的经文佛学造诣很深,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爱国宗教人士。八年抗战期间,利用出外讲经说法之机,到处大讲“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