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哲学初步-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易经》作者通过“龙”从“潜”

    、“见”到“跃”

    、“飞”的变化,喻出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隐到显,由弱小到强大的发展过程。《易经》作者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还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

…… 133

    中国哲学初步721

    的逐渐上升的过程。 例如《艮》卦就以人体的不同部位来比喻说明这一点:“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艮其限,列其寅,厉熏心。”

    “艮其身,无咎。”

    “艮其脯,言有序,悔亡。”

    “敦艮,吉。”

    “艮”有极端注意之意。 “趾”是脚趾;“腓”是小腿肚;“限”是腰胯;“辅”是腮或头。《易经》作者以人的身体为喻,要人们密切注意事物的自下而上的变化情况而不失时机地采取行动以达到“吉”的效果。 这就直观地揭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再次,《易经》中还包含有发展变化是由矛盾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所引起的思想。在《乾》卦中,“龙”由潜于水底到飞跃在天,表明事物的发展由低级到高级而达到了顶点,再往前发展,必然要走向其反面,因此出现“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的结局。 这是说,“龙”飞至顶点,必然有所忧悔。 作者以此说明“穷则变,变则通”的道理,即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突破自身的限制,而向其反面转化。 这也就是“物极必反”。

    《易经》作者还通过阴阳剥复的规律来形象地说明“物极必反”的道理。 阴剥则阳复,但是,阴长到一定程度便又向其反面转化,这时又变为阳剥阴复。 比如一年中的四季变化

…… 134

    821中国哲学初步

    正体现了阴剥阳复的规律性。《易经》作者又看到这种阴剥阳复的转化有其周期性。《复卦》爻辞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这说明,《易经》作者试图在复杂多变的矛盾运动中探求和掌握事物阴阳剥复转化的周期和规律。 不仅如此,《易经》作者还进一步提出“无平下陂,无往不复”

    (《泰卦》)的论断,把矛盾转化、物极必反认作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法则。可见,《易经》中这些关于矛盾对立面转化的思想虽然是非常朴素和直观的,并且带有某种神秘性,但是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初期,我们的先人试图从自然现象和社会变革的复杂矛盾运动中探索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努力却是十分可贵的。 这些辩证思维的萌芽对于形成后来中国传统哲学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最后,《易经》中还包含有对主客观辩证关系的某些粗浅认识和关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萌芽。《易经》作为一部占筮用书,其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吉凶祸福、利咎否泰的问题。 上文我们曾看到,《易经》作者在占筮实践中初步认识到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及其对立面相互转化、“物极必反”

    的规律性。但是,他们对待占筮的结果,并不主张消极地坐以待毙,而是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 例如《履》封中,以人与老虎相遇可能出现的后果为例,形象地说明了人的主观努力的重要作用。“履虎尾,不咥人,亨。”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

…… 135

    中国哲学初步921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眇能视,破能履”

    ,是瞎了一只眼还自以为能视,瘸了一条腿还自以为能走的意思。 比喻对客观事物不作具体的分析而刚愎自用。 在这种情况下,踩到虎尾上必为虎所伤。“愬愬”

    即恐惧的意思。 清代焦循在解释这一卦时说:“居之以礼,行之以恭,恐惧戒惧如履虎尾,终必吉也。”

    即人正处虎尾之地,如果能执礼谦恭,以柔顺对强暴,小心戒慎,就不会为虎所伤而得到“吉”的结果。 显然上述两种情况都与人的主观努力有很大关系。综上所述,《易经》虽然是一部占筮书,书中充满了大量的神秘的东西,其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易经》作者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从自然现象和社会变革的客观现实出发,力图用辩证的观点去解释和说明宇宙万物的生生变化,这一努力是可贵的,而其中提出的带有明显的辩证法特色的思想萌芽对后来哲学的发展也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迄今为止,《易经》仍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

    《易传》开出的宇宙生成论

    《易传》又称《易大传》,由《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以及《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共十

…… 136

    031中国哲学初步

    篇构成,又称“十翼”。这十篇文章主要是后人为阐释和发挥《易经》蕴含的思想而写成的。《易传》虽然是对《周易》的解说,但它本身并没有拘泥于《周易》古意,而是在解说过程中,结合当时自然科学的成果提出了许多关于宇宙人生的创造性见解。尽管《易传》为多人撰写,但十篇文章的观点前后基本一致,构成了一个关于自然、社会和人事的宏阔体系,其思想深度达到了先秦哲学的最高水平。 特别是《易传》开出的宇宙生成论,奠定了中国传统哲学元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基础,从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易传》继承并改造了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①的宇宙生成模式中的根本范畴“道”重新还原为“物”或“太极”这些实体运动变化的规律和法则。我们知道,先秦哲学中,是老子最先也最深刻地从本体论上探讨宇宙万物的本源问题。 老子否定了人格化的“天”

    、“帝”

    创造万物的唯心主义观点,而代之以抽象的精神性实体“道”

    ,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派生者。 老子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②这里开列的就是“道—有—万物”的图式。“道”是最高实体,从另一个角度说,它就是“无”

    ,是客观世界并不存在的由老子主观赋予的一种绝对精神。 老子认为,从绝对的精神性的空虚中首先产生了混沌未分的元气,

    ①《老子。 四十二章》②《老子。 四十章》

…… 137

    中国哲学初步131

    然后再分化为阴阳二气,再后才产生天地万物。 如果撇开“道生一”不谈,那么老子所认为的由“一”

    (元气)化生出万物的生成顺序当是可取的。 问题就出在老子在“一”(元气)之前又增加一个派生者——虚空的“道”

    ,这就不能不使其宇宙生成论陷入神秘主义。《易传》作者似乎已经看到这一点,因此他们在建构其宇宙生成论时,首先将这个精神性的“道”还原为物和物质性的太极运动变化的规律和法则。《易传》称:“一阴一阳之谓道。”

    ①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

    ②

    显见,《易传》这里的“道”已不是化生万物的精神实体,而是物质性的阴阳之气交感变化的规律,也是社会人伦的原则;“道”

    绝不是离开阴阳二气而独立存在的,它就在于阴阳二气之中,体现为阴阳二气在未成具体器物之前的变化法则。《易传》从把道看作物质性的太极、阴阳的变化法则的原则出发,建构了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性质的宇宙生成论。 它把物质性的“太极”作为最高范畴,提出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宇宙生成模式。“太极”在《易传》里显然是指天地未分的纯和之气。 唐

    ①《系辞上》②《说卦》

…… 138

    231中国哲学初步

    代的孔颖达认为,“太极为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

    ①

    这种解释是正确的。《易传》还认为,“太极”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的,故称:“易有太极”。就是说,“太极”的本性是“易”

    ,即变易,变化。“生生之谓易”

    ,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正是由最原始的醇和之气“太极”开始的。 由于“太极”内部的变易而从中生化出“两仪”即天地,由天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