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是单向的即主体摄纳客体于自身之内,而是通过一番功夫做到主体同时在精神上与宇宙合一,我在天地万物中,天地万物在我中。 我,我的本心与天地万物汇为一体。因此,儒者所体验的世界不是僵死的空洞的世界,而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化的世界;儒者所体验的人生也不是局限于主体自我的小宇宙中的狭隘的个体生命,他主张依靠个体自我的内省,在内心深处达到对“天”即大宇宙的体认,从而把个体生命作为永恒的宇宙生命的一部分,实现“万物皆备于我”即“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追求。 这就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也是其心性修养的最高境界和标的。综上所述,从知识论或认识论的角度去理解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命题是片面的。 我们只有从孔孟儒学的根本旨归和整体架构处着眼,从儒学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独特感受着眼,才能把握这一命题的深刻义蕴:儒者力图通过个人的主观修养,个体的心性追求,去摄取宇宙的生命来充实自我生命,同时又推广个体的生命去增进宇宙的生命,即把个体溶汇于宇宙万物中。这是孟子对孔子的哲学核心“仁学”
的全面展开,同时标识着先秦孔孟儒学体系的完成。
与命与仁:主客二分的思维架构
孔孟儒学向当时社会提供的最有新意的思想观点,无疑是它的“仁学”。在这一意义上说,也可以说仁学是儒学的核心。 但如果要讨论孔孟儒学的整个思维架构,却不能仅限于
…… 56
05中国哲学初步
仁学。在方法论上,我们认为,为揭示一个哲学体系的思维结构,应该注意这样三个问题:第一,思维结构作为一个整体结构,应该摄入该哲学家或哲学体系的主要概念;第二,一种思维结构作为人的外在实践活动的结构内化的产物,应该与一定时期的人们的实践活动的结构形式存在着某种对应的关系;第三,思维结构作为概念的逻辑结构,与外部世界的历史的逻辑发展,也应该具有某种相关性。这三条中,其中第一条,旨在确保结构的完整性,使我们在描述哲学家的思维结构过程中不仅仅只涉及哲学家的部分思想,而且包摄了其主要思想及其逻辑联系;第二、三条,旨在确保研究者给出的结构体系的客观性,即它是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得到解释,从历史逻辑发展过程中得到印证的,而不是后来的研究者以自己的思维结构和价值取向给出的。依据这种考虑去研究孔孟儒学的思维结构,可以认为:第一,礼、命、仁在孔孟儒学中是三个各自独立、在内涵与外延上互不相同的概念,儒学的整体架构应包摄这三个主要概念;第二,礼主要是把握现存社会外在等级关系的概念,是孔孟儒学对现实社会人群关系的现实追求。 孔孟强调“克己复礼”
①、“为国以礼”
②,追求“治国、平天下”
,都是对礼、礼
①《论语。 颜渊》②《论语。 先进》
…… 57
中国哲学初步15
治的追求。从社会现实关系、人群关系结构的角度看儒学,礼具有核心的意义;第三,仁主要是把握在现存社会特定群体关系(首先是亲族关系)中产生的内在情感因素的概念,特别是把握在这种群体关系面临瓦解时产生的独立人格精神。 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①,所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②,即是这种人格精神的集中表现。 如果从社会动乱、现存人群关系无可挽回时期看儒学及其创新性,则仁又比礼具有更核心的意义;第四,命是把握客观时势的概念,是礼与仁地位互换与转化的中介环节。在命——时势可行时,孔孟儒学强调进取,追求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实现礼治;在命——时势不可行时,孔孟儒学追求隐退、洁身自好,崇尚仁——个体人格精神。可以说,“礼命仁”
,这就是孔孟儒学结构的基本框A A架。孔孟儒学中大量的命题,都是环绕这个整体框架展开的。如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③
①《论语。 卫灵公》②《孟子。 滕文公下》③《论语。 泰伯》
…… 58
25中国哲学初步
“隐居以求其志,行文以达其道。”
①
这里出入、进退、穷达的分别与转换就以“命”为中介。 隐居求志、行义达道,这可以说是孔孟哲学的基本节奏和韵律。这一节奏和韵律构成了中世纪士大夫的人生进行曲。孔孟儒学留给中国传统的心理结构与行为模式,也正是“礼命仁”。所谓“尽人事以待天命”
、“谋事在人,成事A A在天”
,即是这种结构的不同表述。这种结构之所以得以形成与强化,就在于它深刻地表现了农业小生产条件下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基本结构与一般特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复一日,春耕夏作,秋收冬藏,年复一年。 这种轮回往复,体现为“命”。每个个体则根据命——时势的轮回往复情况,以亲属为立足点和依托,谨慎地向外探求与拓展,最后又落实到(或退回到)
亲族的延续与发展上来。“礼命仁”
结构,A实际上即是这种社会条件下人的实践活动的空间结构形式内化的产物,是这种社会条件下人的生活节奏的复写。有趣的是,孔孟儒学在整体上的横向结构,又是历史的纵向发展叠积而成的。“礼”是西周时期的基本概念,为周公所创制而为西周一代所推崇。“命”
(指命运,一种盲目的必然性,不是上天的命令)是西周末至春秋间社会变动时期经过净化(去掉至上神色彩)而发展起来的概念,“命”使社会人事、礼、德与自然、客观必然性分为二途(所谓“天道远,人道迩”)
;“仁”则是在春秋末至战国时代,在命与德分立、背离之后,人——主体对命的抗争(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
①《论语。 季氏》
…… 59
中国哲学初步35
为之“
,孟子所谓“强为善”)
、对独立人格执著追求的结晶物。孔孟儒学体系的架构及其展开,正是西周至战国初年历史和思想史演变的一个缩影。 儒学从孔子发展到孟子的过程显示为原来比较地崇“礼”到更多地强调独立人格精神“仁”的过程,恰恰体现了儒学整体结构由创造到完成的过程。如果儒学思维结构的这一判定得到确认,那么,由这个结构产生的儒学价值,就再也不能是非进步即保守、非积极即消极的单一判断。 从整体看,儒学结构的这一思维特点是把人——主体与命——时势分为二元的。 在这当中,就其突出人——主体的主动性、自主性的意义而言,它培育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在外界重压下宁死不屈、杀身成仁的伟大人格;但与此同时,就其无视命——时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历史的巨大变革)去追求人格独立这点上而言,它常常又表现得十分迂腐、守旧,并往往走向悲剧。 孔孟自己固然如此,一部近代史尤其如此。
…… 60
45中国哲学初步
老庄道家
老子是谁?生活于什么年代?众说纷纭。 一般的说法是老为姓,名耳,号聃,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建立了以“道”
为本源—本体的理论体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提法充分表现了老子对绝对性与神秘感的偏爱。 老子的思想见于《老子》五千言。庄周(约公元前369—前286年)
,生活于战国中期。 老子道家学说的主要阐发者。 老子“在物外”求道,庄子却以“齐万物”为道。 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与游戏人生的生活态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产生过深刻影响。今存《庄子》一书分内、外、杂篇。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写,外、杂篇则为庄子后学所作。
老学:从“与物反”建立的本源一元论
孔孟推崇“仁”
,以“仁心”与“命”——客观时势抗争。
…… 61
中国哲学初步55
道家哲学创始人老子贬斥人,别出心裁地提出一个“道”作为自己哲学的最高范畴,建立了“道”本源—本体论。老子为什么要提出“道”来作为自己的最高范畴呢?
要弄清这一点,必须回到老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