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雷蒙总是忙,抽不出时间陪陪家人。女儿洁尔迎来了她7岁的生日。她好几个星期前就念叨着她的首次“成长”派对了。雷蒙的妻子塔米告诉他,这个派对他必须参加。但那天他在旧金山有一单不能错过的生意。他查到,会面之后有班飞机能够在女儿生日派对前及时赶回西雅图,就订了票。
到了那天,会面顺利地结束了。即将做成一笔大生意,他兴奋不已。他赶到机场,飞机晚点了,而他必须赶回家。他试着订另一班飞机,但是没门儿,他赶不回去了。他坐在候机室,用手机拨通了办公室电话,对他的搭档弗兰克说:“会面很成功,但是我被困在飞机场,错过了洁尔的生日。”一阵失落的感觉袭击了他,他非常难过。
他回到家时,餐桌上的一束气球向他摇摆,他不胜悲哀。气球上贴着一张卡片,上面写着:“对不起,我迟到了——爱你的爸爸。”他想,这肯定是弗兰克的主意。这时妻子塔米从后院走进来,疲惫却面带微笑的洁尔跟在后面,尖叫道:“爸爸!”
“生日快乐!”他说着走到女儿面前,给了她一个热烈的拥抱和一个吻。他不好意思地对妻子说:“至少这些气球没有迟到。”
妻子说:“雷蒙,你知道,这张生日卡片很有趣——真的一点也不像你的作风。”
“嗯,实际上……不是我送来的。肯定是弗兰克的主意,他知道我会迟到的。”
他害怕这时他的妻子会开始骂他,但没有,只见她握着卡片,说:“雷蒙,你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吗?”
他看着卡片上的笔迹——这些话是送给妻子、女儿这样的亲人的,却是由一个根本不认识她们的人写下的……他感到很惭愧。
一天早晨,他把公司的每个人都叫到了会议室。他宣布:“从今天开始,公司将有一些改变。新的工作时间将从星期一到星期四,每天早晨9点到下午5点——最迟到6点。休息日时我不接任何有关工作的电话。过去我花了太多的时间守着你们工作;现在,我要让你们独立做自己的工作。”他看得出来,大家费了很大的劲,才忍住要欢呼的冲动。
他想他的妻子和女儿也会高兴和欢呼起来的。
我们需要工作,更需要生活,需要家庭。千万不要为了工作而忽视家庭和亲情。
………………………………
最爱就是最好
………………………………
克莱姆与女友戴安娜交往了一段时间,他感觉自己已找到了一株能温馨生命的芳草,于是便郑重地向亲朋好友宣告自己要结婚了。
不料,这时许多人站了出来,严肃而庄重地对他说:婚姻可是关系一辈子的事,你怎么可以刚交第一个就仓促地下结论;应该进行多项选择,挑选最好的。你呀……那最后一声无限惋惜又无可奈何的长叹,似乎确认他这个执迷不悟的“情痴”日后定将后悔。
但是,克莱姆没有听信这些,他从一位朋友身上得到了一些启示,克莱姆认为,世界上不可能有最好的东西。因为人类的智慧是向前发展的,长江后浪推前浪,那浪会有止境吗?更何况感情,主观上的东西岂能用客观的尺码来丈量?
克莱姆的一位朋友,谈了不下一打的女朋友,至今仍在苦苦寻觅,说一定要找一个最好的。但是,5年过去了,他至今仍是孑然一人。
因此,克莱姆决定,在婚恋问题上,自己“不求最好”!
他认为,不求最好,才能真心实意深爱一个人,如果成天向自己的恋人表白自己爱得如何深,而脑子里却时刻幻想着一天在某个地点与一个更美妙的女子邂逅,这种爱能称其为爱吗?不过是一粒干瘪的种子,永远不会得到爱的土壤青睐。
不求最好,才能平静而坦然地接受所爱的人。这种爱,平淡但深沉,虽承认不是最好,可仍然去爱,这本身不就体现出爱的质朴与纯洁吗?
不求最好,也是一种淡泊宁静的心志,宁静方能致远;这种心志中包含的爱才会伴你走过一生的风雨。
人作为地球上最高等的动物,贪欲可能也是最大的,明明幸福就握在手上,却不着边际地遐想,可能还有更好的,于是便放弃已握在手的幸福,结果,得到的只有失望。我们必须要记住:最爱就是最好。
………………………………
找志趣相投的人
………………………………
美国新一代石油大亨邦尼一生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因为他是由一名乡村报童开始起步,最终成为拥有30亿美元家产的超级富豪。
在美国,石油大亨不少,但是像邦尼这样白手起家的却是屈指可数,邦尼的创业史因此被崇尚个人奋斗的美国人广为传颂。
但是,他在婚姻方面却走过弯路。
邦尼结婚很早,他的妻子是他的中学同学,叫莲·奥伯恩。他们结婚时,大学都还没毕业。婚后,他们一起转入俄克拉何马大学就读。也就在这一年年底,他们的第一个女儿狄波拉出世了。邦尼的父母虽然比较开通,但对他们过早地结婚仍是不满意的。夫妻俩都没有收入,靠父母支持,日子终究是不太好过。大学毕业后,邦尼不过是个小职员,工资不高,直到他调往高伯斯镇后,生活条件才有所改善。
邦尼是个很看重自己家庭生活的人,虽然他一天忙到晚,但一有空闲,他总尽量和妻子、女儿们在一起,尽一切力量让她们快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邦尼慢慢地发现自己与妻子相互间的了解并不深,他们的兴趣完全不同。邦尼全心全意从事石油事业,而妻子对此则是毫无兴趣,不闻不问,也从来不参加他的活动。两人在一起没有什么话说。
虽然事业蒸蒸日上,生活也安定,再也不用为生计担忧,但夫妻俩都很苦恼。同床异梦的生活并不幸福,但作为4个孩子的父母,他们都竭力避免谈到“离婚”这个字眼,为的是孩子,不想给他们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邦尼加倍努力地工作,企图以事业的成就感来填补家庭生活中的不足。然而,他最后还是意识到感情生活的空虚无法填补,夫妻俩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矛盾到了无法调解的地步。1971年,邦尼终于和他的妻子离婚了。
1972年4月,邦尼又结了婚,第二任妻子是他大学时的老同学贝亚。他们婚后生活相当和谐,夫妻俩志趣相投,他们到加拿大卡加里的一个农庄定居,因为两人的名字都是B字开头,贝亚将这个农庄叫做“2B”。贝亚与邦尼前任妻子不同,她非常支持邦尼的工作,是他的贤内助。
要努力寻找真正的爱情,而不是匆忙地去组建一个家庭。真正的爱情能够鼓舞人,唤醒他内心沉睡着的力量和潜藏着的才能。
………………………………
爱的力量的确能征服偏见
………………………………
人们常常会认为,不同信仰或不同种族的人结连理,就像试图走过一个布雷区,稍有差池,便会给炸个粉身碎骨。
这类婚礼的典型例子是:新娘来自纽约市布鲁克林区,年轻貌美,家族庞大,是波兰移民的后代,信奉犹太教。她的未婚夫则来自底特律,高大英俊,肤色黝黑,家族庞大,是爱尔兰移民的后代,信奉天主教。新娘家人中,包括一位犹太传教士和一位唱诗班领唱者,而新郎家人中,则包括一些神父和一位修女。
新郎和新娘都21岁,二人都坚信爱情可以克服任何障碍。
他们打电话给父母告以要结婚的消息时,双方母亲的反应都一样:“你要跟一个什么人结婚?”接着便抽泣起来。然后,双方的父亲接过电话,说了一大堆话,总括起来就是:“立即回家,马上!”
双方家长都觉得:孩子跑到老远的西雅图去念研究院,已经够要不得的了;孩子结婚的对象又是自己的旧邻里,也已经够要不得的了;现在孩子居然爱上了一个不是同教的人,甚至要跟那人结婚,那实在是个最大的家族地震。
整整一个月,电话和信件来往不停,连叔伯婶婶都插手进来阻挠。“家人决不会来的,我们决不参加这样的婚礼!”家人纷纷发出威吓和毒骂,又自言伤尽了心。
可是这些都没有用,什么都动摇不了这对爱侣。这两个年轻人互相深信彼此的爱是真挚的。
最后,新郎的奶奶打破了僵局。天呀,如果她唯一的宝贝孙子要结婚,她一定要在场,不必再说了。老奶奶买了张机票。
于是,“骨牌”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了。家人当然不能让老奶奶“单刀赴会”,因此,那些在底特律的爱尔兰裔天主教徒不久便全都来了。他们要向布鲁克林那些粗人显示什么叫做家族团结。
接着发生的事,不说,你也可以猜到。35个住在布鲁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