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6月,北京市政府公布《北京市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及其他7个配套办法,并于7月1日全面实施。
● 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房地产报》(《房地产开发报》)成为正式报纸,全国公开发行,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唯一行业大报。
● 11月23日,我国第一家上市民营房地产公司——海南新能源股份公司所发行的流通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股票代码:
000502。
● 1992年,万科跨地域经营扩展迅速,上海、青岛、天津等地项目进展顺利,为公司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3泡沫破裂风雨洗礼
你只需叹息,像一场梦你只需存在,哪怕被毁灭这一切已经足够幸福了
就不要再追求什么不朽
——麦芒《今夜的火花今夜就会熄灭》
上一年翻了身,我国经济增长率一下子猛蹿到13%,出现井喷。而到1993年前五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又在上年基础上增长了69%,这是一个令西方经济学家目瞪口呆的数字。
此时有人精彩点评: 中国,已不属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计划经济国家了。
英国的《经济学人》在1992年底警告说:“1993年的某一个时候,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将会出现危险的过热势头,上一次在1988年,中国几乎着了火。”
一家香港媒体评论说:“在改革路线上高速驰骋的中国经济,是一匹强壮彪悍的神驹;但它带有几分野性,并且它从来未曾在这条路线跑过,而目前是晨光熹微雾气重重的光景。这匹马是能够疾驰的千里驹,可是在驱策前进的时候,必须注意: 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摔倒。”
如何协调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成为摆在国家决策层面前的严峻挑战。
这一年,我们见证了房地产泡沫所达到的那一瞬间的巅峰与破灭,更记住了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宏观调控。从此,这个本来是对经济总量进行调节的概念,就与中国房地产结伴而行,并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3年的海南,是中国房地产发展进程中一段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录,是中国房地产业史上教训惨痛的反面教材。至少在当今这一代开发商的记忆中,它就像一个可怕的噩梦,如影随形,挥之不去。今天再回首这段房地产史,追忆远不是目的。
当时,整个房地产市场几乎达到狂热程度: 炒房、炒地皮、炒项目、炒楼花。在海口和三亚等有限的区域内,房地产的价格打着滚往上翻,只要是持有与房地产沾点边的文件,哪怕还没见着具体的土地和图纸,隔不隔夜都可发财。在这“一不留神就成百万富翁”的传说舞台上,一个骑自行车的人,第二天就可能开着辆奔驰过来,为什么呢?因为他“炒”成功了,一夜暴富。
炒地者手里都有一张“红线图”,即土地部门签发的关于获批土地的范围和位置的草图。简简单单的一张图纸,却在炒地者那里成为空中楼阁的凭证。当遇到买家,炒地者便拿出“红线图”。双方商谈好价格后,买家便会复印下“红线图”,然后摇身一变也成为炒地者,寻找下一个猎物。一张“红线图”可以串起十几个买家。最终,链条终端的买家将天价资金交付银行的公共户头,真正的买卖双方才能见面,中间的炒地者则在收取中介费后作鸟兽散。
一幕又一幕的财富大戏,颠覆了人们的致富理念。那是一个后来被称为充斥着泡沫的时代,无数怀揣梦想的人们以及几百亿的资金流入海南,房地产在不经意中成了在这里点石成金、完成原始积累的捷径。
上海知名作家叶永烈,就亲身感受过中国经济大潮下海南岛的狂热。他是这样描述的: 我一到海南岛,便见椰林夹道,瘦瘦高高的树干上长着一丛叶子,藏着一个个圆溜溜的椰子。友人笑着告诉我:“如今海南岛流行着一句话,如果从树上掉下一个椰子,打着三个人,其中必定有一个是房地产商。”
这话,一点也不假。
到达海口之后,我试着给一位三年未见面的朋友打电话。那是一个小伙子,大学毕业之后,在北京中央机关工作了几年。当时他的生活紧巴巴的,每天他和妻子分别骑着自行车,急匆匆地赶路,要花一个多小时,才来到机关上班。
我回到上海,也就跟他没有什么联系。1992年金秋的一天,忽然接到一个来自海口的长途电话。一听,是他的声音。我以为他出差海口,不料,他说自己已经落脚海口,并告诉我电话号码,我随手记了下来。
这一回,我来到海口,便用手指在电话揿键上摁了这号码。
从电话耳机里传出来他妻子的声音,原来他俩“雁南飞”,双双在海口安家落户。她告诉我,他开车去广西北海做地皮生意了,马上就会回来。
我很惊讶,他怎么会做地皮生意呢?我本以为,他是在海口的党政机关工作。
翌日,他打来电话,说已经从北海回来,马上要到宾馆来看我。
他来了,又令我吃了一惊: 他驾驶着一辆乌黑锃亮的奥迪轿车,车上坐着他的妻子。他说,那车是他自己的!
他跟我长谈他“下海”的经历: 一年前咬咬牙,横下一条心,辞掉了北京的公职,凑足了买飞机票的钱,就一头扎进“海”里。如今,他已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副总经理了。
他驾着自己的车,陪着我周游海口。我见到漂亮的崭新的高级别墅群,其质量远远超过了上海的那些花园洋房。这些高级别墅,都是最近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还有那一幢幢高楼大厦。怪不得,海口麇集了那么多的房地产商。时隔16年,下面的这组统计数字,依然能让我们想象到当年海南“房地产热”的波澜壮阔:1992年,海南全省房地产投资达87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一半,仅海口一地的房地产开发面积就达800万平方米。同年,海口市经济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83%,另一个热点城市三亚也达到了73。6%,海南全省财政收入的40%来源于房地产业。
泡沫生成期间,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首,银行资金、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涌入海南,投资房地产,总数不下千亿。大批外资也像潮水一样涌向了国内房地产业。
房地产价格一个劲地往上蹿,丰厚的利润吸引了不计其数的“炒家”,同时也使更多的房地产蜂拥抢滩。还在图纸上的房子和还在文件里的土地,就已经被炒来炒去,数易其主。很少有人意识到,在轰轰烈烈的买卖中,真正买来用于居住和商务活动的只有30%左右,而70%是投机者囤积起来进行炒作的。
事实上,大部分人和冯仑、潘石屹一样,都在玩一个“击鼓传花”的古老游戏,他们手里传的是地皮,是项目。新兴的海南房地产市场在史无前例的过度发展中,就像超高压的锅炉,几乎爆炸。
然而,游戏终归是游戏,泡沫终究要破灭。聪明者选择提前抽身,离开这场游戏,而其他一些意犹未尽者仍在侥幸等待着在鼓槌停下来之前将“花”传给下一位。只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万通六君子”那样好的运气。1993年6月23日,当最后一群接到“花”的玩家正在紧锣密鼓地寻找下家时,鼓槌突然毫无征兆地落下。当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发表讲话,宣布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全面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业。第二天,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16条强力调控措施包括严格控制信贷总规模、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限期收回违章拆借资金、削减基建投资、清理所有在建项目等。简而言之,就是要紧缩银根,釜底抽薪。
16条整顿措施招招致命,一路高歌猛进的海南房地产热戛然而止。大量资金沉淀了,一大批被套牢的人和企业叫苦不迭,悔之不及。数千家开发公司卷款逃离,房地产就只留下热带海岛一个个曾让人冲动让人憧憬的梦幻,春梦霎时了无痕,良辰美景都付与了断壁残垣。房地产市场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境地”。
中国的房地产业在其起步阶段就接受了这样的一次狂风暴雨的洗礼。
这场调控的遗产,是给占全国0。6%总人口的海南省留下了占全国10%的积压商品房。全省“烂尾楼”高达600多栋、1600多万平方米,闲置土地18834公顷,积压资金800亿元,全国金融系统的坏账就高达400多亿元,是积压房地产的重灾区。
开发商纷纷逃离或倒闭,“高烧”之下的海南房地产市场上房地产企业哀鸿遍野,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