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发生冲突,多次受到高辛氏的征伐。
尧帝初期,普天之下的人都以畜牧和狩猎为生。后来,有个叫后稷的人发明了种植庄稼。中原人民见不用狩猎也可以填饱肚子,就纷纷相仿后稷,开荒垦地,种起了庄稼。
遇到风调雨顺的年代,庄稼的收成是很可观的,中原人民的日子越来越滋润。
可是,由于山高路远,信息传达不便利,陕甘一带少数民族并不知道种庄稼这回事,依然以畜牧为生。
陕甘一带多沙漠和草原,环境比较恶劣,遇到天灾人祸,那些少数民族就面临生存危机。
为了缓解生存压力,少数民族们就来到中原进行抢掠。中原人民的生活向来比较和平,自然对前来侵略的少数民族恨之入骨。为此,中原人民给那些少数民族起了个名字,叫做畎戎,意思是像狗一样野蛮的人。当然,这是中原人民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中原人民善于发明,勤恳耐劳,通过不断的努力,生活日益富足起来。
基于这种情况,西北的少数民族只要生活困苦了,就来抢掠中原人民。两者之间就这样造成了矛盾,并在以后的年代一直延续着。
周朝初期,中原人民把陕甘一带的少数民族称为猃狁,也是一种蔑称。
周武王当政时期,猃狁民族一受到天灾的威胁,就来中原进行侵略。周武王大怒,出兵征伐猃狁,俘获一万三千多人,把猃狁的残余势力赶到了蒙古高原。
此后,每逢中原政权强盛,猃狁只能臣服,一旦中原政权衰败,猃狁立即揭竿而起。这种现象,在周朝至汉朝近千余年历史中经常出现。
周穆王时期,周朝国力已经出现衰弱的迹象,而猃狁民族则兵强马壮。这一时期,周朝人称猃狁为犬戎。
犬戎秉性不改,经常来侵袭周朝。周穆王很生气,就举全国之兵御驾亲征,将犬戎打得落花流水。犬戎受到打击,这才收敛了一些,不敢再来侵略周朝。
到了西周末期,长期的农耕和平环境,让君王变得骄奢淫逸,玩物丧志。周朝国一代不如一代。周幽王当政后,制造出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结果,周幽王被野蛮强悍的犬戎族攻杀,西周覆灭。此后,犬戎就成为中原人民最可怕的敌人。
战国时期,犬戎部落愈发强大起来,开始东征西讨,兼并了多个少数民族。秦始皇统一中国,为了抗拒匈奴的侵袭,派人修建了万里长城。但是,犬戎竟然经常越过长城,侵袭秦朝边境。秦始皇一怒之下,就派大将蒙恬出击犬戎,打得犬戎不敢再来侵犯。
汉朝初期,犬戎恢复了元气,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并改变先祖名号,自称匈奴。
由此可知,犬戎和匈奴其实是一样的,是由多个少数民族互相融合形成的一个特殊民族。
匈奴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该民族未能用文献详细记载下他们的历史,其历史多散见于中国史书和欧洲史书中。由于这个因素,关于匈奴民族的起源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不过,在中国史书和欧洲史书中,仍能探寻到匈奴起源的蛛丝马迹。
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之匈奴列传》中写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日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按照司马迁的说法,獯粥是夏桀的儿子,也是后世匈奴民族的始祖,獯粥的后代与其他少数民族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匈奴民族。
司马贞《史记索隐》云:“张晏日‘淳维以殷时奔北边’。又乐产《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呜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张晏认为,夏朝灭亡后,夏桀的后代淳维迁到中国北边,成为匈奴的始祖。这种说法,跟司马迁如出一辙。
按照司马迁和张宴的理论,匈奴是夏朝的后裔,理应是黄种人。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荤粥,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胡,春秋战国时的匈奴,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王国维所说的匈奴,特指多个民族融合在一起的特殊民族。但这些民族都生活在亚洲,肯定也是黄种人。
在汉朝名将霍去病的墓前,有一尊“马踏匈奴”的雕像。这个匈奴人脸庞比较宽大,长着很多胡子,脑袋也很大,而且向后仰着,眼睛很小,嘴唇很厚,鼻子是扁平。由于汉朝和匈奴是死敌,难免丑化了匈奴人,但从这些特征来看,匈奴人确实是黄种人。
法国著名汉学家戴遂良这样描述匈奴人:“身材矮而粗壮,脑袋圆而硕大,宽脸,高颧骨,塌鼻子,胡须浓密,佩一只耳环。除了头顶留一束头发,其余部分都剃光。眉毛很厚,眼睛像突出的杏仁一般,瞳仁是活泼的。”这记录与“马踏匈奴”的形象差不多。
东罗马史学家普里斯库斯曾见到匈奴阿提拉单于,他在《匈奴史残稿》中描绘了阿提拉的相貌:“他的身材矮短,胸部宽广,头很大,眼睛小,散发出灰色。他的鼻子是平的,脸是黑的。”这是典型的黄种人的相貌。
通过以上这些论述可以证明,尽管匈奴人的相貌丑陋,但确实是地地道道的黄种人。
曾几何时,每至漆黑孤寂的深夜,风沙四起的西北大漠中就会传来一阵阵凄厉的哀嚎声。
曾几何时,每至残阳孤照的黄昏,风吹草低的蒙古高原上就会出现一群群灰色的兽影。
千百年来,它一度成为世人的噩梦,成为凶恶、残暴、野性、专横的象征。
每当它嚎声四起的时候,人们都会战战兢兢地闭门关窗,生怕受到它的滋扰。
每当它成群出击的时候,走兽都会惊慌失措地四处逃匿,生怕成为它的美餐。
它,是自然界最具生命力的一种动物——狼。
提起狼,与其说人们畏瞑它,不如说人们在心底深深地憎恶它,恨不得将之赶尽杀绝。
然而,在自然定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峻考验下,狼不过是一种卑微、渺小的动物。
世人只知道同情羊、可怜羊,却很少有人理解狼的痛苦和悲惨。世人只看到狼吃羊时的决绝和残忍,却看不到狼忍饥挨饿,在冰天雪地中陷入无食可觅的绝境。
天寒地冻时节,羊饿了,可以吃草,牧羊人为它们储备着丰足的草料。那狼饿了呢?难道就该饿死吗?
人心怜羊,问谁饲狼?上天造物,任何一种物种都应受到公平的待遇,不应受到无理的歧视和贬低。对于狼,也是如此。
为了躲避天灾人祸,狼在经历了无数次的考验后,练就了一身傲骨。他们懂得进攻,也懂得退却;它们不怕暴露,也巧于伪装;它们能孤军奋战,也善于群体攻防。
它们具备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种种优点:团结、坚毅、敏捷、韧性十足、顽强执著。它们能适应艰苦恶劣的环境,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穷山恶水,都磋磨不掉其顽强生存的意志。它们善于远途奔袭,南征北战,在种种逆境中逐渐壮大起来。
在纵贯西北大漠与内蒙古高原的广袤土地上,生活着这样一群“狼”。他们拥有狼的种种特性,同时也拥有人类的智慧。他们能征善战,因此被尊为“马背上的王者”。他们缔造并传承了草原文明,但又不断地践踏着中原的农业文明。他们不满足于现有的草原资源,一批接一批冲向中原,通过掠夺中原资源来壮大自身的实力。他们的野心每时每刻都在膨胀着,用坚不可摧的铁骑征服了许多亚洲国家,并一度成为半个欧洲的统治者。
在很多欧亚人的心目中,他们无异于是一群野心勃勃的狼,甚至比狼更残暴、凶猛。
他们有着一个让人敬畏的名字——匈奴民族!我们称之为“狼民族”。
任何一个民族的诞生,并非与生俱来就受到上天的眷顾。匈奴民族初降世间,便如一只羸弱的小狼,它必须茁壮成长、自食其力,才能避免被更强大的动物吃掉。如果这只小狼成不了一匹真正的狼,就只能变成一只“羊”,成为任何一种强大动物的口中餐。
狼,原本是生活在深山中的猛兽。但是,匈奴这个“狼族”,从一开始就扎根于草原和荒漠地带。先天资源不足与恶劣的环境,时刻考验着这个“狼族”。他们能否生存下去,自他们降临世间,上天就为之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那么,是谁造就了这个天生就饱受磨难的民族呢?
据《括地谱》记载:中国夏王朝的末代君王夏桀荒淫无道,导致朝野衰败,民不聊生。那时,夏桀的很多子民都指着太阳骂夏桀:“夏桀,你什么时候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