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⑩ 程乐亭,名干丰,安徽省绩溪县人,为十一都仁里巨富程松堂之子。“其先代以服贾致富,甲于一邑”。(胡适《程乐亭小传》。载《藏晖室札记》卷一,1911年7月12日日记,上海亚东版,第56~58页)
乐亭于辛亥(1911)3月26日病死。胡适当时在美国留学,作有《辛亥五月海外哭乐亭》诗(载《留美学生年报》第三年即民国元年号“新大陆诗选”),中说:
去年之今日,我方苦忧患。酒家争索逋,盛夏贫无幔。已分长沦落,寂寞老斥燕。君独相怜惜,行装助我办。资我去京国,就我游汗漫。
竺可桢先生曾保存有“第二次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学生榜(宣统二年)”,系油印榜文。后来,胡适从竺可桢处得到榜文抄本,赵元任保存有胡适藏抄本榜文照片。同榜共70人,赵为第2名,竺为第28名,胡适为第55名。李敖《胡适评传》卷首,印有赵藏榜文照片,共五张;第四至五张上,有胡适在1934年3月27日手写的跋,开头一段说:
民国廿三年二月我在南京竺可桢先生家中看见他保存的这张油印榜文,我托他抄一份寄给我。寄来之后,我又托章希吕先生重抄一份保存在我的日记里。中国政府最早派遣留学美国的学生四批,其姓名履历都保存在徐雨之的年谱里。我盼望这张榜也可以长久保存,为后人留作一种教育史料。
《回想明复》,原载《科学》第13卷第6期,1928年6月出版;后收入《胡适文存三集》,改题《追想胡明复》。此处引文,见上海亚东图书馆1931年6月3版,卷九,第1211页。据赵元任藏“第二次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学生榜”照片,胡达是第57名,与胡适只隔一个名字。
第三部分:西乞医国术1910…1917弃农学文(1)
在太平洋上航行了半个多月,胡适等70个留学生于9月9日在旧金山登上新大陆。
①随后胡适便改乘火车,横穿美国国土,来到纽约州南部的绮色佳城(Ithaca),走进了康奈尔大学的校园。
时当清朝末年,灾难深重的祖国,处在极度衰败、腐朽、贫穷落后的黑暗年代。炎黄子孙的一些先进分子便纷纷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派往国外的留学生,也多有血性的爱国青年。胡适赴美留学,一方面是寻求个人的出路。他在辛亥年元旦作的小诗中曾自述说:“可怜逢令节,辛苦尚争名。”②说的正是真心话。但另一方面,胡适也怀抱着“愿得西乞医国术”和“执笔报国”的爱国主义目的。他在日记中曾写道:
连日日所思惟,夜所梦呓,无非亡国惨状,夜中时失眠,知“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是人情天理中事也。③
这种身旅异域,眷怀祖国的感情,在他的《藏晖室札记》中常有流露。
胡适曾经写过一首《睡美人歌》,最足以代表他“西乞医国术”的愿望和爱国主义精神。诗是因为法国拿破仑皇帝的一句话引起的。拿破仑曾说中国像一头睡狮,将来睡狮醒时,世界都会为之震悚。后来世界上许多人都跟着这样说。胡适却认为“以睡狮喻吾国,不如以睡美人比之之切也”,因为我们是东方的文明古国,将来强盛了,能有所贡献于世界,应该在文物风教方面,而不应在武力方面。
所以,他便写了《睡美人歌》,来“祝吾祖国之前途”。全诗如下:
“东方绝代姿,百年久浓睡。一朝西风起,穿帏侵玉臂。碧海扬洪波,红楼醒佳丽。昔年时世装,长袖高螺髻。可怜梦回日,一一与世戾。画眉异深浅,出门受讪刺。殷勤遣群侍,买珠入城市;东市易宫衣,西市问新制。归来奉佳人,百倍旧姝媚。装成齐起舞,“主君寿百岁!”④诗虽然不怎么高明,但寓意却非常明白,胡适希望学习西方的“新制”,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中华民族振兴富强起来,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专业的选择上,也反映出胡适当时所怀抱的爱国主义目的。当他准备在上海乘船赴美的时候,他的二哥特地从东三省赶来送行,并对他说,因为家道中落,去美国应选学铁路工程,或矿冶工程,学了这些回来,可以复兴家业,并替国家振兴实业;特别叮嘱胡适不要学文学、哲学,也不要学做官的政治、法律,这些都没有用。胡适到了美国,同许多人谈论专业选择问题,都对路矿不感兴趣;他又不能辜负兄长的期望,便采取折中办法,选读农科,进了康奈尔大学附设的纽约州立农学院,想做科学的农业家,以农报国。⑤
但是,胡适对农学院的课程实在没有兴趣。特别是一门“果树学”的课程,每周有实习,要求每个学生每次将几十个苹果分类填表。例如茎的长短,果脐大小,果上棱角和圆形的特征,果皮的颜色,果肉的韧度,酸甜的尝试,肥瘦的记录……等等,项目分得很细。美国那时有四百多种苹果,都要一一细分。中国学生对这许多苹果不了解,填起表来便觉十分枯燥,令人头痛,结果却还是错误百出,成绩甚差。胡适觉得学农实在违背了个人的兴趣。原来在中国古典文史方面,胡适已有较好的基础;留学以来,对英国文学又有了浓厚的兴趣,也涉猎了德国和法国的文学。加上当时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建立了民国,美国各界人士希望了解中国新政府的情况,胡适被邀请去作了几回有关中国问题的讲演。这样就促使他去研究辛亥革命的背景及革命领袖人物的生平,因而对政治史也发生了兴趣。这种种原因,便促成胡适于1912年春天放弃农科,转入康大文学院,改学哲学和文学。⑥
改习文科,虽是由兴趣所致,却也含有他“执笔报国”的心愿。就在转习文科的这年9月,胡适把法国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第一次译为中文,改名《割地》,登在《大共和日报》上。后来五四文学革命时,又恢复《最后一课》原名,收入他译的《短篇小说》第一集,列为首篇。从此,这脍炙人口的爱国名篇,因胡适用白话译出,便影响特大,在中国传诵数十年而不衰。稍后,他又翻译了拜伦的《哀希腊歌》,其词慷慨哀怨,也是激励希人爱国之心的名篇。这些表明胡适爱好文学,他从事外国优秀文学的翻译介绍,为的正是要“以此报国”,以此来激励中华儿女的爱国之心。
康奈尔大学设有“卜朗吟征文奖”,以纪念英国19世纪诗人罗伯特?卜朗吟(RobertBrowning1812—1889)。1914年春天,胡适写了一篇论文《论英诗人卜朗吟之乐观主义》,作为应此奖的征文。5月7日揭晓,胡适竟得了奖,获奖金50美元。他以一个外国留学生获得这项卜朗吟征文奖,在学校是少有的,因而各方面人士都有些出乎意料,报纸也作了报道和评论,各大城市报纸又加以转载,甚至登在著名的《纽约时报》上。于是,影响便相当大了,一些相识的人都先后来祝贺。胡适也出乎意外的高兴,他在日记中写道:
此区区五十金固不足齿数,然此等荣誉,果足为吾国学生界争一毫面子,则亦“执笔报国”之一端也。⑦
显然,胡适是把个人争得的荣誉,同为祖国争荣誉联在一起了。
第三部分:西乞医国术1910…1917弃农学文(2)
① 胡适在1938年9月9日的日记中写道:“看此行〔按日记本此页上印着‘AdmissionDay(inCalifornia)’〕,始记起1910年此日到美国,在金山上岸,恰逢California加入联邦50年庆典。如今28年了!”(三版注)
② 见《藏晖室札记》卷一,1911年1月30日为辛亥年元旦,作小诗云:“永夜寒如故,朝来岁已更。层冰埋大道,积雪压孤城。往事潮心上,奇书照眼明。可怜逢令节,辛苦尚争名。”奇书,指是日所送来的《五尺丛书》(FiveFootShelf),又名《哈佛丛书》(HarvardClassics),是哈佛大学校长伊里鹗(Eliot)主编之丛书,收集古今名著,印成50巨册,长约五英尺,故有“五尺”之名。上海亚东图书馆版,第1页。
③ 《藏晖室札记》卷一,1911年3月24日。所引“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见《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嫠,寡妇。纬,织布用的纬纱。谓寡妇不忧其纬少,而恐国家灭亡。后因用作忧国忘家之喻,亦简称“嫠纬之忧”。
④ 《藏晖室札记》卷九,1914年12月作,1915年3月15日追记。上海亚东版,第587~589页。
⑤ 参看胡适1952年12月27日在台东县的演说《中学生的修养与择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