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计委作全国性的综合。
一、地方计划的编制
地方计划是指由地方政府编制的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计划。50年代的地方计划,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地方计划基本上有大区和省、市、自治区两个层次。
以后,由于大区政府撤销,同时县一级政府的计划机构绝大部分已经建立起来,地方计划则由省(市、自治区)专署(市)和县三个层次。1956年国家曾经号召农村的区,乡政府制定自己的计划,但是由于缺乏基础,并没有成为正式的国民经济计划的组成部分。
最早编制地方年度国民经济计划的是东北解放区。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率先进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1月,东北计划委员会成立,并着手试编1949年东北国民经济建设初步计划。1949年的计划包括工业、农业、基本建设、贸易、运输、财政等计划,这些计划均是大纲性质。由于当时掌握材料少,各计划之间衔接不够,特别是缺少分配计划。计划通过后,又缺乏认真检查总结。尽管如此,这毕竟是新中国第一个地方综合计划。
由于有了1949年的经验,1950年度的东北经济计划相对完整了,除了1949年计划中已有的内容外,增加了文教卫生计划、10种主要物资的平衡分配计划,提出了主要物资平衡、独立会计制度、八级工资制和定额管理等工作。计划的编制,也多数是从下面做起,表格也统一了。主要问题是掌握情况不够,计划与实际结合不够,存在某些形式主义,并缺乏系统的检查总结。至于关内各大区,由于解放时间较晚、国营经济的比重远低于东北地区,计划管理的基础较差,地方综合计划一般是从1952年开始做准备工作,从1953年开始编制年度计划的。
关于地方五年计划的编制,则真正动手比较晚。1951年11月召开的全国计划工作会议首次向各地布置了编制地方长期计划的任务,并要求从1952年起做准备工作。[WWW。WrsHU。COM]
1954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编制地方经济五年计划纲要的工作的指示》。《指示》的主要内容为:(1)建议各省委在1954年12月10日作出本省初步的五年计划纲要,并在上报中央的同时,于12月15日左右召开一次由市、专署、县的党、政一把手、县计划科和农林科科长参加的会议,专门讨论这个五年计划纲要,以便对其修改补充,使计划能够更充分地放在积极可靠的基础之上。(2)除了个别省份(例如辽宁)工业比重很大,省委应把工作重点摆在工业方面外,一般省委都应该明确地把工作重点放在领导农(牧)业方面。对于五年计划中的农业部分,应当细致研究,找出办法,力求完成和超额完成。(3)中央认为,不论在地方工业的生产方面,还是地方工业的基本建设方面,都必须贡彻为农村经济服务并与农业经济密切相结合的方针。各地在编制地方工业计划、安排地方工业生产和地方工业基本建设时,应根据全国平衡和当地供产销平衡的原则。对于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改造计划,亦应当放在积极而又可靠的基础之上。(4)在编制商业计划时,对于公私比重,必须贯彻中央稳步前进的方针,不应当进得太快。目前主要的危险倾向是急躁冒进,把私商排挤得过快过多,以致失业人员大增,一时无法安插。关于这个问题,各省、市委必须有迅速的布置,把步子放慢。
1955年1月6日至2月8日,第二次全国省(市埘划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就编制地方计划问题,各省市与中央有关部门和国家计委的全国性的全面接触,会议涉及到工业、农业、商业、地方交通、财政、基建、文教卫生、劳动工资等许多方面暴露出上下之间、地区之间、各种经济成分之间、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矛盾。会议着重讨论了以下三个主要问题:(1)针对生产赶不上需要,尤其是农业落后,即农业增长赶不上适应工业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问题,会议提出在集中主要力量建设重工业的同时,积极而可靠地增加农业生产。(2)针对经济建设中要求有更多的资金而国家财力又很有限的情况,会议要求增收节支,保持莲设规模与国家财力的平衡。国家财力应主要用在保证重点建设,要严格控制基本建设规模和标准。(3)针对社会主义改造和统筹安排还存在不少问题,会议确定:要统筹安排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上述这些方针政策,对于编制地方计划都起到了指导作用。
地方计划的编制,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计划成为地方计划的主要内容和其他计划的基础,因此能否编好农业计划是能否编好整个计划的关键。
作为地方和整个国民经济综合计划基础的县计划,其编制更是以农业为主。并且估算的成分更大。
至于农村乡一级的计划,是从1956年开始普遍编制的。1956年初,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提出,这个乡做了一个合作化、增产措施、水利、整党整团、文化教育等项工作的两年计划,全国各乡也应当这样做。有些人说计划难做,为什么这个乡能做呢?1956年,全国各县、区、乡都要做一个全面性的计划,包括的项目,比这个计划还应当多一些,例如副业、商业、金融、绿化、卫生等。哪怕粗糙一点,不尽符合实际,总比没有好些。
二、部门五年计划编制情况
最早编制部门经济计划的也是东北地区,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提前进入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1月,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编制了《东北解放区1949年农业生产建设计划》。由于当时新区土改尚未完成和统计资料不足,这只是一个大纲式的计划,仅具有指导作用。1950年,东北区再次编制农业计划。这次编制计划酌程序为:先由各省市编制本地区的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计划;然后再由东北计划委员会和农林部汇总后,由东北人民政府批准颁发;各省再根据正式颁发的计划,对自己的原计划草案予以订正并实施。
(一)农业计划的编制
农业计划是部门计划中编制难度最大的计划,也是国民经济综合计划中带有基础性、决定性的部门计划。
根据国民经济年度计划编制办法(草案)规定,农业计划的编制程序,一般是由编制单位提出年度计划控制数字的建议(1954年取消了这一环节,但实际上国家计委在制定控制数字之前,还是要征求地方的意见,而这意见实际上也就是提建议数字)再由国家计委(1956年改为国家经委Ynx部门、分地区逐级下达控制数字,然后各地着手编制计划。
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而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自然条件非常复杂,因此,几乎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准确地掌握全国各地的生产情况,也更难于在这个时间内正确地制定出第二年的生产指标。很明显,当北方还是白雪皑皑冻冰封地的时候,南方各省早已长起绿油油的青苗;反之,北方秋收已经完了,南方还在第三次播种(秋种)。在这样的情况下,硬要发一个控制数字,自然要产生脱离实际的现象。虽然国家计委在制定控制数字之前,都征求过地方的意见,但是地方提建议意见一般是在7至月份,此时南方各省一般农作物正在生长发育,种三熟的地区则正在进行秋播,要从这样的生产情况中估出收成,提出第二年的生产计划数字,其本身可靠性就很低。另外,国家计委颁布控制数字时(一般都在10-11月份),与地方提出建议意见已经相隔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往往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农业生产情况已经同预计情况出入很大,这就造成有些地区,为了使计划指标达到并超过控制数字,虽然明知道与实际情况有了较大的出入,也还采取硬凑数字,层层加码的做法。这样一来,农业计划的可靠性就受到很大影响。
由于上述原因,也由于国家统计基础薄弱,中央很难准确及时掌握各地农业情况,从1954年开始,各地农业计划的编制,开始实行两本账,即除国家计委制定的计划数字外,地方还有一套自己的计划数字,第一套为必成计划,第二套为地方努力的目标,因此一般计划指标是由上而下越来越大。例如陕西省1956年的棉花产量国家计划为207万担,但是省里的计划则为283万担。对于这种情况,国家计蚕也认为:农业两本账的办法对于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有一定作用的,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