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控制证券发行节奏,规范发行市场,禁止发行和交易中的违规行为。严格限定期货贸易范围,规定期货市场主要从事商品期货交易,为了使期货贸易稳步前进,已开办的钢材、食糖、煤炭、粳米、菜籽油期货也暂停交易;严格控制境钋期货交易,坚决取缔非法境外期货交易。
第五,对未经管理部门批准的武汉、天津证券交易中心、联办交易所经营国债回购业务中的不规范回购交易,导致金融机构之间形成金融三角债问题及金融诈骗问题,着重进行了清理和整顿。
资金融通中心统一了资金拆借市场,国债回购业务经过整顿,改在同业拆借网络进行,成为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银行资产流动性的一个重要操作工具;结合外汇汇率并轨,建立了规范的银行间外汇市场。股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1997年月,上市股份公司已达708家,上市总股本1597亿股,市价总值16400多亿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24%,但过度投机、违章炒作等,对市场正常运行影响仍然比较大。金融市场在今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进一步培育资金市场、证券和期货市场,使其规范有序,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2)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概念是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明确提出的,过去称劳务市场、人才市场或就业市场,在改革开放以后就有一定发展。当时在改革统包统配的就业体制时,有一部分工种和人员允许企业自主用工,劳动者自主择业。
这样,在计划调配仍占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劳务市场在自发形成的基础上逐步加强了管理。自从明确劳动力也是商品,它作为生产要素也要进入市场主要由市场配置,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后,发展劳动力市场豆加自觉,成为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这几年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建立企业自主用工、职工自主选择的新型用工制度,继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1997年全国城镇企业有97%的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除此之外,主要是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区域间流动和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分流两个重点展开的。
我国农村有上亿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外流动。过去由于城乡分割,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先是进入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只有少量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当时城镇劳务市场的主要参与者。80年代后期,乡镇企业吸纳能力下降,于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民工潮席卷中华大地。其流向最初是本县或邻县,以后跨出了省界,由中西部地区向沿海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移动的方式,主要是以血缘、地缘及人际关系为纽带。农民工由于工资低廉,择业要求不高,受到发达地区用工单位的欢迎,于是城市中像建筑、市政工程等以重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以及一部分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吸纳了相当一批农民工,解决了发达地区结构性的劳动力不足。但是这种流动的无序状态,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特别是每年舂节前后,劳动力大量流动,对铁路等交通设施形成巨大压力和冲击。
为了使农民自主择业与市场需求有效结合,减少流动的盲目性,除继续允许农民利用血缘、地缘、人缘关系外出就业外,大力发展和规范连接劳动力供求双方的职业介绍机构,包括政府公共事业性的、集体的、个体的、社会团体的多种形式的中介组织,并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重点抓好地区性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同时搞好区域性劳务协作,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全国性劳动力区域协作网络,疏导了农村劳动流动,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但这些农民工因受户籍的限制,还很难成为城镇劳动力市场真正的主体,只能以临时工的身份,往返于城乡之间。
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给城镇就业增添很大压力,为此除扩大就业门路由企业和劳动部门实行开发性转移外,改变传统的主要依靠国家安排就业的老办法,鼓励下岗职工自谋职业。与此相适应,城市发展了多种形式职业介绍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为用工单位和求职者提供招工和求职服务,并为劳动者提高文化技能素质,以适应新的就业岗位需求服务。所以职工下岗分流一定程度促进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当然,下岗职工,国家仍然是作为特殊的群体进行安置的,只有进一步创造条件,如建立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依靠市场调节的劳动力市场才能进一步发育健全。
(3)房地产市场的兴起和规范。我国对国有土地长期实行由政府无偿划拨制度,自1988年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对宪法有关条款作了修改,全国土地出让试点的省市迅速增加,1991年土地市场开始建立。1992年后,由于受开发区热和房地产热的影响,土地和房产市场空前活跃。除国有土地便用权经政府批准有偿出让外,划拨土地使用权自发进入市场获取收益的现象很普遍,而且大多以房屋买卖、出租、抵押、以地易房、以地为资本进行投资等形式出现。在此过程中,土地审批失控,占用土地过多,地价过低,房地产大批炒买炒卖、交易混乱等问题也相继发生。为此,1993年起,国家一直着力规范和整顿房地产市场。除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外,首先国家垄断城镇土地一级市场,商业性用地使用权的出让,国家不再批租,而是实行公开招标和拍卖。同时加强土地二级市场的管理,建立正常的土地使用权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其次,开征和调整房地产税费,抑制房地产交易中的暴利,防止国家收益流失;规定房地产开发中安居工程的比例,控制高档房屋和高消费游乐设施的过快增长。经过整顿,房地产市场已逐步发育和规范。
此外,由于企业破产、兼并增多,产权市场也由深圳的最初试点逐步成为全国性市场。这几年国家着力规范产权市场的交易,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
为了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通过改革加强宏观调控,构筑抑制经济过热的机制,从1994年起,财税、金融、外汇、计划、投资等方面的重大改革,经过周密规划,同时配套幽台实施,至1997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形成。
1。适应市场经济的财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
财税体制改革是国家摆脱财政困境的根本出路,也是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关键性契机。我国自80年代初以来,财政困难就不断加剧,财政赤字从1981年的25亿元扩大到1992年的237亿元,如加上债务收入也按国际通用做法列作赤字,则赤字占当年国民生产的比重高达33%,超过西方工业化国家的一般水平。债务负担也较重,到1992年,内外债务余额已达1538亿元。这种状况不但使教育、科技、卫生和国防事业等开支得不到充分保证,有的地方甚至连正常工资都难于按时拨付。而且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大大削弱,特别是常年向银行透支,加大了信贷平衡的压力,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健康运行。导致财政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现行财税体制和财政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已成为当时加强中央宏观调控的迫切要求。这次财税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后第二次重大改革。主要是建立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税收体制,同时实行税利分流,以调整整个财力的分配格局,并为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把原来地方财政包干制改为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基础上的分税制。其中:维护国家权益和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列为中央税;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列为共享税;充实地有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实行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返还和转移支付的制度,以调节分配结构和地区结构,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返还的数额以1993年作为基期年核定。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分设,各司其职。
(2)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按照国际惯例,推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制度,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