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承认物价上升是国民收入超分配和通货膨胀引起的,认为在物价上升中只要把物价和工资挂钩,就可以平息人民的不满情绪,而不必顾虑货币和物价交替上升以致加速上升产生恶性循环。实际上,两种看法在价格改革的必要性方面认识是一致的,分歧在于对形势的认识和改革时机的选择。
事实上,如上所述,1988年上半年,经济中的各种矛盾还在趋于尖锐。通货膨胀加剧,物价全面上涨,稳定物价和稳定市场,已经成为稳定经济和稳定社会的中心问题。
然而,当时一些决策者对于价格改革的难度估计不足。面对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和矛盾,及其所透露出的理顺价格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作出了急于求成的决策选择,决定加快价格改革的步伐,迎着风险进行价格闯关。这就使年初制定的稳定物价的计划目标在执行中发生了改变。
首先是从4月份到7月份,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调价措施,提高部分粮油的收购价格,提高主要副食品(猪肉、牛羊肉、鸡蛋、果蔬、食糖)的零售价格,彩电实行浮动价格,放开名烟名酒价格,提高部分高中档卷烟、粮食和酒的价格。然后是,8月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第十次全体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这一方案的出台使人们以为物价很快就要全面放开,本来已经产生的通货膨胀预期进一步高涨。从8月中旬到9月,各大中城市出现了居民抢购风潮。这次抢购风波及的地区面广,抢购的商品种类多,形成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抢购风。储户纷纷提存购物,银行储蓄存款大幅度下降。人们购买商品已经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保值。
(二)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决策的形成
人民群众对物价上涨的敏感及其反应,使这次价格闯关遭受重大挫折,也充分表明这几年经济形势中的各种矛盾为改革带来的巨大阻力。中央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调整决策。
首先,为了控制居民抢购和物价上涨局势,8月3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当前物价工作和稳定市场的紧急通知》,《通知》解释到,经中央政治局原则通过的价格、工资改革初步方案中所讲的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指的是5年或更长一些时间的长远目标,要坚决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1988年下半年不出台新的涨价措施的决定,由人民银行开办保值储蓄,采取有力措施,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要严格市场管理,保证市场供应,整顿市场秩序。
在努力稳定局势的同时,逐步形成了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1988年9月15日至2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中央工作会议,讨论了政治经济形势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会议认为,深化改革不仅仅是一个价格改革问题,而是多方面的综合改革。为了创造理顺价格的条件,把改革的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必须在坚持改革开放总方向的前提下,认真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改革的方向必须坚定不移,步骤和方法应当审时度势,力求稳妥。会议决定,明后两年要把改革和建设的重点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这既是深化改革的必要条件,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会议提出了坚决抑制通货膨胀、深化改革的若干重要政策建议。
9月26日至30日,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正式批准了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全会确定,在坚持改革开放总方向的前提下,下最大的决心,把1989年和1990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为理顺价格创造条件,保证经济建设持续、稳步、健康地发展。中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报告。报告全面阐述了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强调指出,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是长期要注意的大问题,最要紧的是1989年和1990年,首先要确保1989年的物价上涨幅度明显低于1988年,这不仅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而且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同时建议国务院在此后五年或较长一些时间内,根据严格控制物价上涨的要求,并考虑各方面的实际可能,逐步地、稳妥地组织实施。十三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经济进入了一个治理整顿的新的阶段。
(三)治理整顿的内容和贯彻措施十三届三中全会上的工作报告
对治理整顿的内容以及如何进行治理整顿作了阐述,指出,治理经济环境,主要是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主要措施是:第一,压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对重点产业采取倾斜政策,对涉外项目采取保护政策,切切实实合理调整投资结构。第二,控制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特别要坚决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第三,采取系列措施稳定金融,严格控制赁币发行,开办保值储蓄,开辟多种渠道吸收社会游资,引导购买力分流。第四,克服经济过热现象,降低工业增长速度。整顿经济秩序,就是要整顿经济领域中特别是流通领域中出现的各种混乱现象。主要措施是:第一,坚决刹住乱涨价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物价、财务、税收大检查。通过检查,进行教育,严肃法纪,堵塞漏洞,把物价、财务、税收监督制度和市场规则建立健全起来。
第二,整顿公司,政企分开,官商分开,惩治官倒。第三,尽快确立重要产品的流通秩序。第四,加强宏观监督体系。第五,制止各方面对企业的摊派、抽头和盘剥。报告提出,治理整顿必须同加强和改善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纪律的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五管齐下,进行宏观调控。
1989年3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全国人大七届二次会议上作题为《坚决贯彻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1989年起,用两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努力实现治理整顿所要达到的目标:1消除经济过热,把发展速度降到比较合理的水平。2遏止通货膨胀,使1989年物价上涨幅度明显低于1988年,1990年以后的上涨幅度进一步下降。3压缩囤定资产投资规模,使它同国力承担的可能相适应;控制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使它同国民收入的增长相适应。4逐步缓解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实现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的基本平衡。5认真调整经济结构,使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有较多增加,使能源、交通、原材料供应紧张的状况有所缓解。6建立健全必要的经济法规以及宏观调控体系和监督体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建设。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从1988年9月到1989年,主要采取了以下政策措施:
1加强物价管理、稳定市场物价。继上述8月30日的《紧急通知》之后,国务院于1988年10月24日又发布《关于加强物价管理、严格控制物价上涨的决定》,提出了确保1989年物价上涨幅度明显低于1988年的九点要求,并决定国务院关于1988年下半年不出台新的涨价措施的决定,延续到下一年市场基本平稳以前。根据这一决定,对一些原已放开的商品价格重又实行了定量供应和计划价格管理。
此前,9月下旬,国务院决定向地方派驻物价特派视察员,以及时掌握各地价格改革动向和市场物价变化情况。12月,国家物价局开始定期监测公布21个大中城市的蔬菜零售价格,每10天向社会公布一次。
在物价上涨的风潮中,一些重要产品订货会、供货会、展销会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些会议管理混乱,价格失控,会议组织者纵容本行业所管产品带头涨价,有的紧俏产品涨价幅度十分惊人。为此,1989年4月29日,国家物价局发出《关于加强各类产品订货、供货会议价格管理的通知》,规定今后召开这类会议,凡属有国家定价、或国家规定最高限价的,必须按国家定价或最高限偷成交,没有最高限价的,须将作价办法按规定报经批准。
1989年8月2日,全国物价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7项措施,下半年将继续从严控制物价。
这一时期,国家在加强宏观控制的同时,对重点产品实行了重点控制。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发出一系列通知,对钢材、有色金属、机电产品、化肥、农药、农膜、食盐、棉花、棉短绒、烟叶、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