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新历二年,三月。
九原。
这座塞上名城的城外,长长的荒草暗暗的抽出新的嫩芽,在青石砌就的城头,飘扬着的依旧是秦国那一面黑衣白字的旗帜。
“神武侯,威武!”获悉李原救援蒙虎,击破刘邦的消息,一贯高傲的边军主将王离终于动容。一直以来都想着和章邯一争高下的王离倏然发现,他的狭隘境界与李原相比起来,实在差距太大。
换了自己,会不会弃了唾手可得的大利益,去冒着后路被断的风险救一支没有什么大关系,只是相互扶助过几回的友军,王离自问没有这般宽宏的气量。
事实上,王离之所以没有象王翦、王贲那样成为秦国的第一流名将,根源就在于太过一帆风顺了,他的眼里,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容不下任何一个有才干的人。感到心中羞愧的王离,终于第一次正视了自己的不足,对于这位世代将门的军中高干子弟来说,这样的审视不亚于是一次重生。
作为大秦最为精锐的野战军团,边军南下之后,屡次作战皆是大败结局,王离心头憋屈,苏角、蒙虎心头也是压了一肚子火,现在,高奴的后路已经稳固,边军将卒有了自己的大后方,又有李原这支坚固的同盟军在关中呼应,王离顿时战意浓浓。
三月四日。
长久默默无闻的秦国边军突然在边将王离的率领下,对袭扰九原的匈奴部落进行大反攻。
王离,这位之前屡犯错误的秦国边将,终于展现出了将门虎子的风采,阴山一役,王离、苏角、蒙虎三支边军主力一并上阵,与不甘心退却的匈奴左骨都侯、右骨都侯二路骑兵再战一场,没有了后顾之忧的边军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结果心存轻敌之心的匈奴人吃了大亏,被一心要证明自己是秦国第一精锐的边军驱逐到了漠北一带。
这一场争夺牧场的战斗,让丰饶的大河九弯平原依旧在秦军的手里,匈奴人渴望得到的有着丰茂草场的河套,依旧在孕肓和滋润着大秦的边民,供养着一匹又一匹秦军的战骑。
南拒汉军,北抗匈奴。
经过长达二年的搏杀,白手起家的李原终于在关中平原抢得了一方沃土根基,虽然依旧要面对重重的考验,但只要齐心协力,关中的秦人已经开始相信,在李原的带领下,秦国的复兴一定能实现。
第一百五十八章 复兴之路
关中大地。
再次覆盖上了秦国漆黑如一的颜色,习惯了大秦森严法度的秦人,在新任命的官员的指派下,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
秦国的国家机器隆隆启动。
与刘邦达成和解协议之后,李原一边加紧清剿关中的汉、楚残余逃卒,一边积极布防,抢占战略要冲,以便长期固守,并抵御来自于外部可能的威胁。
三月七日。
从九原来的边军校尉蒙虎以边军代表的身份来到咸阳,在与李原会面协商之后,边军在享有相对独立的军队自主权的基础上,正式回归到了秦军的序列。
此次洽谈,边军向中央靠拢的态度前所未有的诚挚。作为李原救援边军的回报,王离放弃了对高奴、九原等地的内政治权,将这一权利交还给了朝廷,这使得李原势力的触角能够向北深入到了河套一带,从而为下一步与匈奴作战奠定了基础。
十余万人要吃要喝,还有数不清的各类纠纷,让王离、苏角焦头烂额。内政的治理上,这些边军骁将一直都不怎么擅长,之前是因为赵高的压制,让他们不得不接手自救,这回将烫手的山芋还给了李原,几位边军大将才始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北方的形势渐趋安定,在西边,骆甲的陇西骑兵已经快马回到了上卦,潜入到河西一带的白广季接连送来紧急军情,大月氏和匈奴的部落争霸战开始日渐升温,如果战事波及,生活在河西一带的游牧部落很有可能向东迁移,进入到秦国的陇西郡,这些草原强盗的到来,势必破坏陇西郡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局势。
在东方,象征着秦国荣耀的黑色旌旗再一次在函谷关飘扬,这是自打函谷关被项羽攻破之后一年里,秦军再一次踏上这座雄关险隘。
守卫关险的秦将,是李原麾下一直勤勤恳恳、不出风头、安分守已的蒋渝,随着陈仓道以南沮县、河池、阳平关等地归并到秦国的版图,陈仓的军事价值开始降低,有着坚城防御经验的蒋渝被李原再一次调防。
“函谷关,乃我大秦之门户,请将军多多费心,勿再让敌陷了关隘。”在蒋渝路过咸阳辞行时,李原郑重的嘱托道。
“李侯放心,末将到关后,一定复查山径,决不让敌一兵一卒通过。”蒋渝点头道,语气里冷冷的不带一丝的情感波动。
李原带着欣赏的目光,凝神看着蒋渝离去的挺拔身影,心头涌过一丝的暖意,蒋渝在秦军的诸多将领中,不是立下战功最多的,但却是深得李原器重的一员年轻将领,与个性鲜明的骆甲、王尚、曹信相比,蒋渝最大的优点就是他的服从性。
除了函谷关外,位于褒斜栈道北端的蓝田关也是护卫关中的一处要冲,刘邦虽然吃了败仗,但这位汉王一向善于落井下石,保不准什么时候又会卷土重来,李原与陈平筹谋再三之后,决定在蓝田关口布下四千精卒,并由校尉冯宣统领镇守于此。
在二处隘关守将的选择上,李原力排众议,没有启用章邯、辛胜这样的经验丰富的老将,这其中原因还是为了长久考虑。
复占关中之后,秦国基本算是恢复到了春秋时的地盘,但在国力方面,连续的破坏让关中暂时失去了支持一国征战的能力,短时间内,李原不可能如始皇帝一样带着秦军出函谷、与项羽等诸侯决战。
休养生息,恢复力量。
是李原目前面临的主要任务,同时,关中三秦父老的民心也需要慢慢的恢复,在内政的治理上,除了时间的累积外,没有其他的捷径。
秦新历二年,三月十五日。
一支长长的车队沿着有些不平的驰道,朝着秦国昔日的国都咸阳进发,在车队的中间位置,秦国长公主赢玉漱一身盛装,乌黑的发丝被盘起了公主髻,领口处的镶边也被金丝线所缠绕着,显示着大秦王族的显赫气派。
随同赢玉漱一同回都的,还有即将出任秦国治粟内史的关跃、赵贲、李政、张负等一众李原系内政官员。二月的那一次内部会议,在举荐李原为神武侯的同时,也基本搭建起了未来秦国的内部权力体系。
与之前始皇帝一手遮天、唯皇帝一人定夺的权力框架相比,现在的新秦势力在内政方面,权力架构要宽松了许多。
治政,考验的是人的耐心,这是李原这样的职业军人的弱项。在这方面,纵算是李原再狠下决心,估计也难以达到萧何那样的水平。
在车队并不引人注目的位置,李斯,这一位在秦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功过是非分不清楚的人物也悄然的在归途之中。
台上台下,处境不同,看待问题也会不一样。
昔日为丞相时,李斯的眼界只有一角,那便是处心积虑的保住丞相的位置,为了这个目的,他放弃了原则,放弃了尊严,也放弃了性命。
现在,李斯的气色比一年前要好了许多,每天散散步、吃吃清淡的小菜、再加上不用多费心操劳国事,李斯难得的过上了自出仕秦国以来,最为安逸舒心的日子,前段时间,他还自告奋勇的书信一封,成功相助陈平游说了章邯,能够为秦国的复兴出一把力,这也让老丞相的心情格外舒畅。
“父亲,前面就是咸阳城门了,三弟带着一众将校在前面相迎!”车帘掀起,李政探进半个头,轻声的说道。
“李侯,他真的没有说什么吗?”李斯紧闭了一下干涩的眼睛,声音里带着些许的颤音,李政可以唤李原为三弟,而他这个父亲却没有勇气承认这个儿子。
过往的种种,现在回忆起来,就象一场让人不敢承认,却又不得不面对的噩梦,等清醒过来,李斯才发现,自己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儿子,还有那一份骨肉亲情。
“李侯,他什么也没有说,不过,我们原先的府邸已经有人给修葺过了。”听得李斯用了官职称呼,已经成为歧山县令的他也改口回禀道。从政之后,李政开始知晓李原更多的事迹,这让他对李原的敬畏与日俱增。
李政也一直很困惑,从来都是低调默默无闻的弟弟,怎么一下子变成了如此神勇了得的英雄人物。而在心头纠结了多时之后,他索性也不去想了,李原本事越大,他也多多少少能沾一些光,起码不用担心有人会对李家落井下石。
第一百五十九章 十五小娘
李斯、李政父子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