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种就是以鳌拜为首的强硬派,他们的自信心极度膨胀,自认为他们能够打进北京城里来,就是他们实力的象征。
现在他们需要做的,就是马上继续攻占大明的领土,用最短的时间将整个江山都打下来。
因为在他们看来,目前可以说是满清最好的机会了,吴三桂他们投降了,洪承畴投降了。
有了他们,相信大明的花花江山指日可待。
另一种是保守派,他们觉得,大明的人口基数实在是太多了,足足是他们的百倍之多。
人家一百个人打他们一个,好汉架不住人多,双拳难敌四手啊!
一个不留神,就有可能陷入到万劫不复的境地。
要知道,他们在草原上的时候,还有躲避的空间和余地。
但是一旦入主中原,下来战马,到时候情况危急的时候,恐怕就算是想跑都是跑不掉的啊!
所以他们主张稳扎稳打,能够入住中原当然是最好的事情了,毕竟这是他们草原历代人的梦想。
这个梦想,当然不能放过。
但是必须要给自己留条后路,现在他们需要做的,是大肆搜刮大明的财富,然后迅速转移到草原上去。
一旦有个风吹草动,他们立马就退回到草原上。
毕竟草原上才是他们的根,才是生他们养他们的地方。
两派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闹的康熙皇帝也是无所适从。
毕竟现在的康熙帝还没有成长起来,并没有成长到后世的康熙大帝的地步。
在很多问题上的看法并没有那么透彻和通透。
然后康熙帝就问计长公主,长公主隐然间却是支持第一种理论,不过也劝康熙要稳扎稳打,切不可操之过急。
最重要的是,每打下一个地盘来,就要马上恢复生产,给当地百姓宽松的政策。
要让他们认识到,在大明的统治之下,要比在大明的统治之下生活的更好。
对最底层的百姓来说,往往统治者是谁他们并不那么看重,他们最为看重的是谁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真正对血统还有满汉之别持有根深蒂固的士大夫,但是偏偏这些士大夫,很多时候其实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对于长公主的论调,康熙帝深以为然。
……
而对于楚江秋率领大部队前来,满清之内自然也是持有两种论调。
第一种就是以鳌拜为首的强硬派,不屑地吹嘘着,汉人的军队完全的不堪一击,他只需率领两万骑兵,便可轻易地将楚江秋的部队消灭在马下。
另外一派的人士,却是深知楚江秋楚才子的厉害之处的。
他们认为现在必须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必须要有所准备,一旦战争失利的话,必须要做好马上撤离的准备。
强硬派的人,对这种理论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当康熙问计于长公主的时候,却是意外地从长公主处得到令他极度吃惊的答复。
本来康熙还以为,长公主既然也属于强硬派,此次必然对大明那所谓的楚才子率领的部队不屑一顾。
没想到长公主对于这个楚才子竟然会如此的重视,其重视程度甚至比那些谨慎派还要谨慎了许多。
甚至都不能说是谨慎了,甚至已经是恐惧的地步了。
长公主对康熙的建议是,必须要做好最快的打算,必须要准备撤退的路线,并且事先就要准备好一切。
否则的话,万一事情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的话,恐怕到时候临时抱佛脚,时间就来不及了。
听到长公主的话之后,康熙帝不由得闷闷不乐起来,在他内心深处,是不愿意听到这种话的。
但是随即康熙便悚然而惊。
其实康熙帝的政治眼光还有军事才能都是极为了得的,只不过在某些事情上,他虽然有了自己的主见,但是一时间难以抉择,这时候就会忍不住去问计长公主。
而在长公主哪里得到的答案,每每都会和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当然了,长公主看的要比他更加细致就是了。
而在整个过程中,康熙帝也在迅速的成长着。
而这一次,从长公主哪里竟然得到了和自己截然相反的答案,如何能让康熙帝心里不郁闷?
不过很快的,康熙帝就反应了过来,自己是去问计于长公主的,她的建议和自己的想法截然相反,其实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才对。
自己怎么能因为如此,心里就不舒服就失去镇定了呢?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长公主的决断,很少有失误的时候。纵然偶然有所失误,基本上也是因为情报有偏差得缘故。
既然长公主对这个楚才子如此重视,那足以说明,这位楚才子是位极厉害的对手,绝对要加以重视才行。
当然了,康熙虽然在心里已经将楚江秋楚才子的警惕之心,提升到了很高的程度。
但是也远没有达到长公主所说的那种地步,如果只是听到这位楚才子的名头,自己就在暗中布置,随时做好了逃跑的准备,那自己名声也就彻底完了。
见康熙帝并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长公主不由微微叹息了一番。
看起来阿弟是长大了啊,有了自己的主见,并不像是年幼时那般,对自己言听计从。
并且这种事情,由他来做的话,的确是不太好的事情。
既然如此的话,这种事情,就交给我来做好了。
长公主最看中最提防的人,其实就是楚才子楚江秋了。
她知道楚才子在扶桑的势力,她极为清楚楚才子懒散的个性。
在她的判断中,凭这位楚才子的性格,应当是携美隐居海外才是最好的选择。
为什么这位楚才子会在这种事情站出来呢?
这个时机选择的太过微妙了!
长公主甚至相信,如果给他们半年的时间,让他们将整个大明拿下大半之后,这位楚才子都未必会站出来。
因为这位楚才子和那些抱有满汉之别的汉人不同,这位楚才子更在乎的是老百姓过的怎么样,如果他要发动一次战争的话,会有多少百姓死于战乱,会有多少百姓家破人亡!
第549章 满清第一勇士
楚江秋和李岩等,率领七万余士兵,出现在北京城外,在离城五里之外安营扎寨。
五里的距离,骑兵一刻钟得功夫就能赶到。
为了防止满清突袭,一万神机营的战士还有两万李岩帐下的士兵已经布下阵势,应对满清的突袭。
不过就在他们安营扎寨之后,并没有遭遇到满清的突袭。
李岩对楚江秋进言道:“主公,我们应当写一篇讨伐满清的檄文,然后率军兵临北京城下,在城下当众宣读。”
“这样,一来能够将满清的暴行公之于众,二来也亮明咱们的旗帜,吸引更多的大明义士前来投奔,让更多的大明人民站出来。”
霍,原来还有这么个讲究啊?
要是按照楚江秋的想法,直接杀进去就完事了呗!
不过古代好像还就讲究这个,至今后世还流传着古今三大檄文呢!
其中一个就是陈琳写的讨伐曹操的檄文,听说曹操听过这篇檄文之后,原本患有风寒的,听过檄文之后吓得出了一身汗,病自己就好了!
第二个是骆宾王为徐敬业写的讨伐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听到檄文里面的一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之句之后,吓得毛笔都掉到地上去了。
最后一篇就是曾国藩《讨粤匪檄》了,一篇檄文,足抵十万精兵!
一篇好的檄文,可以提升己方士气,打击敌方嚣张气焰,让围观者进入到自己的阵营之中。
因为楚江秋楚大才子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因此李岩便请楚江秋亲自捉笔,写一篇讨伐满清的檄文。
如果是诗词歌赋的话,还要好抄写一番。
但是檄文嘛,古今著名的檄文也就那么几篇,还有两篇是人家早就写出来的。
现在也就剩下一篇讨粤匪檄了,但是这个是讨伐太平天国的,文不对题,根本就借鉴不上。
因此楚江秋便让李岩去写,李岩推脱了几次没有推脱的过去,也就顺势答应了下来。
李岩的文采是非常好的,不过后世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基本上都是顺口溜。
比如: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这些看上去太过浅显了,根本就看不出文笔,压根就是顺口溜,连打油诗都算不上。
但是因为这些顺口溜面对的是那些穷苦的百姓,这些大字都不识一个的百姓,你要是写一篇高雅的文章,他们反而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而这种浅显易懂的